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刘忠平PeterLiu
刘忠平PeterLiu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3,716
  • 关注人气:1,89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仰之弥高——李可染

(2020-11-26 09:09:22)
标签:

转载

分类: 戏曲杂特术品
[转载]仰之弥高——李可染




[转载]仰之弥高——李可染



          1907年农历2月13日, 徐州老城边一户李姓的人家,诞生了家中的第三个孩子,取名永顺,他就是后来的中国山水画大家李可染。出生于徐州的李可染其实是一个苦孩子,其父先为农民,后为渔民,双亲均目不识丁。李可染后记中也有提到:他虽然没有文化上的家学,但是父母这种忠厚、实在、脚踏实地的品格,对他之后的人生就是最好的家学。
          李可染入过私塾。他常常在课堂上写字画画,塾师宠爱,也没阻止。后来,李可染入徐州“吴氏兄弟小学”读书。小学图画老师王琴舫见他聪慧好学,赞曰:“孺子可教,素质可染。”遂给他取学名“可染”。

1920年

          13岁的李可染拜徐州画家钱食芝为师,正式启蒙书画,习虞山派的山水画。李可染正式拜师后,钱食芝给他画了一大帧山水,并写了数十行跋文。附诗云:“童年能弄墨,灵敏世应稀。汝自鹏捕上,余惭鷁退飞。”

1923年

          16岁的李可染毕业后回到徐州,任第七师范附小和徐州艺专的图画老师。四年后,即1929年,李可染越级考上西湖国立艺术院研究部研究生。师从林风眠、法籍油画家克罗多教授,专攻素描和油画,同时自修国画,研习美术史论。同年,杭州“一八艺社”成立,李可染加入“一八艺社”,为最早成员。



[转载]仰之弥高——李可染

1931年8月,鲁迅与参加木刻训练班的青年木刻作者合影

1930-1931年

        1930-1931年期间,“一八艺社”成员先后被迫离校,李可染得林风眠先生暗中保护,回到徐州。1932年李可染在徐州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主要是油画),创办“黑白画会”。大幅《钟馗》入选南京第二届全国美展;同年,在徐州美术专科学校任教。1933年冬,26岁的李可染在徐州举办了他的首次个人画展。

1941年

          在来到重庆后的第三年,李可染住进了重庆市沙坪坝区的金刚坡下山的农舍里。关于这一年李可染在晚年的自传中这样回忆道:“1941年后,三厅文委会的工作告一段落,因此我有较多的时间,恢复我对中国画的研究。”可以说,这位国画巨匠“诞生”的时间应该就是1941年,这一年他34岁。李可染搬到金刚坡下的一户农家住,这户农家并不富裕,唯一的财富就是与李可染一墙之隔的一头水牛,谁也不会想到李可染对于中国画的真正探索就开始于一头水牛。




[转载]仰之弥高——李可染

五牛图



[转载]仰之弥高——李可染

孺子牛

          李可染的牛,极富生活情趣,这与他长期深入生活、静观默察,对牛的动作习性熟稔于心,不无关系。他笔下的牛,或行、或卧、或凫于水中,他把牛的形状、比例、动态掌握得恰到好处。画品即人品,李可染后期的牧牛图,更升华为一种对牛的精神的理解。这精神也是画家本人做人、作艺的准绳。
          李可染不只是画牛,还画小牧童。小牧童也是李可染以当时所住乡村附近小牧童为蓝本,而他所画的小牧童骑牛,也是抒发浓郁的乡情和对少年时候生活的怀念。




[转载]仰之弥高——李可染

林茂鸟竞归

          此幅是李可染先生晚年大量牧牛题材作品中非常特殊的一件。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正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留学人员学成归国之时,李可染先生以此画期盼那些海外归子能如同归鸟般回到“林茂”的祖国,报效祖国,可见老人一片热忱的爱国之心。

          从40年代后期,李可染开始走拙朴一路,他的人物画更加接近了中国传统的用写意用线来造型、以线来立骨的一种表达方式,这一时期李可染的人物画体现的是扎实的造型能力与传统的写意笔墨的一种巧妙结合。




[转载]仰之弥高——李可染

午困图

          画中题署“余习国画,既未从四王入手,更未宗法文沈。兴来胡涂乱抹,无怪某公称为旁门左道也。戊子,可染。”徐悲鸿赞李可染“独标新韵,徐天池之放浪纵横于木石群卉间者,李君悉置诸人物之上。其趣洋溢,不可一世,笔歌墨舞,遂罕先例”。此图可谓徐悲鸿的话做一注脚。瓜架藤叶以狂草入画,大有“不可一世”之概。而人物造型之古拙,神情之萧散,则直追宋代梁楷和清代金冬心。

