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人体经络穴位快速查览

标签:
转载 |
分类: 从头到脚谈医 |
有人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的根本,这句话,我们深以为然!华夏圣书《黄帝内经》中《灵枢·经别篇》这样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在华夏先圣那里,经络被认为是沟通人体上下表里,联络五脏六腑的通道,更是主管着人的生老病死。并提出要求:“学之所始”——初学者即应该掌握。可见,从《黄帝内经》成书乃至更早的年代,经络就已经是当时医家诊断治疗疾病的重要指导了。其在华夏医界流传至今的这句“看病不明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就更能说明问题了。
《黄帝内经》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场景:臣雷公求问于黄帝,经络究竟有什么作用?黄帝当即说出经络对人有三大作用。
这一、可以“决生死”,就是可以通过经络判断人的生或死,即一个人的生命力的强弱。
二呢、便是能“处百病”,“处”在这里为“处理”、“处置”的意思,用到“医”就是治疗嘛,经络可以治疗各种病,疏通经络百病皆消嘛。
第三、还可以“调虚实”,当然指的是调理人的气血、阴阳的虚实旺衰了。
经络这么重要,当然也就是“不可不通”了,它不通了,人就会生病,严重了还会影响生命。保持经络畅通也就可以百病不生了。
那么这么重要的经络是怎么被发现的呢?有人说:是在所谓生产实践中,先发现了许多零散的点(穴位),对疼痛等有抑制作用,后来把这些零碎的点串联起来,就成了人们所说的“经络”,于是便有了经络学说。我们认为,这种用西方还原论的思维方式来解读华夏医理的说法与放屁差不多!他们总是认为先有“术”,然后才有“理”。其实这种认识根本不值一驳,他们这种“由术而理(道)”的观点本身就存在着太多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这些留到以后再细表。
诸君观想,上古时期,我们的华夏先哲们生活的那么悠然自得,那么纯粹,那么质朴(《内经》有云:恬淡虚无),“春秋皆度,百岁乃去,而尽终其天年……”他们仰观天,俯察地,合于大道,对万事万物洞若观火,区区经络又有什么难的。
老祖宗既不用现代所谓的科学方法更不用借助什么观测仪器,方法早已在他们的心中!那便是:致虚极,守静笃,反观内察。明代医家李时珍在他的《奇经八脉考》中这样记述“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书中“紫阳”即紫阳真人宋代著名道家张伯端。紫阳真人在华夏历史上大名鼎鼎,他创立了内丹学的奇经八脉理论,其真气通八脉的观点是内家导引修炼的理论基础,他所记述的奇经八脉的巡行路线是即细致又精准。
李时珍所提到的“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就是古圣先哲通过修炼而开天眼“泥丸宫”后反观内视,才能察之经络的巡行景象。《史记·扁鹊从仓公列传》里记载的扁鹊能“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也是指的这个天眼“泥丸宫”。故而,可以断言经络是我们华夏古圣先哲通过修炼开天眼“泥丸宫”发现的。
以上简述了经络的重要和经络的发现之谜。为了继承古圣先哲给我辈留下的宝贝,我们整理了人体全身经络穴位(有图有介绍)供各位同道学习时参考。为了方便诸君学习参考使用,专门在公众号开通了速查功能。微信搜索关注“道壹传媒”后在聊天框中输入对应文字即可,如:需速查“经络学概论系列一、二、三;睛明穴、攒竹穴、眉冲穴等”,聊天框输入文字“甲”即可马上速查,以此类推。
人体经络穴位速查检索表(聊天框输入以下检索文字,即可速查对应经络、穴位等):
检索文字 |
速查内容 |
乾 |
古代人体穴位图 |
坎 |
人体最全经络高清动图,所有穴位都在(珍藏版) |
甲 |
经络学概论系列一、二、三;睛明穴、攒竹穴、眉冲穴、曲差穴、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络却穴、玉枕穴、天柱穴。 |
乙 |
中府穴、云门穴、天府穴、侠白穴、尺泽穴、孔最穴、列缺穴、经渠穴、太渊穴、鱼际穴、少商穴、天池穴、天泉穴、曲泽穴、郄门穴、间使穴、内关穴。 |
丙 |
外关穴、支沟穴、会宗穴、三阳络穴、四渎穴、天井穴、清冷渊穴、消泺穴、臑会穴、肩髎穴、天髎穴、天牗穴、翳风穴、瘈脉穴、颅息穴、角孙穴。 |
丁 |
