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互联网”成长“史”

(2012-05-18 14:10:36)
标签:

互联网

博客

新闻

记者

文化

采访

杂谈

我的“互联网”成长“史”

 

中岛

 

在中国新闻社《视点》工作的日子,我的全部文章都是用手写成的,即使在2000年采访原国家审计署署长李金华时,所完成13000多字的文章,我也只能用手,一个字,一个字的来完成,其中辛苦的程度,可想而知。

特别是在当时,有网络却不会上网,不会网上下载资料的情况下,我这个“网盲”,与年轻的记者们相比,确实落后和“笨拙”了许多。但是,这也使我的采访更具有了独立性,其思考的深度,可能高于网络的联想,以及完全个体观点,缺少了盲目性,让我的采访文章有了完全的与众不同,同时,也让我的记者生涯充满另一个时代的色彩!

完成每一篇文章采写,我只能最先通过纸制资料的准备、研读,采访时要认真提问和细致倾听,特别是现场采访录音,这重要的“资源”,如果没有保存好,就可能是一场失败的采访。这样的情况在我用手写稿的日子里,一次也没有发生过。

倒是2006年,我在广电部的《电视指南》工作时,却发生过,我新闻生涯中仅一次的采访“事故”。

那次的采访对象是桑兰。当时,她在一家网站担任体育频道的节目主持人。我与她约好了采访时间,可我们在她的办公室等了有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她还是没有出现。在焦急中,脑海中的状态,就是等待的焦急感,也忘了检查采访设备,桑兰来了,采访就马上开始了。可到采访结束后才发现,由于电池原因,有关桑兰的采访一句话都没有被录上。

桑兰谈的很好很多,桑兰非常善于表达,听着入神,却没有录音下,这是一次非常遗憾的采访。

这次采访,是我策划的封面故事《主持人中的体育明星中们》。刘璇、莫慧兰等奥运冠军我都一一采访了,桑兰是我这次采访中最后的一位,恰恰这次,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但是,我还是凭着当时采访的情景记忆,完成了对桑兰的采访文章。

我每一次采访,记忆是巩固我写好文章的第二要素,这也使我有了超好的记忆能力的原因所在。作为记者,你必须要锻炼出超凡的记忆力,以免解决“短路“问题。我在中国新闻社工作的四年,就是这样以手抄的形式和记忆的形式,来完成每一次的采访和写作工作。

真正可以用上电脑写文章,上网查资料,可以通过网络下载的日子,是我去了中国青年报青年时讯开始的。当时,我的上司是一名著名的作家,她叫陈彤(女)。她写稿和编辑稿件的速度与水平,让我羡慕不已,令我至今都无法忘记。 

马上要刊发的一篇稿件,在她的手中,可能就在十几分钟编辑完成,大改的稿件,她仅用半小时搞定,干净利落,让我望而生威,经过她手改的稿件,不仅找不到错别字、错句子,而且文理清晰,章节段落以及新增的一二级标题都让我们赞叹不已。说起她,我不得不提及另外一个人,诗人马松,这是我迄今为止最佩服的两个“完美”编辑“大师”。

马松在作家,诗人,凤凰传媒北京联动董事长张小波手下工作。毫不含糊的说,马松可以把一个烂书稿,通过他的编辑,成为著名的畅销书。马松能把狗屁不通的文字,通过他的手,马上妙笔生花。这是我亲眼目睹的。他们都成了我在重大选题的策划与编辑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老师。

在青年时讯,我们每周上班的固定时间是周三下午开例会,研究下一期重要的选题,周四下午对青年时讯自己文章和版面进行校对,时间很宽松。

我当时被陈彤用来做头版的大稿,还参与第二版“之最”的确定编辑工作,有时候还写点发在头版上的评论,另外,我还要带一些,人民大学新闻系研究生、清华大学等院校来中国青年报实习的学生,领着她们到处采访。

带“徒弟”,其实,这才是我最有收获的事情,是他们让我学会了上网,学会了用电脑打字,这同时也是我进入博客写作萌芽的开始。

当时,看着她们用电脑的“热闹”劲,我感觉新奇,也感觉眼晕。这些孩子们在应用电脑互联网的能力,让我这个“老资格”的媒体记者,感到压力很大。因为,毕竟我要带着他们“成长”,我什么都不会,能给予她们什么?只是采访的经验,对于其它,她们感觉都已经很“老套”,而他们带给我新鲜的计算机应用,却让我真正感觉,是她们在带着我,我才是她们的学生。

正是与她们的工作相处,我逐步开始对电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是由于出报速度需要快的原因,我必须学会用电脑,学会应用互联网技术。因为,文章需要大幅度修改或者版面临时撤换文章,你就必须在第一时间,用最快的速度,来完成需要发表的文章,这是纸媒体需要必须具备的工作能力。之后就是上版,校对,晚上报纸就印刷出来了。

我是自尊心极强的人,不愿意让这些和我一起工作的孩子们知道我不会用电脑,不懂互联网。于是,我就偷偷的看她们上互联网,看她们怎样查找资料,怎样下载资料,我把他们用互联网的“技巧”都记在心里。当时我的记忆力超强,甚至万八字的采访,不做录音,就可以完成一篇不错的采访文章。

一周后,我基本掌握了用互联网查找资料,掌握了如何下载资料这一技术,包括用电脑打字写文章,当时我还认为这些都是高科技,可现在看来,你不懂就算文盲,别说当记者,就是一般工作都无法完成。

这些都是这我以后成为一名优秀博主的宝贵经验和财富。

20028月,博客中国上线。它是中国第一家以博客为主体的大型门户网站,发起组建博客中国的是当时也写诗歌的T人士方兴东,在他的号召力下,聚集了当时在中国各个行业中的顶尖人物几乎都成了博客中国的专栏作家,这些最年轻最先锋的作家,以其新思想,新境界,新风暴而著称,同时让博客中国成为了意见领袖云集之地,2003年,我有幸成为这个家族中的一名专栏作家。

当时,社会作家们,都是通过博客这样新奇的宣传方式,发表对社会热点新闻的见解,阐述自己的观点,用第一时间,最快速度发到博客中国自己的专栏上。

我真正用上博客,实际上是在2004年。

记得,当时北京福利彩票公开发行了一种现场5分钟开一次奖的,所谓的福利“彩票”,我认为欠妥。我文章指责福利彩票违背了发行福利彩票的原则与初衷,使福利彩票完全成为了赌博的工具。我在采访中看到,每天在各个彩票点参与赌博的人高达几千人,最多的时候,全北京参与赌博人员总数超过万人,我进行了充分的调查采访,写了篇《中国福彩进入赌博时代》发到博客中国的我的博客里,没有想到,点击量高达6000多,还在排行榜中,这在当时已经是不少的数字了。

互联网的能量,传播的速度让当时我主编的《现代文明画报》都自愧不如。

之后,我陆续在新浪、凤凰网等建立了自己的博客,把自己的文章同时发到这些网站自己的博客上与读者们共享。有的文章一天内就有几十万的读者阅读,形成的社会影响,已经远远的超过了纸媒。

从我有博客的那一天开始,我的生活与工作就发生了变化,以至今日,让我感受着网络上是五彩斑斓,我把它亲切地称为:朋友。我通过这个朋友,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了解我,我也在其中选择了不少的博主作为自己挚诚的朋友。我发现,我现在的生活与工作比从前更丰富多彩了,更充实了。

博客,不仅仅带给我丰富的社会信息资源,更重要的是让我的生活与工作有了块与大家一起分享幸福与快乐的地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