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枣庄的蜕变
中岛
提起山东枣庄,最先让我们想起的是电影《铁道游击队》,想起电影里的主人公芳林嫂,想起那首脍炙人口的“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的歌曲,再让我们想起的就是台儿庄这个名字,因为,在这里发生过举世瞩目的“台儿庄战役”。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被战争硝烟毁灭成为废墟的台儿庄,曾经还是当时中国最著名、最繁华的千年古城。
之所以繁华,是因为从1500多年前开始,这里就是中国重要的资源供给型城市而倍受关注,那时的台儿庄小桥流水,玉寓楼阁,人来车往,好不热闹。
早在中国南北朝时期,枣庄就发现了可以燃烧的黑色的东西,后来称之为煤,因此,枣庄名副其实的成为了中国最早发现煤的地方。
在我国古代的采煤业,虽然开始于南北朝时期,却是从宋、元、明三个朝代才真正开始发展,到了明清之际,采煤业趋于成熟。枣庄从南北朝发现煤,到了宋代才开始微量开采,元代有了小批量开采。进入明清,特别是晚清洋务运动时期,枣庄的煤矿进入了大规模开采时期,这时候的枣庄经济繁荣,犹如一幅《清明上河图》。
战争年代,由于枣庄是中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更是资源供给型之地,难免就成为了军事必争之地。
正因为枣庄是中国最早的资源型城市之一,因此,中国第一个具有股份的公司-----中兴,就诞生在这里,中兴主要是以经营开采和运输煤炭资源为主。随之,中国第一份股票--中兴股票也理所当然的发行。为了方便资源的输送,这里也就有了京杭大运河枣庄段(泇运河)也就成了中国最早的铁路城市的一分子。
但是,就是因为枣庄在1500年里,一直在采掘中消耗着自己的“元气”,也让枣庄成为经济发展单一,无后劲,成为了山东省几尽枯竭型的落后城市之一。
经济发展寻求新增长点,
改变势在必行
把有限的煤炭资源转化为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
作为资源经济还可以基本保持发展的枣庄,如果不立马寻求新的增长点,恐怕未来难以为继600多万人口的生存,更别说发展了。因此,用发展的目光看枣庄,也就成为枣庄上一届和新一届领导班子最重要的研究的大课题。
首先考虑到枣庄资源发展状况,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让资源扩大化,把煤变汽。2009年,山东枣庄市薛城区投资12亿建设的40万立方煤制气项目工程正式启动。40万立方煤制气项目工程坐落在邹坞煤化工园内,由山东海化煤业化工有限公司、徐州钢铁集团、薛城区政府三方合作建设,是目前薛城区单体投资额度最大、发展前景最好的项目。
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薛城区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在邹坞煤化工园建设该项目,总投资12亿元,建设内容包括备煤筛焦、炼焦、干熄焦、冷鼓、脱硫、硫铵、粗苯、油库、气柜等生产设施,以及相应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主要生产冶金焦、煤焦油、煤气、粗苯、硫酸铵等,建成后将形成供气、炼焦、化工等一体的大型集团企业。目前,已全面启动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00257万元、利润24450万元,税金11449万元,可安置就业1000余人,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同时启动的还有重建台儿庄的千年古城建设,这是枣庄又一拉动旅游业的重大亮点。
枣庄是中国的千年古城,这里有京杭大运河枣庄段,有著名的檀青寺,而檀青寺周边还是中国最大的石榴种植与观赏基地,再加上“铁道游击队”的历史影响,微山湖的闻名遐迩,旅游发展开始红红火火,不过,如果恢复了台儿庄古城,推进枣庄旅游档次,把枣庄搞成旅游“一条龙”完全不成问题。
作为发展绿色旅游城市的新愿景,当时刚刚上任枣庄市长的陈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知道了台儿庄要以5000万卖给一家房地产公司,于是他立马实地考察台儿庄的情况,陈伟认为,这块地不能沦落为商品房之地,应该恢复千年古城的建设。
于是,陈伟想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来重建台儿庄古城。陈伟说,用50万吨煤打造微山湖畔的千年古城——台儿庄。
因为,枣庄在旅游业上尝到了甜头。陈伟说:“景区的门票即使一分钱不收,游客来吃、来住,就要消费。2009年旅游旺季时,四五个月的时间里,枣庄接待了15万游客,大大小小的宾馆爆满。临沂市政府的一个代表团来开会,订不上酒店,只好住到一个小旅馆里。有人说枣庄很丢人,我看不丢人,天天游客爆满,才更能促进我们的经济发展。”
旅游活了,农产品也火了。2009年,滕州红菏湿地的咸鸭蛋卖了4000万元,到9月份,枣庄就已经没有鸭蛋可卖了。“旅游带动农民增收1.5亿元,宾馆、KTV等餐饮服务业剧增,这是第三产业带来的富民之路。所以,枣庄不能坐等挖完矿井,要把有限的煤炭资源转化为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陈伟打的“算盘”是,由枣庄的五大国有煤炭企业出资4亿元,重建千年古城台儿庄。山东丰源煤电股份有限公司是其中之一,省人大代表、丰源煤电董事长陶志远当时也在会场。陈伟问陶志远,“1吨煤卖1000多元,利润800元,出资4亿元相当于拿出50万吨煤,一个企业出10万吨煤就够了。老陶,你卖了多少年煤了?”“卖了18年了,平均一年卖200万吨。”陶志远回答。
陈伟说,“老陶,你卖了这么多年煤,都卖掉烧了,这10万吨煤卖得最有价值,留下的是文化资源、遗产资源。中国的500强,平均年龄只有8岁,世界500强,平均年龄也只有40岁,而故宫、古罗马,一直到今天仍在创造效益。没有百年的老店,只有千年的古城,老陶,你赚了。”会场一片笑声。
就这样,千年古城——台儿庄,就在当时还是市长陈伟谈笑风生中完成。
2008年4月8日,在纪念台儿庄大战胜利七十周年的活动上,枣庄市正式宣布,启动台儿庄古城重建工作,着力把台儿庄古城打造成为中国第一座二次世界大战战后遗址城市,打造成为沿运河独有、国内乃至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品牌。