膝阳关穴、阳陵泉穴、阳交穴、外丘穴、光明穴、阳辅穴、悬钟穴、丘墟穴、足临泣穴、地五会穴、侠溪穴、足窍阴穴、极泉穴、青灵穴、少海穴、灵道穴。 |
戊 |
气舍穴、缺盆穴、气户穴、库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乳中穴、乳根穴、不容穴、承满穴、梁门穴、关门穴、太乙穴、滑肉门穴、天枢穴、外陵穴。 |
己 |
大横穴、腹哀穴、食窦(命关)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大包穴、承泣穴、四白穴、巨髎穴、地仓穴、大迎穴、颊车穴、下关穴、头维穴、人迎穴、水突穴。 |
庚 |
大陵穴、劳宫穴、中冲穴、会阴穴、曲骨穴、中极穴、关元穴、石门穴、气海穴、阴交穴、神阙穴、水分穴、下脘穴、建里穴、中脘穴、上脘穴、巨阙穴。 |
辛 |
鸠尾穴、中庭穴、膻中穴、玉堂穴、紫宫穴、华盖穴、璇玑穴、天突穴、廉泉穴、承浆穴、少泽穴、前谷穴、后溪穴、腕骨穴、阳谷穴、养老穴。 |
壬 |
耳门穴、耳和髎穴、丝竹空穴、隐白穴、大都穴、太白穴、公孙穴、商丘穴、三阴交穴、漏谷穴、地机穴、阴陵泉穴、血海穴、箕门穴、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 |
癸 |
正营穴、承灵穴、脑空穴、风池穴、肩井穴、渊腋穴、辄筋穴、日月穴、京门穴、带脉穴、五枢穴、维道穴、居髎穴、环跳穴、风市穴、中渎穴。 |
子 |
大巨穴、水道穴、归来穴、气冲穴、髀关穴、伏兔穴、阴市穴、梁丘穴、犊鼻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条口穴、下巨虚穴、丰隆穴、解溪穴、冲阳穴。 |
丑 |
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志室穴、胞肓穴、秩边穴、合阳穴、承筋穴、承山穴、飞扬穴。 |
寅 |
小肠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阳穴、承扶穴、殷门穴、浮郄穴、委阳穴、委中穴、附分穴、魄户穴。 |
卯 |
阑尾穴、内踝尖穴、外踝尖穴、八风穴、独阴穴、气端穴、肘尖穴、二白穴、中泉穴、中魁穴、大空骨穴、小空骨穴、腰痛点穴、外劳宫穴、八邪穴、四缝穴、十宣穴。 |
辰 |
球后穴、上迎香穴、内迎香穴、聚泉穴、海泉穴、金津穴、玉液穴、翳明穴、颈百劳穴、安眠穴、髋骨穴、鹤顶穴、百虫窝穴、内膝眼穴、膝眼穴、胆囊穴。 |
巳 |
定喘穴、夹脊穴、胃脘下俞穴、痞根穴、下极俞穴、腰宜穴、腰眼穴、十七椎穴、腰奇穴、子宫穴、颈臂穴、四神聪穴、当阳穴、印堂穴、鱼腰穴、太阳穴、耳尖穴。 |
午 |
至阳穴、灵台穴、神道穴、身柱穴、陶道穴、大椎穴、哑门穴、风府穴、脑户穴、强间穴、后顶穴、百会穴、前顶穴、囟门穴、上星穴、神庭穴。 |
未 |
跗阳穴、昆仑穴、仆参穴、申脉穴、金门穴、京骨穴、束骨穴、足通骨穴、至阴穴、长强穴、腰俞穴、腰阳关穴、命门穴、悬枢穴、脊中穴、中枢穴、筋缩穴。 |
申 |
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 |
酉 |
瞳子髎穴、听会穴、上关穴、颌厌穴、悬颅穴、悬厘穴、曲鬓穴、率谷穴、天冲穴、浮白穴、窍阴穴、完骨穴、本神穴、阳白穴、头临泣穴、目窗穴。 |
戌 |
气穴、四满穴、中注穴、肓俞穴、商曲穴、石关穴、阴都穴、腹通谷穴、幽门穴、步廊穴、神封穴、灵墟穴、神藏穴、彧中穴、俞府穴、商阳穴、二间穴。 |
亥 |
通里穴、阴郄穴、神门穴、少府穴、少冲穴、涌泉穴、然谷穴、太溪穴、大钟穴、水泉穴、照海穴、复溜穴、交信穴、筑宾穴、阴谷穴、横骨穴、大赫穴。 |
兑 |
三间穴、合谷穴、阳溪穴、偏历穴、温溜穴、下廉穴、上廉穴、手三里穴、曲池穴、肘髎穴、手五里穴、臂臑穴、肩髃穴、巨骨穴、天鼎穴、扶突穴。 |
离 |
口禾髎穴、迎香穴、大敦穴、行间穴、太冲穴、中封穴、蠡沟穴、中都穴、膝关穴、曲泉穴、阴包穴、足五里穴、阴廉穴、急脉穴、章门穴、期门穴。 |
巽 |
支正穴、小海穴、肩贞穴、臑俞穴、天宗穴、秉风穴、曲垣穴、肩外俞穴、肩中俞穴、天窗穴、天容穴、颧髎穴、听宫穴、关冲穴、液门穴、中渚穴、阳池穴。 |
震 |
素髎穴、水沟穴、兑端穴、龈交穴、陷谷穴、内庭穴、历兑穴。 |
坤 |
女性人体穴位图解正面高清。 |
艮 |
女性人体穴位图解背面高清。 |
以后还会专门精讲组穴的妙用,如:“有长身高增智慧的组穴涌泉穴、百会加中脘……有痛经马上止痛的组穴大陵穴、曲骨穴加承山穴……”林林总总,穴位调养的学习殿堂为诚心的你而开设。
这是一个专注道家思想、道家文化、道家养生的公众号;扫一扫添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