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端午节的由来及其历史与文化内涵》#一起端午一起High#
(2020-06-28 05:59:35)
标签:
转载 |
分类: 时尚休闲杂谈 |
一、
先说一下端午节的多种称谓。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龙舟节等。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意思是,仲夏时节的端午节是五月五日,民俗重视这一天,与重视夏至一样。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午”也即“初五”,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
古人以天干地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称为干支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符号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符号叫地支。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
除此之外,还有好多名称。在先秦时代,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在这一天,五毒(蛇、马蜂、蜈蚣、蝎子、蟾蜍)并出,是恶日,《大戴礼》中记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是用来驱邪的。因这天古人以兰草汤沐浴以辟邪,又称“浴兰节”。又因这天少女须佩灵符以辟邪,簪榴花,还称“女儿节”。
(一)由祭祀龙图腾演变而来
古人观天象,仲夏端午,苍龙七宿升至正南中天,民间传说是龙升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所说:“飞龙在天。”此时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处在大吉之位,恩慈普施,龙德显扬。民间有赛龙舟习俗,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龙舟竞渡最早是古越人祭龙祖的一种祭祀活动形式,南越使用舟船普遍,往往在船的首尾画上龙图形作为本族的图腾或保护神。图腾就是原始人对某种动物或植物的崇拜,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广东地区。吃粽子是民间端午节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也与龙有关。将粽子投入江河水里祭祀龙神。龙是古越人的原始信仰,源自天象崇拜。
据考证,端午的“龙舟竞渡”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经存在。古代南方地区于春秋时期之前就有在端午日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族图腾祭祀的习俗。
端午节起源涵盖了古老的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二)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端午节,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的办法,这样那些鱼鳖虾蟹就不敢吃了,留给屈大夫吃,于是便发展成为了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磕鸡蛋、挂艾草与菖蒲、放风筝、喝雄黄酒等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龙图腾祭祀,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端午节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随着历史发展又注入新的内容。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习俗。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二、端午节的文化与历史内涵
端午节,这一重要民间节日,包容着诸多文化与历史内涵,下面分三个方面与各位分享。
(一)自然感悟与生命意识
前面我们讲端午节最初由祭祀龙图腾而来,上古时代,人们以天象的空间变化来标示一年四季时间变化。古人观察到苍龙七宿这条巨龙,春季于东方抬头,夏季于南方腾升,秋季于西方退落,冬季于北方隐没;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周期相一致。古人选择在端午举行龙图腾祭祀与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季节天象有关,仲夏午月,龙星升至正南天高位,是龙气旺盛之时。即如《易经·乾卦》中所说:“飞龙在天。”此时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寓意大吉。
我们的古人为什么会把苍龙七宿升至正中天的时候定为端午节,而不把其他祭祀日作为端午节呢?这要从图腾说起。
远古时候,人类的生产技术以及认知能力低下,无法解释许多自然界的神秘事情,所谓“力不足者取乎神”,于是便构想出一种超人格的、超自然力量的存在,也就是图腾崇拜,以此作为人们的精神支撑。春节的时候,我去泉州,作为兴起于唐、盛于宋的“东方第一大港”,泉州人世世代代以打鱼和经商为生,泉州人礼佛,家家堂上都供奉佛像。宋朝的朱熹曾撰联于泉州开元寺,称泉州“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正是出于对海洋的敬畏,泉州人才从佛身上寻求抚慰与安全感。
那么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为什么是龙呢?关于龙图腾形成的原因,传统的说法是源于黄帝的“釜山合符”。这一说法见于《史记·五帝本纪》,书中记载,黄帝在征服天下的过程中,和四方诸侯在釜山验合过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由金属或玉石做成。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这一次合符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在军事上统一了各部落的符信,在政治上确立了各部落的结盟,更重要的还是综合了各部落的图腾,创造出一种新的动物形象——龙。今天我们自称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即是缘于此。
