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刘忠平PeterLiu
刘忠平PeterLiu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01,765
  • 关注人气:1,89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追寻青岛四方区的向阳院

(2020-09-08 08:18:22)
标签:

转载

分类: 时尚休闲杂谈

  追寻青岛四方区的向阳院

[转载]追寻青岛四方区的向阳院

818日,在青岛东方贸易大厦参加“青岛市红色文化旅游联合会”召开的会议。

时至中午,会议结束。有人谈论起四方的一处地理坐标“四方大茅房”,因年少时在此周围住过一段时光,故而离座在周围寻找当年的记忆。

这地方我应该熟悉,可能因改建的原因,我转来转去,没有见到一点儿时的影子。

岛人管厕所叫茅房,上厕所叫上茅房,源于最初的厕所都是简陋的茅草房。四方路大茅房始建于上世纪初的德占时期,当时的中山路是青岛最为繁华的商业街,人有三大急,这个必须要解决。于是乎就在中山路的南头、北头和中间各建了一个厕所,中间的这个,就是四方路大茅房。四方路大茅房位于黄岛路、博山路和四方路夹角处,与博山路15号的里院相接,是一座二层建筑,俺一直纳闷二楼是干啥滴?在如此重口味之上能做啥呢?不得而知。

说到厕所文化,几乎伴随着每一个男孩子的成长记忆,最为著名的是两首打油诗,朗朗上口,畅快淋漓,而且以诗配图,那图儿也画得极为简练顺畅、寥寥几笔,一目了然,赤裸裸地挑逗着男孩子们的性幻想。

其一:人在人上/(下删12字)

其二:离地三尺有条沟/一年四季水长流/不见牛羊来吃草/(下删7个字)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的陈明强还就丰富的厕所文化编写了北京部分高校厕所涂鸦现状的考察报告叫《方便时的写画》,读后让人笑逐颜开。

厕所周围的建筑没有儿时的模样,这也难怪,毕竟半个世纪过去了。查找无果的时候,又让我想起儿时居住的地方,有一个记忆犹深的名字叫“向阳院”。

在文革后期,向阳院遍布全市每一个角落。当时,青岛市的里院多,基本上都是以“口”字为基础,这跟中国传统院落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在解放前建造租住给中下层以及最底层贫民的。这些里院的建造都是在第一次日占期间,由于大批的移民涌入,小鲍岛开始建设,这些集中建设的院落没有名字,所以就以所处的街道或者院落里居住的人的行业命名了,如:市北的新民里、新华里、福山里,这些里院都有一种共同特点,里院的门头房基本都是商用,院里还是住家为主。院子里都是十几户、二十几户人家,三四十户,各个家庭居住面积不大,都是十几平方米至二十几平方米的小房子,一门一窗为一间,面积通常为14--16平方米。据记载:1933年全市共有“里”506个,有房16701间,住着市民12069户,可见大部分是一户一间。每间月租2--10元。院子里的人共用一个厕所一个水龙,都在院子中间。

记得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青岛学习烟台开始办向阳院,仅仅几个月,向阳院便在全市里院推广开来,每条街道的里院名字变了,到处都是向阳院。

“向阳院的故事”电影在青岛上演了,这部1974年摄制的影片反映了退休老工人石爷爷带领向阳院里的孩子们利用暑假学雷锋做好事并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故事。现在回想起来,虽然年代有点久远,但是电影里的情节我依然记得,那个捏面人的面人张,那个喜欢捉知了的小男孩,都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那时,街道向阳院的大妈们戴着红色袖章认真地管理大院的每一个事物。记忆最深最热闹的的当属早晚家家户户都派人排队,水桶摆满了水井旁的周围。节约用水,在幼少心灵中就种下了种子。

          多少年过去了,向阳院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向阳大院的印记却令人难忘。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