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洞窟变修道院,成了伏尔加河畔800年圣地,历代君王为之站台

标签:
转载 |
分类: 世界游景美食 |
乘坐2号公共汽车或1号无轨电车至先诺伊广场站(Площадь Сенная)下车后继续步行到下诺夫哥罗德伏尔加河沿岸区的108号(Нижний Новгород, Приволжская слобода, дом 108.),会看到一片绿白色调的宏大建筑群,这就是佩切尔斯基修道院了。
顺着缓坡下行,一路上能够感受到佩切尔斯基修道院修道院的气场越来越强烈,诱人亲近。
多年来,这里一直被视作下诺夫哥罗德市的文化和宗教中心,她的美是真实的,在信徒们心中的尊贵程度也是绝对不容置疑的。
这天有风,大朵大朵的云彩浮在修道院上空,移速惊人,我们站在缓坡上看了很久修道院的尖顶和云彩,耳边几乎能够听到它们移动时的声响,忍不住就想起了中国藏区的风马旗,于风中猎猎作响。
佩切尔斯基修道院是位于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天主教堂教区内的男修道院,它坐落在伏尔加河岸边,由来自基辅洞窟修道院的圣徒狄奥尼修斯·苏兹达里修建于1328-1330年。也有文献记载,修道院建于1219年,创建者是东正教圣徒格奥尔基·弗谢沃洛多维奇。不过,被普遍接受的是第一种说法。
修道院的雏形是一个洞窟,乃是狄奥尼修斯·苏兹达里和同行到下诺夫哥罗德的修士在距离城市三俄里处挖来居住的,也用来修道。直到1335年,他才得以建了一座木质结构的修道院。
无论哪种说法,都表达了一种意思:这座修道院年代久远,距今已有7、8百年的历史。虽然无论远观、还是近看,她似乎都还是风华正茂的美好模样。
修道院背后是一小片墓碑,每个墓碑的形状都截然不同,单个墓碑的造型也毫无规则可言,却是自由、喜人的样子。
16世纪,佩切尔斯基修道院迎来了它的兴盛时期。然而,1597年的山体滑坡使修道院建筑群遭受了严重损毁。幸运的是,修道院最重要的圣物 – 佩切尔斯基圣母像得以保存下来。1597年,修道院被迁至伏尔加河上游,在它原来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主显圣容教堂。
在不同历史时期,修道院内都设有医院和收容所,用以救济和帮助处于困境的老人和穷人;同时也为国家事业服务、为军队筹款、提供面包和其他粮食,甚至自费组织士兵加入沙皇军队。
我们估计,正是因为修道院起到的上述示范作用,所以它的地位才获得尊崇。
从修道院正门进入后,右侧有一条步道,两侧按年代顺序树立着历代沙皇的头像。能将这些最高统治者请来为修道院站台,足见其地位之尊贵。
1924年,根据下诺夫哥罗德地区内务人民委员部的决定,佩切尔斯基修道院停止对外开放,直到1994年修复后才重新对大众开放。
修道院主建筑的墙上挂着三幅画像,村妇以为是捐赠者,同行的翻译认真研读了上面的文字后确认:原来是曾到此一游的某著名游客......
我们参观修道院时还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存在,比如上图这个墙壁的装饰图:头戴皇冠、长着人脸的——鸽子?
在很多修道院,我们都见到过圣徒手捧教堂的形象。虽然他们有自己的解释,但来自中国、深受房子困扰的我们却始终无法抹去脑子里的第一想法:为了房子,信徒们也一样操碎了心,好不容易得到一个,就立即果断坚决地向全世界宣布,这是我的房子!哈哈
偶遇一只喵星人,还蛮听话的,一直乖乖蹲在那里等我们录完视频。
佩切尔斯基修道院内部装饰很繁复,风格很华丽,不规则穹顶被圣经故事填得满满的,行走其中,仿佛游历在浩瀚宏大的经文里。
看着这些华丽丽的装饰,我们感受到了:信仰很珍贵,也真的很贵。
上图是被圣经故事填满的穹顶和墙壁,看上去虽然纷乱,却是在时间顺序上极为符合逻辑的一个有关宗教的故事。
我们还遇到好多信徒,他们在自己的神跟前不断地划着十字,并亲吻圣像和立面。
村妇暗忖:宗教对女性依然有歧视,而真正在祭拜的却大部分都是女性。悖论。
有信仰的人和神对话,不信他们的人被诱导和自己的内心对话。宗教存在的积极意义,大概就是能够引人警醒并随时叩问内心、反省自己的言行吧?
p.s.根据教义,女性进入修道院时,须用头巾包裹住头部。一般情况下,教堂或修道院门口会免费提供头巾。(《圣经》:“但凡女人祈祷或说先知话,若不蒙头,就是羞辱自己的头,因为她跟那剃了头发的完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