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国飞天与印度神仙

标签:
转载 |
分类: 时尚休闲杂谈 |
![[转载]中国飞天与印度神仙 [转载]中国飞天与印度神仙](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麦积山石窟特有的薄肉塑飞天(面部、足、手壁为浮雕,其余为平面彩绘)。
飞天,意为飞舞的天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指苍穹,但也认为天有意志,称为天意。在佛教中,娑婆世界由多层次组成,有诸多天界的存在,如三十三天、兜率天等,这些天界的众生,中文翻译为天人,个别称为天神,常简称为天,飞天即此意。道教常称作天仙。在中文里,天人之王亦常省称为天,如“大梵天”、“功德天”等。
![[转载]中国飞天与印度神仙 [转载]中国飞天与印度神仙](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飞天是佛和菩萨的侍从,是供养佛和菩萨的伎乐,一般出现在佛的左右、龛楣或石窟的顶部。当佛讲经说法时,有的凌空飞舞,有的侍从护法,有的奏乐,有的歌咏,有的舞蹈,有的散花,有的持物供养……飞天可分为伎乐天(即佛教中所说的乾闼婆和紧那罗,前者奏乐,后者歌舞)和供养天(散花、捧香炉、供珠宝等)。所以飞天也被称为佛国天宫的侍从和歌舞团。
佛教飞天虽然传自印度,但云冈和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仙长期交流,融合为一,而独具中国特色的形象。他们不长翅膀,不生羽毛,主要凭借飘曳的长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姿态优雅,生机勃勃。飞天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画师充满想象力的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云冈的飞天是其中的佼佼者!
云冈石窟的飞天形象,让雕刻这种艺术形式生动起来,那不是古希腊雕刻依靠人物运动瞬间的捕捉,更像是慢动作的定格,这种慢动作的优雅曼妙,被衣带强调,故而放弃了翅膀这种方式。整合了此前羽人等传统中国飞天形象,是印度人首创,但成熟于中国。
宾阳中洞是龙门石窟中飞天造像最为精美,装饰最为丰富,色彩最为绚丽的洞窟,也是北魏时期的重要代表。窟顶为穹窿顶,窟顶藻井为一重瓣莲花,外围绕八身伎乐天人。所持的乐器有磬、排箫、筝、铜钹、笙、笛、阮咸和细腰鼓。在主佛身光两侧的是手托果盘的供养天人,周边围绕侧莲和珠宝纹,最外侧是圆钱纹、垂鳞纹、三角垂帐及流苏,构成一副大型的美丽华盖。飞天在这里飞升翱翔,云朵顺其飘荡流动,这种静的莲花,动的飞天,动静相生,使整个窟顶顿时生机盎然。
从初到晚唐(公元618--970年),贯穿整个唐代,大约300年。 敦煌飞天是在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印度飞天的成分,融合西域、中原飞天的成就,发展创作出来的。到了唐代,敦煌飞天进入成熟时期,艺术形象达到了最完美的阶段。这时期的敦煌飞天已少有印度、西域飞天的风貌,是完全中国化的飞天。唐代是莫高窟大型经变画最多的朝代,窟内的四壁几乎都被大型经变画占领。飞天亦主要画在大型经变画之中。最具有唐代前期风格中特点的飞天,是画在初唐第321窟的双飞天,和盛唐第320窟中的四飞天。
飞天,不只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而是是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复合体。经历了千余年的岁月,展示了不同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许多优美的形象,欢乐的境界,永恒的艺术生命力至今仍然吸引着人们。
据说,飞天的形象来自印度神话中的乾闼婆和紧那罗。乾闼婆是诸天伎人,随逐诸天,为诸天作乐;紧那罗为天乐神,为天上能歌善舞者。与乾闼婆形影不离,是恩爱的夫妻。
作为古印度神话中能歌善舞的天人,乾闼婆和紧那罗也被吸收进佛教系统。随着佛教艺术审美和创作的需要,他们的职能逐渐混为一体,形象也不断演化,最终合为一体,成为体态俏丽,持乐歌舞,翱翔天空的飞天。
但我认为,这都是来自于神话的神话。
