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散文:赶会

标签:
转载 |
分类: 人生经历感观 |
![[转载]散文:赶会 [转载]散文:赶会](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赶会
那时候,一年里最热闹的事,莫过于去墟沟赶会。
三月二十,墟沟庙会。印象中墟沟没有庙呀,这庙会因何起源?那时从没有探究过,直到写这篇小文时,上网一搜,才知道墟沟原有一处观音堂,堂里供奉观音菩萨及送生奶奶。相传送生奶奶的生日是三月二十,于是这一天成了一年一度的庙会。但观音堂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被改为墟沟中学的宿舍,难怪我小时候根本不知道墟沟街还有一处庙堂。
那时候,大人们常念叨:三月三,朝阳(娘娘庙)会;三月二十,墟沟会;四月八,海州白虎山会……朝阳相对较远,海州似乎遥不可及,只有墟沟离我们云山公社最近。而且,墟沟会正会那天,各大队的小学校乃至云山中学都会约定俗成地放一天假,专门让师生们去赶会。
实际上,离正会那天尚有一个星期,一些心急的商户就忙着摆摊设点了;而周边乡镇那些盼了一年的年轻人,也等不及了,开始三五成群地往墟沟跑。一般到了正会的前三天,所有的商户都各就各位,从海棠路拐到中山路,再一直往西至平山,绵延十几里。这时,赶会的人也已爆满,可以用人头攒动、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这些词来形容。
那时候的庙会不叫庙会,叫“物资交流大会”。摆摊设点卖“物资”的,有国营、集体的百货公司、供销社、生产厂家,也有小商小贩和自产自销的农户;有本区本市的,也有外县外市的,甚至还有山东河南安徽等外省的。所售“物资”,大至农用机械、家具家电,如手扶拖拉机、大衣橱、八仙桌、收音机、自行车等,小到油盐酱醋、针头线脑,也有农家的鸡鱼肉蛋、杂粮菜蔬;另外 ,还辟有牲畜专区,交易猪牛羊、马骡驴等等。
赶会的人,当然以墟沟周边乡镇的农民渔民为主。云山、宿城、高公岛、板桥、中云、朝阳、云台乃至圩丰、四队等地,多数人步行,能骑上自行车的不多,最拉风的是坐着手扶拖拉机来的,碰到步行的熟人,必定大呼小叫,示意高出一等;从连岛过来的,需坐船渡海,至连云港码头,再朝墟沟赶;从猴嘴、新浦、海州过来的,可乘坐汽车公司的“大会专车”,直达平山。
记得十来岁时,我跟本村的小伙伴一起步行去赶会。我们兜里揣了几块钱,都是自己上山挖药材卖了攒下的,便俨然是个小富翁了,买小人书、练习本,吃糖葫芦串、板浦凉粉,中午还到墟沟电影院对面的饭馆里吃一碗杂烩面,真是过足了瘾。
那些赶会的年轻人,买东西并非主要目的,主要是去看人的,在人山人海里寻找目标,说不定就能碰个投缘的,一见钟情的。我家邻居有个大姐姐,长得清纯美丽、高挑出众,赶会时与一个城里小伙子对上眼了,那个小伙子骑着自行车,一直跟着她追到村里。那辆自行车可是新崭崭的大凤凰啊,手腕上还戴着亮锃锃的上海表!原来小伙子在国营渔业公司的渔轮上班,钱不少挣,但船员这个行当在城里不易找对象,他就盯住了咱们这位美丽村姑。后来,他又托媒人上门说合,终成一段姻缘。
正会后一天,是留给那些真正买主的。这一天,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大甩卖”。那些买主大多已数次过来侦察,对卖主的销售情况了如指掌,他们知道,尤其是那些自产自销的卖主,一般不会把剩货往回拉的,于是,他们就等着那最后的时间节点下手:“卖还是不卖?大哥,你总不会把这点剩货往家拖吧?”卖主一咬牙,忍痛道:“卖!卖!给钱就卖!”
我们村里有个徐大扣,做事有股狠劲。正会后一天傍晚,他从墟沟回来,小平车上拖了张八仙桌,肯定是“捡漏”而归。有村人上去问道:“大扣哥,这张八仙桌几钱捡的?”大扣昂首回答:“五毛钱拾个漏!五毛钱还是我硬塞给他的。”听者“哎哟”一声,“我那个天啦!我前晌打过价,就这一模一样的桌子,少于十块钱他死活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