2010年5月1日正式开城,5月4日台湾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来台儿庄古城为泰兴楼奠基。
台儿庄古城,占地2平方公里,
11个功能分区、8大景区和29个景点。八种建筑风格融为一体,七十二座庙宇汇于一城,南北交融、中西合璧,是运河文化的活化石;拥有京杭运河仅存的最后3公里古运河,被世界旅游组织称为“活着的运河”[2],是京杭运河最后一段活着的运河;城内拥有18个汪塘和7公里的水街水巷,可以舟楫摇曳、遍游全城,是名副其实的东方古水城。
古城被世界旅游组织誉为“活着的运河”、“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台儿庄是中国第一座二战纪念城市,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将成为世界上继华沙、庞贝、丽江之后,第四座重建的古城,世界第三座二战城市,全国唯一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目前已经成为煤城枣庄的新城市名片。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用国家目光,成就百姓居住新环境
让棚户区改变成为国家民生工程新样本
黑龙江双鸭山市也是和枣庄一样的矿区,区与区之间相隔非常的远,记得80年代,我去亲属家玩,到了七星矿,感觉那里比我生活的县城好得不能用好来形容,那简直就是天堂。但是,20年前我再去,却发现房子还是那个房子,道路已不是那个道路,坑坑洼洼,尘土飞扬。由于20年的风吹雨打,原来充满朝气的样子已经没有了,到了今天你再去看看,已经完全成了棚户区,30年没有改变过,这就是资源型城市的最终结果。而不同的是,山东枣庄却让棚户区焕然一新,让“世界”有了改变。
就在我刚刚参观完枣庄市的棚户区改造回到北京的第四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26日就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棚户区改造,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会议强调,棚户区改造既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重大发展工程,可以有效拉动投资、消费需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破解城市二元结构,提高城镇化质量,让更多困难群众住进新居,为企业发展提供机遇,为扩大就业增添岗位,发挥助推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和民生不断改善的积极效应。
会议决定,在过去5年大规模改造棚户区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今后5年再改造城市和国有工矿、林区、垦区的各类棚户区1000万户,其中2013年改造304万户。逐步将非集中成片城市棚户区统一纳入改造范围。同步建设配套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确保同步使用。看来,山东枣庄又与国家目光和想法走到了一起,棚户区的改造工作也走在了前头。
按国务院所说的棚户区改造框架,枣庄属于国有工矿,资源枯竭型城市,改变与棚户区改造密切相关。
在2008年前,枣庄的棚户区占山东全省的67%,可见枣庄当时在山东辖区经济与环境落后的程度。
不过这样的落后在2008年后就在陆续改变着。目前,枣庄已腾飞的速度跟上了山东东部发达城市,甚至在棚户区的改造上,可以成为中国棚户区改变的精彩样本。
枣庄市委书记陈伟表示:“近年来,枣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坚持每年办好百件惠民实事,把更多的财力向民生领域投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占比连续六年超过5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四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启动了占山东省近一半面积的棚户区改造,既作为发展工程,又作为民生工程、就业工程,三年来累计投资520亿元,新建楼房1600万平方米。主要道路通上了便捷的BRT,通车里程全国最长,年发送乘客近2000万人次。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枣庄被列为山东省唯一的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目前,枣庄市有40万农民参与改革,规模经营土地41.1万亩,参与改革的农民人均增收30%。棚户区改造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是重要的民生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做到美观,更要注重内涵,让群众住着方便舒心”。
在“聚焦美丽山东——第九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枣庄市举行新闻发布会,枣庄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宝民表示,将着力抓好民生建设,这个建设其中就包括大力改造票棚户区的改造。
张宝民说,枣庄棚户区面积占全省近一半。枣庄把棚户区改造既作为民生工程,更作为发展工程,不仅注重“造城”,更注重“造市”,注入楼宇经济、专业市场群、邻里中心等要素,建设城市综合体。改造后,将新增商业面积190万平方米,创造10万个就业岗位,30万居民陆续住上新房。
近年来,枣庄市财政将城乡保障性安居工程作为民生工程的重点来抓,认真落实棚户区改造、公租房和廉租房建设的各项财政政策,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积极成效。2008年以来,市财政安排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161878万元,其中2011年全市住房保障支出69752万元,增长365.2%。同时不断加大融资力度,通过发行债券和贷款等方式筹集发放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筹集资金29.7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