![[转载]中国飞天与印度神仙 [转载]中国飞天与印度神仙](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现存新德里国立博物馆、出现于笈多时代的浮雕《飞天》约创作于公元六世纪,一般认为它描绘的并非乾闼婆与天女,而是一对“持明”,其飞舞的姿态飘逸轻盈,围绕在身边的迎风招展的飘带显然更接近敦煌的飞天壁画。不过,与霓裳羽衣的敦煌飞天艺术相比较,可以看出,这里的飘带并没有衣饰或羽化的作用。再者,“飞天”在此,也不像敦煌艺术中的飞天那样,系着华式长裙,而是如同所有印度艺术中的天女那样,一以贯之地表现为裸体形象。
关于乾达婆的解释,转自百度百科:乾闼婆是男性神灵,不食酒肉只寻香气作为滋养,会从身上发出香气。阿布沙罗斯(天女)的丈夫,为服侍因陀罗的乐神,负责为众神在宫殿里奏发美丽的音乐。
印度佛教雕塑和壁画也延续着古老的神话,时有天女形象出现,如《因陀罗与天女》、《乾闼婆与天女礼佛》等阿旃陀壁画(公元450至650年间)。在印度佛教雕塑和绘画中,更多出现的是美丽迷人的药叉女,而不是天女。药叉(即夜叉)早在吠陀文献中便出现了,她们与天女本来互不相干,虽然也是半人半神,但药叉主要归属于魔类。后来,尤其是印度各类佛教雕塑和绘画中,美丽的药叉女的形象发生了变化,她们更多地变成了拜佛向善的精灵,与天女并无二致。
在吠陀时代,天女主要与乾闼婆一起生活在因陀罗的天庭之中,但在史诗和往世书时代,她们则更多地与紧那罗、持明、药叉等半人半神的精灵一起,混迹于喜马拉雅山或是其他人间仙境。
![[转载]中国飞天与印度神仙 [转载]中国飞天与印度神仙](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乾闼婆——梵语Gandharva名叫嗅香神,是仞利天天主——帝释座前的奏乐神,每当帝释要听音乐时,就焚香一枝,住在须弥山南金刚窑里的乾闼婆即闻香前来,受其差遣。主要演奏俗乐为主。又称为“香神”,是一种不吃酒肉、只寻香气作为滋养的神,是服侍帝释天的专管演唱俗乐的乐神之一,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达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达婆”,海市蜃楼叫做“乾达婆城”。香气和音乐都是缥缈隐约,难以捉摸。
![[转载]中国飞天与印度神仙 [转载]中国飞天与印度神仙](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紧那罗,是印度语,与龙、夜叉等同属于天龙八部。他们是诸天的音乐神之一,与乾闼婆(如山门里面四大金刚之中,弹琵琶的那一位,就是乾闼婆之一)是同一性质;凡是诸天举行法会,都是由他们担任奏乐的工作。
梵名 Kimnara ,巴利名 Kinnara。又作紧捺洛、紧拏罗、紧担路、甄陀罗、真陀罗。或称歌神、歌乐神、音乐天。kim 为疑问词,nara 为人之意;意译作疑神、疑人、人非人。原为印度神话中之神,后被佛教吸收为八部众之第七。华严经探玄记卷二载,此神形貌似人,然顶有一角,人见而起疑,故译为疑人、疑神。彼具有美妙的音声,能歌舞。华严经疏卷五载其为天帝之执法乐神。
在佛教造像中,紧那罗身上还会带着乐器鼓。
你们自己看,他像是能歌善舞吗?能当伎乐飞天吗?
![[转载]中国飞天与印度神仙 [转载]中国飞天与印度神仙](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乾闼婆在印度神话中,原来是一群半神半人的天上乐师,是帝释天属下职司雅乐的天神。 此神经常住在地上的宝山之中,有时升至忉利天演奏天乐,善于弹琴,演奏种种奇妙的雅乐。乾闼婆是东方持国天的眷属,为守护东方的神,有众多眷属。其同时也是观音二十八部众之一。 有经文记载其形象为,顶上有八角冠,身相为赤肉色,身如大牛王,或者其他动物的,如马或者鸟;左手执萧笛,右手执宝剑,具大威力相,发髻有焰鬘冠。
乾闼什么意思?(物名)又作健达,译曰香。
天龙八部,佛教术语,天龙八部都是“非人”,包括八种神道怪物,因为“天众”及“龙众”最为重要,所以称为“天龙八部”。八部包括: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闼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如《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非人”是形貌似人,而实际不是人的众生。
《法华经》说有四大紧那罗王,如妙法紧那罗、法紧那罗王、大树紧那罗王等。由此可见,乾闼罗与紧那罗都是众部,大群体!和中国的飞天一样,在数量上都是众多。
国内很多资料都说,乾闼罗与紧那罗是一对恩爱夫妻。那问题来了:乾闼罗与紧那罗怎样做夫妻?不是只有一位对象啊!另外,孩子叫什么?
