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沧海wmk119
一个丰收的季节,一棵板栗树下,丽子就这样急匆匆的来到这个世界上。
板栗,方言:山栗子,因为栗与丽同音,加上丽子出生的时候,是在一棵板栗树下,所以小丫头的名字就叫:丽子。
丽子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虽然上有片瓦,下有寸土,但是比《天仙配》里的董永好不到哪里去,一个字“穷”呀。
丽子出生以后,母亲把她抱回家,清洗掉满身的泥土和树叶,才发现是一个丫头,顺手把她放到炕上(床),拿起盆子喂猪去了。
大月份的孕妇还上山干活,而且自己在树下接生,孩子出生以后,也不休息就干家务活,如果不是亲耳听到,真的让人难以置信,感叹之余,不免对这些坚强的农民兄弟产生一份敬意与好奇,他们到底是什么“材料”构成的哪?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丽子长到了6岁的时候,就能独自照看自己的弟弟了,白天父母上山种地,家里就剩下丽子和弟弟姊妹俩,等弟弟睡觉了。丽子还要喂鸡、喂猪,给弟弟准备吃的,晚上父母回来后,眼前的两个孩子就变成了一对“非洲人”。
上学以后,丽子就利用星期天和放学后,帮助父母做家务,好像很少听到父母吩咐她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所有的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有序,也听不到父母的表扬,更没有什么物质奖励。到了农忙季节,父母顾不过来,丽子就拿个煎饼,再从缸里摸出一块萝卜咸菜,一边吃着,一边上学。这种习惯一直伴随着丽子走进市重点高中。
大山里的孩子,乍来到市里上学,多少有一点拘束,更多的是好奇,看到城里的孩子带着耳塞,拿着手机,扭着屁股,谈论着肉麻的“寒”国电视剧,嗲声嗲气的,说不受点影响是假的,在这种环境下,有很多孩子会把持不住,随波逐流,比吃、比穿、比用……比……..什么都比,就是不比学习,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
丽子就是丽子,她永远属于大山里的孩子,她永远也不会丢掉大山里的瑰宝:勤劳、朴实、拼搏和坚强。
考上大学是每一个学子的心愿,这个心愿终于实现了,但是“天文数字”的学费,给丽子父母增加了沉重的负担,老两口子的腰,比以前更加弯曲了。
不是有人说:“你没钱就不要接受高等教育吗?”我不知道这个人说这话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这个人是个“人”,而且这个人还忘本。
每当丽子看着比实际年龄老很多的父母,心中就会产生一股力量,这种力量不是怨恨,不是叹息,不是放弃,而是不折不扣的战胜,不折不扣的挑战,不折不扣的孝敬。
大学第一年学费是父母东凑西借的,从第二年开始一直到现在,丽子不但不要家里的一分钱,而且每月还定期给父母寄钱。
丽子怎么做的哪?她为何能成功哪?没有捷径,一点也没有捷径。丽子只是用她的勤劳、朴实做那些别人最不喜欢做的工作,丽子战胜了自己,锻炼了自己。
温室的幼苗是经不起风吹日晒的,这一点应该引起某些家长的醒悟了吧。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丽子身上得以完整的体现。
付出总会有回报的,这是亘古不变得真理,丽子的优秀和突出被国外一所知名大学看中,并留校执教,再后来丽子回国,在她的家乡郎马屏投资建了一个板栗种植、加工基地,她想让更多的人吃到甜甜、香香的山栗子。
罗嗦了一大通,其实我要说的就一句话:“大山里的农民兄弟,才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