端午祭龙习俗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体现了古老的星象文化,反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涵。
端午源自于天象崇拜,和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龙图腾的膜拜与祭祀,其实就是对于自然的亲近与敬重,对于生命的热爱与珍重。我们历史与文化中的所有神灵几乎都来自于此,对于神灵的膜拜与祭祀,这其实是对于自然、对于人本身的崇拜与敬重,体现了古人的自然感悟与生命意识,衍生并丰富与发展着我们的人文哲学。而这一份庄重与神圣的情感最终都回归于泥土,寄托于一枝艾草或者菖蒲上。
我们的古人匍匐于自然的风雨雷电之中,他们对于自然怀着敬畏之心。为了探寻自然的奥秘,他们从天上去寻找答案。而太阳、月亮与星星是天空的语言,他们通过解读这语言以解读时间与空间,解读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从而制定了历法与二十四节气,以指导人们的生产活动,这就是我们的星象文化的开端。因此,我们的生命来自于自然而又发展于自然,与自然有着息息相关的亲情。
季候是时间的一种自然呈现。我们胶东半岛所处的地域,四季分明,季候的流转与轮替,丰富了我们生命的体验,增加了生活的美好。
素淡秀丽的杏花,红艳娇娆的桃花,清秀雅致的樱花,喜庆吉祥的蔷薇,迎霜傲雪的菊花,凌寒卧冰的梅花……从春天盛开到秋天,从秋天盛开到冬天,一年四季的每一个日子,哪一天没有怒放,哪一天没有凋零呢?繁花不惊,萎谢不悲,风寒霜欺,经冬卧雪,而她们不惊不扰,从容安然,这些都是自然给予我们的启迪与鼓舞,它们以美丽的容颜和从容的风范给我们以人生的启示。这其实也就是对自然的关注,对生命的敬重,对生活的热爱。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就在《道德经》中阐述了人与自然存在着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是世间万物乃至天地来源的根本。意思是,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春天百花盛开,是因为天上下雨;夏天万物葱茏,是因为阳光酷烈;秋天果实成熟,就该收获了;冬天万物休养,是因为天上下雪,覆盖大地。上天依据于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也就是说,人的所有觉悟最初都来源于自然。所以,不管是因为放松身心,还是为提高生存技能,又或是为追求自然中的道理,都应当与自然保持联系,亲近自然,感受自然。
自然给予人类空间、资源,人类应爱护、美化自然,自然与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亲近自然,与自然沟通,在自然中成长。
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并从自然中得到启发与感悟。《孔子家语》中有这样一段话:
子贡问曰:“君子见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
子贡向孔子发问说:“君子看见大水一定要观赏,是为什么?”孔子说:“流水浩大,启发人把它比作德,它普遍地施与各种生物而仿佛无为,好象德……”
智慧通达之人总是能从自然中受到情操的熏陶与思想的涵养,获得生存的智慧与生活的哲理。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散发着浓郁的自然气息,散发着花草树木的芳香,我们的先人从自然中获取了创作的灵感,感受到了生活的美与人生的道理。
比如众所周知、耳熟能详的那首《蒹葭》(带领学生诵读):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这首诗一共三节,这是第一节。意思是,芦苇青青,白露结成冰霜。所说的那个人,在水的彼岸。逆流而上寻找,道路险阻难走并且漫长。顺流而下寻找,仿佛在水中央。
关于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有一种观点是爱情说,即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诗人从青翠的蒹葭起兴,创设了唯美的意境,表达了婉曲含蓄的情感。三节诗一唱三叹,把感情抒发得深沉绵长。
还有另一种观点是政治说,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得不到实现的怅惘之情。
自然的气息覆盖了《诗经》的文墨之香,《诗经》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氓》中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树成长的时候,它的叶子肥泽茂盛),《木瓜》中的“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美玉作回报),《采葛》中的“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那个采葛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月长啊),《野有蔓草》中的“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野草蔓蔓连成片,草上露珠亮闪闪。有位美女路上走,眉清目秀美又艳),《采薇》中的“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春天,薇菜刚刚绽出嫩绿的芽尖),等等。
植物的气息几乎笼罩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吟唱《诗经》就像吟唱天然的牧歌,让人在与自然的亲和中感受生命与生活。
我们一脉相传的文化传统皆是从自然发端,端午文化也不例外。
作者:姜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