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诗人沈浩波诗歌研讨会上的发言(发言没有经过任何修改)
(2012-03-21 15:55:15)
标签:
诗人诗歌沈浩波蝴蝶研讨会网易文化 |
中岛:我觉得《蝴蝶》写得非常残酷
其实我本不想发言,但是读沈浩波的诗歌这么多年了,感触比较深。我看他的诗歌也比较多,他的《蝴蝶》说句良心话,我感触最深的是,他等于把自己,蝴蝶扑火了,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蝴蝶。最脆弱的生物去扑火,把自己给废掉了。我总觉得这个《蝴蝶》写的非常残酷,把自己,甚至自己的上一代全部剖析的淋漓尽致,让人看了觉得很恶的感觉,别人所不敢说的,他都在表达。在这种情况下,我总觉得作为一个诗人来讲是很不容易的。
比如说吕约刚才说的关于自我,我总觉得我跟她的想法是不一样的。第一个自我,沈浩波的自我实际上是通过“我”的粉碎变成人性的重新展示,让人看到人性原来是这样的。作为一个父亲,吕约说的也很对,父亲这一块儿,实际上某种情况下是很残酷,很恶,但是在生活当中又掩饰得很深,表达得很模糊的,所以从《蝴蝶》的角度来讲,从我自身看,我给《蝴蝶》写了一个评论,首先沈浩波是第一个敢于把自己,把自己的生命融在诗歌里面的人,诗歌显现的是人性,而不是很简单的语性。玩那种小把戏,把诗歌写得很有节奏感,很有艺术性,很有价值,实际不是这样的。诗歌完全要以生命最深刻的反省来达到诗歌的高度,这是我认为的。为什么很多人认为沈浩波是大恶的,他的大恶是善的东西,他这本书用了蝴蝶,是想把恶和硬的东西通过蝴蝶弱化,恰恰在这方面想给自己变成为“实际上我写东西是挺恶的,但是通过这方面给它弱化掉”。
很多人在某种情况下认为,《蝴蝶》在某种情况下是一种天堂,或者地狱,是人间冷暖这一块儿的体现,我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最重要的,它的诗歌呈现是有分水岭的,比如说第三集,最重要的写到他母亲这一块儿,父亲这一块儿,把这种剖析写得淋漓尽致,我看了之后,我感觉沈浩波这么敢写,这么残酷,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他是真正挖掘到了中国人性最残酷,最恶,最没有方向感的一块儿,实际上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包括我总觉得人的发展和人的生存状况,包括这个国家国运这一块儿的体现,都跟每个人有关系。首先《蝴蝶》能够通过这么大的场景,从他的父辈,母辈,包括自己这一块儿的发展过程,生存过程体现了自己怎样才能抛开这种俗的不能再俗的东西,抛开恶的不能再恶的东西,使自己真像蝴蝶一样轻盈的飞翔,变得更有一种善的东西,是希望自己这种善能够影响人。人,包括我自己某种情况下也是很自私,很自我的,沈浩波不是通过自我去表达我多好,多美,多牛,不是这样的,他最重要的是把人往死里打,人就是这样的,人就是恶的,你要是不这么做,你也体现不出来你那种生命价值。
(本文来源:网易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