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泰西拾粟】穀城是鲁西最早的组团城市群(19)

(2020-11-28 11:01:47)
标签:

转载

分类: 世界游景美食

穀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查谷城有三。一在山东济南平阴。二在河南洛阳孟津。三在湖北襄阳谷城。此编涉及的是山东平阴东阿穀城。

郦道元【水经注】卷八,(济水)又北过谷城县西。济水侧岸有尹卯垒。南去鱼山四十余里,是谷城县界。故《春秋》之小谷城也。齐桓公以鲁庄公二十三年城之,邑管仲焉,城内有夷吾井。《魏土地记》曰:县有谷城山,山出文石,阳谷之地。《春秋》,齐侯、宋公会于阳谷者也。县有黄山台。黄石公与张子房期处也。又有狼水,出东南大槛山狼溪,西北径谷城西。又北有西流泉,出城东近山,西北径谷城北,西注狼水,以其流西,故即名焉。又西北人济水。城西北三里,有项王羽之冢,半许毁坏,石碣尚存,题云项王之墓。


[转载]【泰西拾粟】穀城是鲁西最早的组团城市群(19)

一、尹卯垒

济水侧岸尹卯垒。疑应为今东平旧县乡尹村。旧县尹村此处,左华山右济水,朝阳谷背鱼山,通齐达鲁俯瞰赵卫,宜守难攻战略位置十分优越,不修个碉堡实在可惜。

《资治通鉴》:南朝宋永初三年(422),魏主遣中领军代人娥清、期思侯柔然闾大肥将兵七千人会周几、叔孙建南渡河,军于碻磝。。癸未,兖州刺史徐琰弃尹卯南走兖州刺史徐琰弃尹卯南走,于是泰山、高平、金乡等郡皆没于魏。景平元年(423),道济分遣王仲德向尹卯。道济仃军湖陆,仲德未至尹卯,闻魏兵已远,还就道济。刁雍遂留镇尹卯。

二、小谷

郦道元记述的小谷,确凿是今平阴东阿镇驻地。管仲井、谷城山、黄山台都可以相互印证。旧县尹村与东阿镇驻地相距5里,与洪范池镇驻地相距15里。如尹卯垒在尹村址,此去小谷东阿镇驻地有左右两路可通,应属于小谷城的卫星城。

因为史传记载有城谷、城小谷两个版本,有学者专家先入为主认东阿镇为谷,小谷自然就无处下账报销。于是就在齐鲁界内遍寻小谷地址所在,有曲阜说、有临沂说都是瞎扯落。城小谷、城谷都是在东阿镇驻地小谷,只不过此时谷城主城不在东阿在洪范池镇。

《春秋·左传》载:庄公三十二年,城小谷,为管仲也。以城小谷此年为基准点,此前发生的历史事件,文公十七年六月癸未,公会齐侯盟于谷,诸侯会于扈,秋,公至自谷;庄公七年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谷;庄公二十三年春,公及齐侯遇谷,确凿是在东阿镇驻地小谷的可能性不大,而有极大可能是在洪范池镇驻地。

之后发生的历史事件,僖公二十六年冬,公以楚师伐齐,取谷;置桓公子雍于谷;宣公十四年,公孙归父会齐侯于谷;襄公十九年,夏五月,齐灵公卒。晋侵齐及谷,闻丧而还,此处的谷则尚有东阿镇小谷的成分。

[转载]【泰西拾粟】穀城是鲁西最早的组团城市群(19)

