[转载]学篆刻05:明清时期篆刻艺术流派

标签:
转载 |
分类: 戏曲杂特术品 |
一、明清时期篆刻艺术流派的形成
我国篆刻艺术的发展,有两大高峰时期。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时代的印章;一个是明清以来的篆刻艺术流派。明清篆刻艺术流派是由众多的篆刻家,以不同的表现手法形成的。这个局面的出现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首先是找到了理想的印材。宋元时的文人曾积极参与篆刻创作,但只能设计印稿,而缺乏铜、玉等印材的加工能力。元代的画家王冕发现了便于治印的花乳石,于是文人就有了自篆自刻的理想材料。至明代,文彭、何震在篆刻复兴的过程中,使用了灯光石并加以推广,于是篆刻便在当时的文人中成为一种时尚。
同时,文人治印由于各自的追求、经历的不同,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文彭治印典雅秀丽,何震治印气势强悍,为明清篆刻艺术流派拉开了帷幕。
明清篆刻艺术流派打破了古代篆刻艺术在篆文使用上的局限性。明清流派篆刻对书体的选择不受任何限制,大篆、小篆、缪篆等得到充分的表现,古陶、碑版、砖铭、钱币上的各种文字都借鉴用来作印文。同时,丰富了篆刻刀法的表现技巧。
二、篆刻艺术流派
皖派和浙派是明清时期影响最大的两个篆刻艺术流派。皖派是指安徽一带的篆刻家群体,前期以何震为创立,并有朱简、汪关等为继,后期则以程邃为代表。皖派惯用冲刀法,重气势,多灵动,刻出的线条圆润而浑厚,属于相对阴柔的风格。
紧随皖派之后,丁敬开创了浙派。运行切刀法治印是浙派篆刻最基本的艺术特色。刀凑石上,以切点连接成线,所形成的线条班驳强挺,能恰到好处地体现古朴苍劲的金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