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王羲之、孙过庭怎样论述楷、草关系?2020年10月22日

(2020-10-29 08:28:54)
标签:

转载

分类: 中外教育励志
        王羲之、孙过庭怎样论述楷、草关系?  
                     
                      内容提要     
                      王羲之观点:“或改变驻笔,破真成草”
                      孙过庭观点:“图真不悟,习草将迷”
                                          “草不兼真,殆于专谨”
                      “真”即“真书”,指楷书。他们虽然说
                      法不同,但都认为草书是对楷书的草写。
 
 
       随着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人们期望传递信息的文字不断提高书写速度。于是“趋速快写”成了汉字书体演变的基本动因:正书因此由篆变隶、隶变楷;篆、隶、楷也因此演变出了各自的草写体:篆有草篆,隶有章草,楷有今草。
       具体说隶书,由于趋速快写,同时向两个方向演变:一是向保留隶书波磔的潦草方向变章草;二是向去掉波磔保留隶书骨架的规整方向变楷书。正书都有赴急潦草趋势,楷书自然也被草写草化。为了与章草区别,后世将楷书的草写体称为今草或草书。也就是说,草书是对楷书的草写。这里所说的楷书,是指萌生期楷书,创行于汉初,成熟于钟繇,后世演变分化为楷书繁体字和楷书异体字。从当今看,一部分草字对应楷书繁体字,一部分草字对应楷书异体字。
       这是历史事实。
       历史上有谁思考过这一重要问题呢?

            王羲之观点:“或改变驻笔,破真成草”
       王羲之除有书法作品传世外,世上还传有六篇书论。学术界基本评价,认为六篇书论可以看作是大王派书法理论的说明和总结。王羲之在《用笔赋》中讲:“或改变驻笔,破真成草”。“驻笔”就是停笔,“真”指楷书,“草”即草书。意思是如果改变楷书一写一停的写法,破除楷书法则,楷书就变成了草书。在这里,王羲之遵循汉字演变的历史事实,表达的意思很明确:草书是对楷书的草写。他的这一论断廓清了草书来源的种种迷雾,否定了草书来自章草,甚至来自篆、隶的错误观点。所以草书字法,实质是楷书草写法则。这里说的“草书是对楷书的草写”,是指草书的整体而言,不排除个别草字是对篆、隶的草写事实。

               孙过庭书谱:“图真不悟,习草将迷”
       唐代孙过庭在他的书论名著《书谱》中,专门写了一段论述楷、草关系的话,头一句就是“图真不悟,习草将迷”。意思是学写楷书,对其笔画、结构缺乏透彻的了解,学习草书时就搞不清草字为什么这样写,搞不清草字为什么要以使转为形质。如果孙过庭不认同“草书是对楷书的草写”,为什么要拿楷书与草书的关系说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为什么没有说“不悟章草、篆隶,习草将迷”?由此可以看出,他认为草书不是对章草、篆隶的草写,而是直接来自对楷书的草写,楷、草关系是母子演变关系。文中,孙过庭还进一步提出草书必须“兼真”、“专谨”。他的原话是:“草不兼真,殆于专谨”。“兼真”的“真”,在这里是指“楷书形迹”;“殆”当“缺乏”讲,“专谨”是“规范”的意思。“草不兼真,殆于专谨”译成白话文就是:如果草书笔画不与楷书笔画对应,不兼有楷书笔画、楷书结构的形迹,草书就缺乏规范,草书就出了格。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