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在东岔一带行走

(2020-09-21 08:55:34)
标签:

转载

分类: 世界游景美食
原文地址:在东岔一带行走作者:李建学

                              〔散文〕李建学

 东岔是天水最东边的一个乡镇。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天水县沿渭河向东的几个公社,自北道(当时的县政府和现在的麦积区政府所在地)出来,依次为社棠、伯阳、元龙、吴砦、立远和东岔。社棠因为距离城区较近,特别是拥有几个“三线”大厂,一般不在“东路”之内。八十年代以来所谓的东路五乡镇,就是伯阳、元龙、吴砦、立远和东岔,其中吴砦、立远和东岔地处渭河峡谷地带南岸和小陇山林区,渭河以北元龙与吴砦交界处的建河村附近,就是陕西宝鸡县最西边的村庄。渭河南岸,甘肃天水的辖区一直要延续到东岔的“牛背”村,离宝鸡市区50公里。

 我生长在元龙镇李家沟,陇海铁路和与之相伴数百公里的渭河,承载了前20多年的记忆。多年来,对宝鸡到天水155公里19个火车站所在的乡镇和村庄,印象深刻。

 201012月,我写过一篇散文——《这里本来没有路》,追忆早年“元东”公路和“宝天”线的点滴往事,抒发个人情感。文章后来发表在《天水日报》上,勾起过很多人的回忆。

“从元龙到东岔,本来就没有路。”这是散文的头一句,也是早年甘肃电影制片厂拍摄纪录片的第一句解说词。

 从元龙到东岔没有路;从宝鸡到天水,也只有陇海铁路“宝天线”。蜿蜒曲折的渭河峡谷,镌刻着我们的命运痕迹。

 元龙一带的乡村,“跑宝鸡”是曾经生存的记忆。多少年来,农民都是贫穷和落后的象征。那些年父老乡亲“跑宝鸡”,搭火车换粮食、卖木头,走在渭河峡谷。搭的车一旦过了东岔,就有了出省的紧张。返程进入东岔,家的柴草炊烟温暖过来,心情就舒展开了。

 1988921日,离开老家出来上学。那天午夜我从元龙站坐上445次慢车;全票51毛钱,学生半价票;第二天上午9点多到了西安。那是头一回出远门,之前最多西去天水东到宝鸡,都走在宝天线上。在宝天线讨生活,很少买票坐车,更多的是搭货车,甚至多次转车和步行,都在这一带的小站上。

 1990年在庆阳县城的长庆油田研究院有了工作,再回家除了从西安换乘火车,更喜欢坐班车到宝鸡转车。当时宝鸡到天水之间有对开的慢车423/424,虽然站站停,却能直达元龙。

 1996年前后,310国道宝鸡到天水段终于开通(甘肃段东岔牛背村到天水北道的公路多年未通)。紧接着,陇海路火车不断提速,早年的绿皮车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再从西安回老家,可以坐汽车了;就走在东岔、立远、吴砦到元龙的川道里。新世纪头10年吧,这里有了高速公路,却把从东岔到北道差不多100公里绕过去了。高速公路钻进南山,绕至著名的麦积山石窟,再折向北道。几年前,高铁通了;渭河峡谷这一段,基本上是隧道加高架。好在宝鸡与天水之间在东岔设站,“和谐”号在我们元龙镇井儿村钻出隧道又呼啸着钻入隧道,给这里的人们带来飞速前进的震撼。穷乡僻壤的经济文化特别是基础设施,却并没有快速发展。

 现在的天水市麦积区东岔镇,号称甘肃的“东大门”。这个人口稀少的乡镇与陕西宝鸡市陈仓区密不可分。狭长的渭河峡谷,北岸就是陈仓区的几个老乡镇。两省最窄的地方,仅隔十几米宽的河面。

 这次去了才明白,最早的东岔公社,就在东岔河谷逼仄的东岔村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东岔公社搬迁到渭河边的富家滩。最初设在桃花坪的东岔林场场部,就搬到东岔村一个叫虎子坪的地方,九十年代也到了富家滩。2006年带车去天水公干,回来路过东岔,顺便去林场办公楼拜会了老同学,算是第一次在这里停留。

