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李佩红主演程派京剧《穆桂英挂帅》有感
http://images.jingju.com/upload/images/2010/3/1/20100301171465.jpg
剧目:新编程派京剧《穆桂英挂帅》
有感观众:刘忠平
推荐指数:★★★★☆
主要演员:李佩红、陈少云、张兰、李文林、吕昆山、景琏琏、王璐、郭凡嘉
演出地点:北京梅兰芳大剧院
演出时间:2010年3月6-7日,每晚19:30
剧本文本改编:张永和、龚学平等
导演:白云明
戏曲作曲:杨乃林
一句话点评:这是一出有新意和创造性的改编剧目,穆桂英的形象使人耳目一新,值得一看!
我带着多个疑问和顾虑于今年3月6日晚坐在电视机前看完了由中央台11频道直播的新编程派《穆桂英挂帅》。兴奋之情难以表达!次日晚,我又到北京梅兰芳大剧院现场近距离地观看了此剧。
我觉得这是一次成功并具有创造性的改编。它并不只是简单地将梅派唱腔转换成程派唱腔。而是在保留了梅派的精华内容,甚至将部分唱腔原词和板式,却用程派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呈现。无论是多媒体的舞台背景应用,原梅派版本一些场次的删剪,服装的改进,尤其是程腔特色的巧妙对接运用,甚至还创新地应用了【高拨子】的唱腔,给人以全新的艺术感染力!它使人耳目一新!无疑,改编者同时照顾到了现代观众的审美观,所以它有较强的吸引力。我看完全剧(共四场:<报警议帅>,<教子惊变>,<释怀捧印>和<誓师出征>)后,我的疑问和顾虑消失了。
http://images.jingju.com/upload/images/2010/3/1/20100301171870.jpg
李佩红是刀马旦出身,后专攻程派。这出戏里穆桂英的稳重、矜持、怨恨、愤懑、豪爽、英武的这些特征被李佩红把握住了,而通过她的表演,也说明用程派的艺术手法完全可以来表现穆桂英,这就是李佩红的聪明之处。
此剧是为国庆六十周年献礼而作,首演于上海,反响热烈。关于对此剧成功方面的评论我已看过好几篇文章,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如果要我提一些不足之处,我个人的看法是还得在最后加一场<歼敌凯旋>。这样可以把第四场中的一些设计移至最后这一场,如士兵的空翻、文广和金花的一些武技动作、穆桂英最后的京歌等均可移至最后一场。而<歼敌凯旋>一场的重点是设计几组(如文广、金花及穆桂英等与番邦侵敌)对打的武戏和群戏。此场可参照京剧《杨门女将》最后一场,但不能照搬。此场宋王可仍出场,即迎接穆桂英凯旋而归。穆桂英最后的的京歌仍可照唱(当然,也可稍加修改)。整出戏的时间可控制在两小时二十分钟左右。这样的设计更能让李佩红表现自己的优势,而全剧的这种结局更符合故事的完整性。以上我的观点不知是否成熟?有评论说李佩红在第四场<誓师出征>中是扎靠开打。其实,她在此场并未开打,只是做了几个翻身,这样的处理是恰到好处的。
http://images.jingju.com/upload/images/2010/3/1/201003011717847.jpg
任何人挂帅的最终目的是打败敌人。此剧的“挂帅”主题并不会因有<歼敌凯旋>一场而削弱或喧宾夺主。我想梅兰芳大师当年要不是年龄(约65岁)和体力上的原因,恐怕也会这样设计的。
另外,我对第二场中文广和金花的练武或武打设计,包括穆桂英的“三枪”觉得还应更紧凑或连贯些。否则,其效果会达不到观众应有的期盼。
虽然,在这出《穆桂英挂帅》之前,程派从其他流派或艺术形式的改编剧目已有成功的先例。但我相信,随着人们对程派艺术研究的加深,更多的程派改编和新编剧目将会产生。
当年梅兰芳的《穆桂英挂帅》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剧目已成为经典。希望这出程派《穆桂英挂帅》也能流传下去。
最后,如有机会,我要推荐大家去观赏这出新编戏,无论你是进剧场看,还是看电视转播或重播,都不会使你失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