加大投资力度,形成多层次的财政投入机制,这是枣庄建设民生工程、改造棚户区的资本撬动。2008年以来,市财政努力拓宽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渠道,积极整合一般预算、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土地出让金、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以及历年结转土地收入等财政资金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确保住房公积金增值净收益、土地出让收益的10%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在此基础上,市财政还不断加大融资力度,通过发行债券和贷款等方式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筹集资金,逐步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的财政投入机制。2008年以来,全市开建廉租房4065套,竣工2402套;开展棚户区改造建设72679户,完工51060户;为1483户城镇低保家庭发放了住房补贴;保障性住房建设受益人数达19.87万人,棚户区改造拆迁和建设面积全省第一。
这是一项真正意义上的民生工程,枣庄政府部门和政府领导人的超前民生意识也让这个贫穷落后的枣庄变成了环境之城、旅游之城、富裕之城,人民逐步看到了干净、整洁、舒适、环境优美的新枣庄。
大力发展BRT快速公交,让交通科学化
让百姓出行更便利更畅通
枣庄的发展还依赖于交通的大力发展。由于枣庄是名副其实的矿区,矿与矿之间的距离非常的远,平常从这个去到那个区就要小半天的时间,一般情况下也会出现道路拥挤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市常委会几度到各区县考察,与相关部门探讨研究,初步达成了发展BRT城市快速公交。
枣庄从2006年就开始着手发展BRT的决策部署,经过7年的发展,是全国最早提出规划建设BRT的城市之一。目前已经成为全国最长的BRT运行线网,实现市域全覆盖。
6月22日,本人作为“聚焦美丽山东——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的名博考察团一员,体验了枣庄运行里程全国最长的BRT城市公交。
作为资源型枯竭的城市,发展绿色旅游,交通的发展非常重要。同时也是民生工程之所需。
枣庄城市交通特色体系形成了典型的组团式城市格局,各城区相距较远,人口规模都不大,无法发挥同城效应,走同城化之路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
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发展来解决。面对交通难题,枣庄敢于想在全国更需要改变的大城市之前列,做全国的先列,是一级政府执政理念、执政能力的双重考验。而对于枣庄百姓来说,这种举措是合乎枣庄实际交通发展需求的,也是关乎他们生活利益。
“每一个社会问题都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解决主要矛盾,而且需要做好必要的细枝末节的修补。如果说城市BRT是枣庄市民享受到的一项高规格的出行工具,那么其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建立,则是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符合时代发展的有益补充。在越来越多的市民自发骑行健身形成气候的当下,枣庄薛城区率先建起城市公的共自行车管理服务中心,让群众以极低的成本成为骑行族,不仅倡导了低碳出行的文明方式,而且进一步缓解了交通压力。把好事办在群众的心坎上,民心工程在推进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广泛支持(大众网评论语)”。
无论是BRT还是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都是政府投资较大,但可运行年限较长,市民使用成本极低的城市设施建设,是不折不扣的民生工程。枣庄的运作模式不一定适用于其它城市,但却蹚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可借鉴之路。以发展的眼光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很多看似无解的问题都可以找到破解之道,这是枣庄城市交通事业发展带来的启示。
目前,枣庄还同时启动了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去年新增造林面积18.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1.5%,完成村镇建设投资53亿元,改造和新建农房1.6万户。去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3:1,城市居民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的差距为6.5倍,基尼系数为0.39,均优于全国、全省。
经过几年的转型实践,枣庄发生了一些可喜变化。今年1到4月份,全市经济发展总体平稳,全市GDP、财政收入分别同比增长8.7%、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8%、增幅居全省第4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9%、增幅居全省第4位。
同时,以煤炭为主的采掘业提供地税收入同比下降56.7%;以机床为代表的制造业提供税收同比上升43.5%,以新型煤化工为代表的化工产业提供税收同比上升27.6%,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服务业提供税收同比上升31.3%。“一降三升”,反映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证明了城市转型的必要。
一个新的枣庄、一个现代化的枣庄、一个健康的枣庄、一个休闲的枣庄、一个充满绿色充满文化内涵的枣庄,一个从单一经济到多元经济的枣庄,正在成为中国城市的新坐标,新动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