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诗学观点
(2009-12-21 11:58:32)
标签:
诗歌理论观点诗人中岛杂谈 |
我的诗学观点
中岛
一直以来,我对诗歌的理论没有太多的兴趣,可一直以来,却总有人希望我写点有关诗歌理论的文章。诗人应该是感性的,我是感性的,而我认为诗歌恰好是通过感性完成的,所以我就认为有感性就足够了。
我创办、编辑《诗参考》已经20年了,我都是靠感性来完成,因此对观点,诗歌理论就忽略了相当部分时间,有时朋友们希望我能够在这方面应该发言,毕竟《诗参考》的影响和体现的诗歌价值,也反映了你应该有诗学观,应该有这方面的理论文章,要不你用什么来说服与你有不同诗学观点的人,我想也是。
但是,我还是没有动笔来完成我的这方面的发言。昨天,诗歌评论家张德明老师再次催促我完成这样的一篇文章,因为要的急,所以就不能耽误,于是马上动笔写一篇我生命中应该有的诗学观点。
我不会高谈阔论,我只知道诗歌必须是连接诗人生命的东西,如果没有生命做体验,没有目标的感受,所有的诗歌语言都是扯淡。
我记得,在90年代初期编辑《诗参考》的时候,当读到了伊沙的《车过黄河》等他的一系列诗歌的时候,都表现了当时一个编辑的感动。
那样轻松的 你们\开始复述农业\耕作的事宜以及\春来秋去\挥汗如雨 收获麦子\你们以为麦粒就是你们\为女人迸溅的泪滴吗\麦芒就像你们贴在腮帮上猪鬃般柔软吗
阳光之镰\割断麦杆 自己的脖子\割断与土地最后的联系\成全了你们\诗人们已经吃饱了\一望无边的麦田\在他们腹中香气弥漫\城市中最伟大的懒汉\做了诗歌中光荣的农夫\麦子 以阳光和雨水的名义\我呼吁:饿死他们\狗日的诗人\首先饿死我\一个用墨水污染土地的帮凶\一个艺术世界的杂种
因为我能够感受到作者是在用感动来完成他的诗歌,是在用生命来涌动着诗歌的血液,这就是一个编辑在感受着同时代的生命的声音。如果一首诗歌没有真正传达出生命的声音来的话,诗歌就不存在,就死了。
在今天,我在编辑侯马的长诗《他手记》的时候,同样,也感受到了这样生命涌动的存在。侯马在他的《他手记》完成的后记中充分表达了他创作这首长诗的意图。他说:《他手记》是一个小人物在他所处时代的境遇,也是他的同代人在他脑海里的境遇。事关生死,事关爱恨情仇。《他手记》把人生逼到绝境来写。
诗歌,没有什么妖魔化的东西,没有什么可以用虚假来欺骗读者的,只要是生命的,甚至痛感的,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诗歌最基本生命的表达。
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是过去喊口号的时代, 现在是诗歌的灵魂让我们时代清醒的年代,是我们共同用生命铸造诗歌的年代,因此,我个人认为,没有低姿态的生命诗歌,就不是真正的诗歌,没有把自己生命融入诗歌的诗人就不是好的优秀的中国诗人。
没有人告诉我,判断一首诗歌好坏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但是,诗歌读者的反映就能够证明诗人的诗歌魅力与诗歌价值所在。
诗人伊沙的几次诗歌朗诵,满场的欢呼喝彩,几次不同年龄的听众上台朗诵他的诗歌就证明了他对了,他的诗歌对了。
我曾经在《诗参考》某期的前言中,曾谈到过我对诗歌的价值观:《诗参考》选发的诗歌作品,是不一样的诗歌作品,聪明的读者很容易看出它们内在的非凡品质。《诗参考》推出的诗人,也是不一样的诗人,他们对近年来在公众心目中存在的装神弄鬼、神经兮兮、酸里酸气的诗人形象是一个彻底的否定。《诗参考》前几期重点推出的伊沙、侯马等杰出诗人,具有真正的平民意识、艺术情怀和现代精神。他们的作品刊载后不仅仅在诗坛引起关注,更重要的是,在其他领域如小说、音乐、绘画、戏剧,包括商界、政界等优秀心灵那里引起了深切的共鸣。说真的,有些朋友就是通过伊沙、侯马等人的诗歌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我相信,这些人是中国诗坛真正需要的读者。这也是我非常自豪的。所以,我坚信,《诗参考》的价值取向不是简单的价值取向。
2009.12.21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