 现在的东岔镇政府驻地富家滩,是一块夹在渭河和东岔河之间的三角石滩地;百多亩缓坡砂石土壤,却承载着东岔近三分之一的人口。

 东岔一带的村庄都不大,几乎每一个行政村均由五六个自然村组成。梦中的桃花坪,有9个自然村。这次车过东岔村去桃花沟,穿越十几里地,稀稀拉拉的村庄少说也有七八个。资料显示,2017年东岔镇有14个行政村、88个自然村,区域面积396.74平方公里,人口10441人,森林覆盖率90.9%

 富家滩东边,十几里外的峡谷深处,有个老旧的火车站——东口。

 东口,是我终生难忘的地方。

 1982年暑假,上初中的我跟母亲学着“跑宝鸡”。我们在元龙的集市上每斤19分钱购进豌豆,搭火车背到宝鸡卖到21分。我背100斤多一点,能挣2块钱。有一回夜里从宝鸡东货场爬上一列油罐车往回返,天亮停在东口。没想到要“待闭”8小时,可把人饿死了。具体的情形,我在短篇小说《跑宝鸡》中做过描述。东口有十几户人家,看不到能吃的东西。那天实在饿极了,母亲给我2毛钱,悄悄溜下车穿过铁路桥下的小道,跑到有人家的地方寻找;看到一间只有两三个军人在吃饭的小食堂,好说好歹,买到几根麻花。

 工作以后每次坐车路过东口,都要努力的看看这个小站。后来渭河上架起了桥梁,东口与国道连通了。交通便利起来,火车却不大停靠了。

 20127月中旬的一天下午,在老家给逝去的父亲过完“百日”,我从元龙新火车站搭乘宝天线上只有4节车厢的铁路通勤车到宝鸡转车。一路走过熟悉的小站,内心满是过去的人和事,回家写出了《坐慢车从元龙到宝鸡》。那次带着正在上初二的侄子,让他不仅到大城市来长见识,也让他能够体验一回前辈们走过的路。车到东口停留,我下车拍照,遭到工作人员的责难。那一刻,时光倒流至从前。在沿线的农民面前,铁路职工从来都不失优越感。那篇流水账式的长文,从元龙到宝鸡,共15个篇章,每篇的小标题就是沿线的站名。后来,我把这篇文字放在散文集《陪母亲说话》里出版,不仅读出了母亲的老泪,也被很多曾经“跑宝鸡”的人感叹。

 东口,就是渭河上的一张口,也是铁路上的一张口。生长在少年的记忆里,牵挂着我几十年的风雨前程。

 富家滩向西,几百米外与陈仓区拓石镇的胡店村隔河相望。胡店曾是一个乡镇,前些年撤并给了西边大一点的拓石镇。

 昨天傍晚,我从东岔过河到了胡店。早年的胡店火车站,已经成了拥挤的村庄。沿路向几位老年人打听,得知2003年陇海路改线南移,拥有三股车道的胡店站废弃。附近的村民蜂拥而至,把这里变成了一个新的家园。当年的候车室还在,曾经的胡店镇,只留下卫生院的广告牌孤立屋顶。

 早年的宝天线是单行线,坐火车从宝鸡去天水,列车出东口向西穿越隧道,在临近胡店的河道里绕一个大弯。蒸汽火车缓慢的行走在渭河北岸属于宝鸡管辖的山根下,渭河南岸两水斜夹的富家滩尽收眼底。我知道,那就是从未去过的东岔。汇入渭河的东岔河总是清水长流,丰沛的水里能看到嘎嘎欢叫的麻鸭。后来铁路复线通车,向西的“上行线”多走在渭河以南。向东的“下行线”,断断续续沿用了一些老路基。大约2005年吧,我从天水坐特快下来;车过马家湾开往胡店,眼看要到胡店了,谁料列车穿出隧道直接踏上渭河大桥,一路高架从东岔镇上空过去了。胡店呢?这回才弄明白,胡店车站没有了。那些老路基和废站台,都成了新农村的庄基地。

 现在,以富家滩为中心的东岔镇。靠山的头顶是陇海路“下行线”,临渭河的一边有310国道;出镇不到1公里的东岔河上,G30设有出入口。

 晚上在东岔吃饭,我想到一个奇怪的问题。如果把这些交通干道在东岔镇半径1公里内的占地面积加起来,肯定超过富家滩。

 富家滩西距麦积城区106公里(到元龙70公里),东离宝鸡市区64公里。全部架在空中的高铁站,在富家滩以西30公里的山里。这一块早年大约属于立远乡,因为从310公路去高铁站的路口,就在立远乡政府曾经的所在地交川村头。前些年撤销立远,合并给了东岔和吴砦(现在的三岔镇)。这一带好几个村庄,都有我三十多年前的同学故友。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东路五乡镇就我们元龙有一所完全中学,也在10多年前撤走了高中。