汉传佛教的“灶神”传说:紧那罗在少林寺作为武僧的信仰主神之一,是“棍术”之神,并且有在少林寺中有紧那罗王殿。这里有一个紧那罗王显灵的记载。依据《河南府志》记载,元代至正初年,少林寺有一位负责厨房杂务的头陀行者,蓬头裸背赤足,常手持烧木棍,勤劳尽责。到了至正十年(1350年),刘福通等率红巾军围攻少林寺,于最危急关头,这位负责厨房杂务的行者却手提燃烧的木棍,化成身高数十丈的紧那罗王,站在山峰上。红巾军见此异象大惊,即落荒而逃,少林寺从而幸免于难。寺僧方知是紧那罗王显灵,遂建紧那罗殿,供奉其为护法伽蓝。以后的禅宗寺院往往奉祀之,称“护法监斋使者大圣紧那罗王菩萨”,同时也视同中国民间信仰和道教的灶神。
关于紧那罗的来源,一说他们从大梵天的脚趾中生出,另一说认为他们是生主迦叶波的孩子。紧那罗的形象通常表现为半人半马;或者人头马身,或者马头人身,额上常有独角。男性紧那罗擅长音乐,女性紧那罗美丽动人擅长舞蹈。他们住在吉罗娑山上俱毗罗的乐园里,是俱毗罗的伴神。在东南亚的印度化国家,紧那罗则通常表现为半人半鸟。
![[转载]中国飞天与印度神仙 [转载]中国飞天与印度神仙](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紧那罗釉陶水壶。水壶为鸟与女性结合的造型。其双手合十于胸前,口部是出水口,发辫是把手,背部有圆柱形进水口。有研究者认为,其描绘的是 印度 神话中的紧那罗。紧那罗是天上的音乐家和歌手。与她们最相似的是 希腊 神话中的赛壬,也是一个半人半鸟的女海妖,她们用歌声分散水手的注意力,导致船只失事。
![[转载]中国飞天与印度神仙 [转载]中国飞天与印度神仙](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印度天龙八部,最后两个:一个是紧那罗,人头马身、马头人身、人头鸟身、鸟头人身都有;一个是摩呼罗迦,人身而蛇头。
就是说,长了人与动物合体的姿态,在古代并不奇怪,也不算太邪恶。原始宗教里,总想象万物有灵,于是把自然人格化。天神地神,水神火神,雷公电母,不一而足。很方便的,就是将人类和自然的某样东西揉起来,这样,超自然力也就人格化了。比如《荷马史诗》里觉得天气好,是神帮忙;起洪水,是神捣乱。
但后来慢慢有个特征:神越来越人格化,所以后期的伏羲女娲、上帝宙斯,都会尽量像人;而妖怪就越来越不像人,于是,拟人化自然物,本来是神妖共享的,后来越来越由妖怪独自享用了。
![[转载]中国飞天与印度神仙 [转载]中国飞天与印度神仙](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古印度著名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现存的本子是在一部史诗的基础上编订而成,其中不但有长篇英雄史诗,而且有大量的传说故事作为插话。我比较感兴趣的是神仙家谱的内容:
大梵天依心意生有六子:摩利支、阿多利、鸯耆罗、补罗斯迭、补罗诃和迦罗都。
摩利支生子迦叶波。
迦叶波有13个妻子(都是侄孙女):阿提底、提底、檀奴、迦罗(时母)、非寿、辛希迦(雌狮)、穆尼、迦娄陀(愤怒)、波罗伐、阿利私吒,(11)毗娜达,(12)迦比罗,(13)迦德卢。
阿提底之子(阿提迭):陀多、密多罗、阿尔耶摩、天帝释、伐楼拿、鸯舍、跋伽、毗婆薮、普善、沙维多、陀湿多,毗湿奴。
天帝释等同于希腊的宙斯、中国的玉皇大帝;伐楼那,水神、天海之神、正法神、掌管阴间;毗湿奴,他是最后出生的,其美好的德行远胜所有的阿提迭,所以最后他与大梵天、湿婆共同组成了印度神格的三位一体。
(12)甘露,婆罗门,牛,以及健达缚和天女,往世书中说,这都是迦比罗的后代。
迦比罗的后代健达缚即乾闼婆,是天龙八部之一。
大梵天依心意生的四子是“补罗斯迭”,他的后代是罗刹、猿猴,以及紧那罗。
![[转载]中国飞天与印度神仙 [转载]中国飞天与印度神仙](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分析:飞天形象是如何产生、如何演变的?这是一个言人人殊的问题。学界多从印度古代文化中的乾闼婆、紧那罗甚至是金翅鸟等神话形象上追溯飞天的渊源,最常见的说法是将飞天与乾闼婆相关联,认为飞天是“伎乐天”,即“香音之神”或“音乐之神”。
乾闼婆在印度神话中是天国乐师,善于演奏乐器,这与飞天形象有密切的联系,但思考一下,便会发现乾闼婆并不是飞天形象意义的根本所在,因为飞天形象的要义显然在于歌舞,而非演奏。“飞天”之“飞”的意义固然在于飞翔,但这只是汉语言表达中字面的意思,因为佛教中所有的天神都会飞翔,真正使飞天区别于其他天神的显著特征并不在于飞翔,而在于歌舞或飞舞;再者,“天”的意义也不在于“(天)神”,因为无论乾闼婆还是紧那罗,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天神,而是半人半神、类似于精灵一类的存在。人们常常从“飞”和“天”的角度来理解飞天,实际上是对飞天形象的误解,因为“飞天”的意义并不是在天空中飞行的神,而是天庭的舞女,即天女或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