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前的5分钟》:为什么生命的向度会是多维性的?

标签:
娱乐电影深夜前的5分钟刘诗诗三浦春马 |

《深夜前的5分钟》:
为什么生命的向度会是多维性的?
电影《深夜前的5分钟》,给我最深刻的感触就是“生命是被操纵的吗? ”此时,多次在我脑海里出现的“生命的多维性”,把我很久对生命的疑问“我是谁?”“我就是我吗?”“你是我吗?”又唤了回来。始终贯穿在电影中的生命哲学,时不时的在提醒着我们,单一生命到底有没有“多维性”?
虽然这一话题在人类发展进程中一直困扰着我们,但是这个具有生命意义的探索性的“追问” ,势必成为人类对单一生命体多维性的进一步探寻。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人是能思想的芦草。”人的生命由于思想的存在,因此对自身生命的探寻就不会停止下来。
多维性,在表明生命的复杂性,生命的多样性,以及生命的多重性。但单一生命的多重性似乎还没有得到更系统合理的解释。特别是“多重性”是否是电影中所表达的生命存在着一种可能又不可解的“灵异”的生命密码呢?这听了似乎有些毛骨悚然,但是,人类生命中确实存在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无法合理解释的生命现象谜团。
电影的悬疑性几乎强到你随时随刻都在感觉那个活生生的生命的另外一种身份,这个身份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撩人心魄。
日本电影的“慢”风格也在激发着观众对“悬疑”的猜测,电影的艺术效果因此而产生了。
电影《深夜前的5分钟》通过中国演员刘诗诗扮演的如玫、若蓝与如玫、若蓝的双方男朋友修表工阿良(日本演员三浦春马饰)、电影导演天伦(台湾演员张孝全饰)的交往所出现的“感应”的错差,表达了电影《深夜前的5分钟》对生命的无限可能性进行的大胆的探索。
如玫、若蓝一卵同凤胎,出生后姐妹两就有相互“灵犀”的所谓“心灵感应”的状态,这样的“心灵感应”也使她们从小就在内心结下了“我是我吗?”的疑问,因为在如玫身上发生的事情,若蓝认为是发生在她身上,而若蓝身上发生的事情,如玫认为是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而这也同时造成她们内心不愿意公开的“内伤”,长大后的他们,越来越明显的发现自己不是自己了,自己的身体与行为也在发生着“越来越不像自己”的变化,而“外界”实际上也无法从她们的行为中辨别“谁是谁”。双方的男朋友也因为这样“混乱”而指鹿为马,这样的矛盾在感情逐步深入的情况下不断的升级,愈发“错位”,也就越说不清楚“谁是谁”。
生命的“灵异”现象在这里越来越显得恐怕,而爱的滋味完全让人丧失了理解与宽容度,不分青红皂白,使情感成为了伤害。
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数不清的“自我”生命所发生的莫名其妙,这些发生在同一身体上,自己都感觉自己不是了自己的现象,在不停的惊吓着自己和亲人朋友。
如玫或者若蓝在毛里求斯海上遇难后变得更加复杂,时而如玫时而若蓝的生命在瞬间击垮爱她们人的意志。生命到底是否可以“多重性”?答案是肯定的,不过,到了几乎不知道自己是谁的程度,这是精神分裂呢还是生命存在就有这样的可能性?是我们人类继续探索生命的可能性话题。
《深夜前的5分钟》告诉我们,不管是在5分钟之内还是5分钟之外,生命给你的答案都会令你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