 在东岔一带行走,圆梦;圆到满怀的乡愁。

 天水东部山区交通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经济变化并不大。除了新农村建设和最美乡村有些亮色,到处都是留守的老人和儿童。曾经的中学消失了,很多的小学合并了,经济能力强一些的人家西上天水东下宝鸡,飞速进步的社会跟落后的乡村拉开了难以弥补的距离。

 在东岔一带行走,追寻少年的记忆。曾经的物是人非,也已成了人非物也非。人微言轻的我,除了感慨,也无所作为。

 到东岔一带行走,顺便了解乡村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加深了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

 天水东部的渭河谷地,伯阳桃子和苹果驰名中外,元龙的花椒早已走向世界,东岔的核桃和毛栗子前景广阔。普遍缺乏的是深加工能力和产供销一体化服务,更缺乏文化和思想基础。

 改变乡村落后面貌,需要资金和技术扶持,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需要创新思维,需要强化乡镇和村委会骨干人员的素质,更需要永恒提升村民的思想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有效发展,才能确保母亲河流域的休养生息。

 脱贫致富,任重道远。东岔一带的明天,定会越来越好。

 

                                     2020918日下午于天水•高铁东岔站。

[转载]在东岔一带行走从西安北开出的高铁,80分钟不到,就停靠在了东岔站。

[转载]在东岔一带行走从天水下来的高铁,钻出隧道进入东岔。

[转载]在东岔一带行走架在空中的东岔站,只能说明这里平地太少了。除了大山,就是河流。

[转载]在东岔一带行走高铁东岔站架在一条小溪上空,连接两座大山。左边顶着红色站名的房子,就是候车室,旅客通到也要在空中绕一圈。

[转载]在东岔一带行走东岔林场的次生林,林场职工多年辛苦的结晶。

[转载]在东岔一带行走路边的野山楂树,东岔林场随处可见的林木。

[转载]在东岔一带行走红山楂挂满枝头,苦涩的原味,有些《山楂树之恋》的意思。

[转载]在东岔一带行走路边掉落的毛栗子。东岔的毛栗子个头不大,却香甜无比。顺手捡拾一把,回来现炒给家人吃,想念曾经的中秋气息。

[转载]在东岔一带行走东岔林场的竹林,我们老家串“薄竹”、扎扫帚,都用这种枝头粗的小竹子。能做夹杆的粗长竹子,长在溪水边。

[转载]在东岔一带行走林场职工的养蜂场,人跟蜜蜂一样勤快。

[转载]在东岔一带行走东岔林场一个叫做白杨岭的管理站,G30从边上经过。

[转载]在东岔一带行走在桃花坪村,山根下有东岔林场的一处基层管理站。这个有些破落的小院子,是不是早先的林场厂部呢?

[转载]在东岔一带行走桃花坪9组的一户人家,玉米成熟在院子里。看不到年轻人,老人正在收获庄稼。

[转载]在东岔一带行走陇海路宝天线上的东口火车站,有4股车道。站牌背后的路基下,就是东口村。不多的人家,紧靠铁路,面对渭河。渭河的另一侧,半山腰上有310国道。

[转载]在东岔一带行走镜头拉近,看到站牌后面的G30高架。站牌显示,东边是颜家河车站;车站西闸口早年的采石场,还在吗?晁峪站还远,那是改线以后的新站,在渭河南。东口往西,马家湾也是改线以后的新站,在渭河北,取代了胡店。至于石家滩,是个特殊的小站;三股道,一大半在隧洞里。

[转载]在东岔一带行走在东口车站,调度室对面,看到即将通过的快车。

[转载]在东岔一带行走这一列新旧车厢组装的客车,挂着乌鲁木齐至杭州的牌子,风尘仆仆。

[转载]在东岔一带行走网上找来的东岔地图,可以看到交通迅速发展的情景。

[转载]在东岔一带行走没有拍到富家滩远景,网上找到一张站在渭河桥上拍的图片。能看到早年东岔到胡店的吊桥,现在只有渭河北岸的桥墩还在。

[转载]在东岔一带行走网上找来的东岔图片,G30高架桥下,就是富家滩周边的村庄。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