1944年

          李可染在重庆举办了一次水墨写意画展,开展的第一天上午,他的一幅人物画就被人订购,订购者居然是中国美术界的领军人物大名鼎鼎的徐悲鸿。

1945年

         李可染与林风眠等人一同举办五人联展。

1946年

         李可染被徐悲鸿聘请任北平国立艺专中国画副教授。

1947年

          经徐悲鸿先生引荐,李可染终有幸拜齐白石为师,执弟子礼,相随十年。齐白石曾为《耙草歇牛图》题跋道:“心思手作,不愧乾嘉间以后继起高手。”一语道破李可染艺术的最大特点:不但精于勤,而且深于思。同时1947年,李可染又深得黄宾虹积墨法之妙。黄宾虹70岁以后,山水艺术大成,最后形成其浑厚无比的画风,这一点也促进了李可染以“厚重”为核心的审美观迅速成型。




[转载]仰之弥高——李可染

齐白石与李可染

1950年

          李可染担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副教授。重要论文《谈中国画的改造》发表。他提出对传统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开始从人物和山水两个领域同时打进去。

1954年

          李可染首次长途写生,历时三月余。同行者有画家张仃、罗铭。在江南写生期间,他在黄宾虹家住了六七天。黄宾虹将自己的藏画一 一挂起给李可染看,并一 一品评,他俩整整观赏了两天。李可染见黄宾虹因眼患白内障,需戴着墨镜,但仍然摸索作画,且每日勾山水画稿,图稿堆积成摞,这使可染十分感慨。

1957年

          李可染与画家关良一起访问东德,画了大批写生作品。1960年至1963年间,李可染又多次到广西桂林和广东罗浮、惠州、从化等地写生作画,创作了有《杏花春雨江南》《谐趣园图》《漓江胜景》《荷塘消夏》等一批有代表性的作品。实践着他“到生活中去、到祖国壮丽山河中去”的创作信条。

1961年

           李可染山水画室成立,逐步形成山水画教学体系。




[转载]仰之弥高——李可染

钟馗送妹图

          这是李可染人物画经典之作。李可染常说画家要有哲学的头脑,他指的是画家作画时要有智慧,懂辩证法。此图充满辩证法。钟馗是鬼,故用浓墨画出森森阴气;小妹是人,故用线条清晰勾勒。钟馗丑,小妹美。钟馗是鬼不能画得太实,故五官表情都隐在浓墨中,但神情庄重,步履沉实,因为他正在履行生前的诺言。小妹双目含泪,款款徐行,边走边思。淡墨写实,浓墨写虚,又是辩证,不同常规。虚实之美,点线之美,神态之美,合成此千古杰作。




[转载]仰之弥高——李可染

鲁迅故乡绍兴城

           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旷世之作。在一般画人眼中只可画一角的城市,被李可染用画大山水的“高远”法画出了全景,绍兴古城被悬挂起来了。这种新奇的构图是经过高度夸张而加工的结果。这种透视惊世骇俗,大胆之极。远景弯曲盘旋的河流直下进入市区,如一道飞瀑,鳞次栉比的房屋夹出了与河流平行的街道,组成画面的两条控制线。两侧的房屋则以院落为单位参差布局,街上繁密的人流与河上疏朗的的舟桥形成有趣的呼应。全画布局犹如一盘国手博弈的好棋,气贯长虹,处处生机。




[转载]仰之弥高——李可染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李可染先生一生所画《万山红遍》共7幅。这一取材毛泽东词意的作品,成为李可染山水画创作的里程碑,也成为中国20世纪山水画转型时期的标志性作品。在这幅作品中,李可染不仅表现了中国山水艺术的雄浑之气,磅礴之势,更可贵之处在于将艳丽的朱砂红恰如其分地融入作品之中。这里的漫山红色,虽应和了“万山红遍”的主题,但没有一般“红、光、亮”作品的尴尬,甚至以此创造出以红当黑的新视觉语言。李可染被视为20世纪中国画转型时期的大师,此幅作品应是其重要的支撑。