三、谷城

谷城主城应在平阴洪范池镇驻地,就在书院、西池、张海之间的区域里。【水经注】载,狼水出东南大槛山狼溪,西北径谷城西。又北有西流泉,出城东近山,西北径谷城北,西注狼水,以其流西,故即名焉。又西北人济水。城西北三里,有项王羽之冢,半许毁坏,石碣尚存,题云项王之墓。认定谷城在东阿镇驻地的疑古派,觉得郦道元是大掉向这站不住脚。这中间相距千年,贸然疑古才是大掉向。【注疏】杨守敬也没有涉及这个问题。当谷城在洪范池镇,就可以与郦道元记述一一对应。1、扈泉水道经谷城西,是狼水主水道。2、西流泉在城东近山出城既是,可印证与洪范池镇驻地的地理关系。3、项王墓在城西北,也可以与洪范池镇驻地相印证。郦道元当时,洪范池镇谷城主城宛然,西流泉尚在城东山根,山上尚未摩崖造像。与东阿镇小谷呈现两邑组团模式,其后一直延续至隋唐中早期,洪范出土的大隋舍利宝塔也是在这一阶段。至安史之乱及五代时期,因为遭受战争兵灾战火波及,谷城两邑形制遭受巨大破坏。至金元时期,洪范池镇此地谷城只余西流泉唐五代摩崖遗迹,号云溪。至朱明洪武八年东阿县回迁小谷,这一带重新兴盛起来,于阁老建书院才有东流泉、书院泉的名称。

四、阳谷

阳谷是古阳谷邑。阳谷邑故城位于东平旧县王古店村东。阳谷的命名应与其在谷之阳,为向阳之谷有关系。此阳谷与洪范之谷阴阳环抱相依,一个大口朝阳,一个大口向阴,谷中阳极为泉,阴极造为土山。是周代以前时期的先民聚居基址,文 化层近5米,文物遗存十分丰富,裸露有大量的灰坑、灶坑、骨、蚌及陶器残片等,曾出土戈等兵器及生活器物残片一宗。史载战国时鲁齐和鲁楚都喜欢在此会盟。

五、南谷

南谷是今东平旧县乡驻地。《清一统志·泰安府一》: 以在谷城之南,故名。 北宋开宝中尝为东阿县治。北宋时期,旧县南谷指东阿小谷为南谷,可见唐五代之乱之后,洪范谷城已经湮灭在历史灰尘中了。

[转载]【泰西拾粟】穀城是鲁西最早的组团城市群(19)

六、唐五代以前谷城是集簇式城邑组团

谷城兴盛时期,应该是一个2核或者3核的集簇式城邑群。这个1 2 n或者2 n形式的城邑群组,坐落在泰山余脉山东地台的边沿地区,分布在今东平湖周边。兹组团,当先有洪范谷城后有旧县阳谷,然后又西迁阳谷古城及会盟台址,然后又有管仲东阿小谷,最后又有南谷。早期以洪范谷城、东阿小谷、旧县阳谷为核心城,向西贴近黄河南北沿济水展开辐射周边其它中心城邦。中期西海枯石柯烂,弇天荒兹地老,沧海退为桑田,这是降居平原的世代,城邦随之转移至开阔地带,形成城邑林立核心新旧并存的组团生态。后期完全进入逐鹿中原的世代,核心城邑完全转移至平原,山区的城邑开始逐渐收缩退化荒蛮。同时,阿与谷是一个系统。“阿”为山之曲土之陵,谷为阿之幽,阿为谷之表,两分表里互为因应。这也是历史上东阿与谷城相互纠缠难以理清的根源所在。

有学者研究,查山东政区历史地图之公元前770年至前475年春秋时期主要诸侯国及都邑图显示,该时期在整个山东政区内,名为阳谷城邑只有一个,同时期在阳谷区域内的城邑还有(今阿城镇)、桃丘(今湖西银山斑店)、(今河西张秋)、(今湖西代庙商老庄)、上鄍(冥或为弇,今定水安乐一线)等,可谓城邦乡邑林立。有学者提到,旧县王古店的阳谷邑之称始于西晋元康八年(298年),此阳谷邑春秋时原称阳州。查东平境内“阳州”,如此一来就有两处,一是大羊镇驻地,二是旧县王古店。到底是西晋地图标注讹误还是王古店确系“阳州”,有待进一步论证。但是如果说彼阳谷邑与兹阳谷县城没有关系,恐怕过于武断。按照上古时期先民以部落建制为单位繁衍开疆,喜欢搞地名地理整体迁移嫁接的传统,单是今洪范谷城与旧县阳谷的相对分布,今阳谷古城与阳谷县城的相对分布,以及两个阳谷的相对分布,四点连线恰恰形成边长分别为2080里的平行四边形,恐怕这里边也不是那么简单应该大有文章。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