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李小龙电影娱乐李治廷文隽香港中岛 |
《李小龙,我的兄弟》:浓厚的文化生活与电影工业的浓缩
没有想到,刚刚在北京看完电影《李小龙:我的兄弟》,竟然在几天后就来到了他的家乡香港,这样的感受真有点特别。虽然前几次来香港并没有想过(或者瞬间想过,但转眼即逝)这个让中国人骄傲的名字。而今天,他的出现,却让我重新开始认识李小龙时代的香港与香港的人文生活。
香港一直给人的印象就是纸醉金迷的文化沙漠地。然而,我们从电影《李小龙:我的兄弟》却看到了另外一个大背景时代的光辉,那就是:香港浓厚的文化生活与发展中的电影工业。
我们知道。美国的文化,不能少了好莱坞的电影。而香港的文化,也不可缺少电影发展进程中这样一个重要的文化与工业,经济与文明生成的环节期。
当年香港的电影工业正处在与中国传统戏曲相交的时期,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戏曲在推动着香港电影工业的发展,,他们把著名的戏曲搬上银幕,把戏曲大师捧成电影“名星”。因而,当时香港在具有浓厚的经济意识的同时,也把文化作为一种经济产业来发展,使这样浓重的文化状态更具有时代的文化特质。
而我们的李小龙,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文化交替,经济发展的时间窗口。他的父亲以及周边的人群,不是戏曲大师、演员,就是电影导演、电影制片人,这样的时代反映,给李小龙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内涵,而当时的香港正是如此。
我认为,香港电影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多少比大陆更彻底,更生活化些,因此,香港的戏曲发展与电影工业的发展,这就是当时香港实实在在人文发展的历史景观。
文隽是想通过这样的一种情怀,这样一个文化历史背景,让观众了解香港的过去和李小龙背后的香港重要的文化现象。
从电影开头场景的那种静止的旧的环境追寻,到李家年年月月的“整整齐齐”传统文化的表达,我们不能不在这样的环境遭遇着暴风雨般的感染与回忆。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不就是李家这样的吗?希望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够在一起,都要好好的活着,保持着“整整齐齐”其乐融融的个大家庭。
我想文隽这样的传统意愿与历史情怀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内心最期待的,而且期待的非常的强烈。因此,看过电影《李小龙:我的兄弟》的观众一定也与文隽一样,在这样的情怀中感受着亲情,友爱和感动。
因为,现在的社会对这样的情怀已经丧失诒尽了。
尽管李小龙的成长经历在这些文化的骚动与情感的呵护着,但是,李小龙并不会因此而被忽略,相反,他的形象也因此越来越厚重,越来越有质感。
我们知道文隽的心思,也知道叶伟民的意图,这叫一种内心永远放不下的情怀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