[转载]仰之弥高——李可染

雨中漓江

          画中漓江蜿蜒,贯穿全幅,前景两岸小屋错落,掩映于江边树荫间,数只小舟且行且止,似结伴江中。画题中“水晶宫”三字将画意点得恰到好处,全画洁净透明,一边空濛,群山、屋舍、树荫、小舟,和谐地融合于温润而富于水分的空气质感中,观画者如同行于画家营造的一处玄虚空灵的神仙境地。全画最精妙之处在于其画法的“淡而不薄”,群山与树荫以淡墨参花青反复积染,是形成画面空气感统一的关键。李可染的学生万青力曾眼见画家创作此类题材“整整用了一天的时间,虽然通幅是用淡墨色调,却也是用积墨法,而且船的画法极为考究......”积墨由淡而浓相对容易,由淡而淡则难。中国传统绘画以宋代院体花鸟为不可逾越的高峰,宋画敷彩看似淡雅,实际上每种淡雅的颜色画家都要渲染十余、甚至几十遍,惟有如此惨淡经营,才出现敷彩中淡而不失质感的效果。李可染的淡墨积墨,也达到了此一高度。




[转载]仰之弥高——李可染

革命摇篮井冈山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在中国美术界形成了一种以“革命圣地”为表现题材的现象,李可染为其中最成功的探索者之一。此系列作品,大多选择井冈山主峰为表现主体,采用“高远法”构图布局,多使用赭石、青绿、藤黄勾染山石树木,笔墨浑厚苍润,精神基调雄健博大。
          1976年前后,画家虽未登临井冈山,但仍然以饱满的热情连续创作了十几幅构图相近的井冈山画作。直到1977年,李可染受命为毛主席纪念堂创作《革命摇篮井冈山》时,才于当年五月以七十岁高龄登上井冈山收集创作素材。在此之前,画家笔下所呈现的气象雄浑、崇高壮美的井冈山可说是画家创作经验的积累与审美境界的升华。不同于早先那些对景写生和创作的山水画,此时出现于画家笔下的井冈山,正是他心中想象的、理想的圣山。

1979年

          李可染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并被任命为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1986年

        “李可染中国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李可染晚年自创“密林烟树法”,使墨体块、强逆光的山水得以改观。茂林、夕阳、瀑布、飞鸟、归鸦,自然万象悠然于一片葱茏烟云之中,结构成浑化无极的绿色音响的世界。而澄怀观道,大道圆通,一体运化,万籁奏鸣,正是李可染大师终其一生求索的真境界。

1987年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李可染通讯院士荣誉称号。




[转载]仰之弥高——李可染

峡江帆影图

          李可染曾经说过:“画好山水画,在技法上要过好两个关:线条关和层次关。层次关最难,因为山水画往往要表现几十里的空间,层次问题就显得特别突出。空间层次和笔墨层次是相联系的,层次问题解决得好,才能达到整体上的深厚。没有一个大艺术家不追求深厚的。”从写生开始革新中国山水画的李可染,到晚年已入创作的自由境界。他自己就是造物主,所造之景或非实景,但所造之境一定是千万人神游、卧游、梦游的绝妙去处。李可染胸罗祖国千山万水,他创造的艺术世界是中国人民无法忘怀的梦里家山。




[转载]仰之弥高——李可染

树杪百重泉

          这是李可染的精心杰作之一。五道瀑布,疏密、长短、造型、穿插各不相同,黑中闪亮,如闻流水击石,山涧回声。树木分近、中、远三层,隐于暗色调中,细节丰富,笔笔不苟,处处精到。以透明墨色统一画面,愈显林木葱郁,青翠欲滴,一片烟雨迷离。站一定距离远观,恍若聆听一个完整的交响乐队在舞台上演奏,金声玉振,管弦齐鸣。




[转载]仰之弥高——李可染

1989年

          1989年6月12日,文化部举行“著名国画艺术大师李可染先生为中国艺术节基金会捐款仪式”,表彰其捐款10万美元以促进中国艺术事业发展。
          12月5日上午10时50分, 李可染先生心脏病猝发,享年82岁。




[转载]仰之弥高——李可染

回顾一生

          李可染是一个时代的标签。他敢于创新,革新了我国传统的山水画,创造性地将中西方的绘画技术融会贯通、合为一体,他成功地把西画的素描造型技巧和光影效果融合在传统水墨的表现语言中,使之成为传统山水的一种新的生命因素而又不影响整体上的民族风神。
          李可染的画在题材、构图、笔墨、意境等方面均取得了创造性的突破,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图式、新的山水画语言以及创作体系,为中国画发展开辟出一条充满生机的新路。
          李可染把中国水墨的艺术表现力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难度,将中国画艺术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为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转载]仰之弥高——李可染





[转载]仰之弥高——李可染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