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诗学观点

(2009-12-21 11:58:32)
标签:

诗歌

理论

观点

诗人

中岛

杂谈

我的诗学观点

 

中岛

 

一直以来,我对诗歌的理论没有太多的兴趣,可一直以来,却总有人希望我写点有关诗歌理论的文章。诗人应该是感性的,我是感性的,而我认为诗歌恰好是通过感性完成的,所以我就认为有感性就足够了。

我创办、编辑《诗参考》已经20年了,我都是靠感性来完成,因此对观点,诗歌理论就忽略了相当部分时间,有时朋友们希望我能够在这方面应该发言,毕竟《诗参考》的影响和体现的诗歌价值,也反映了你应该有诗学观,应该有这方面的理论文章,要不你用什么来说服与你有不同诗学观点的人,我想也是。

但是,我还是没有动笔来完成我的这方面的发言。昨天,诗歌评论家张德明老师再次催促我完成这样的一篇文章,因为要的急,所以就不能耽误,于是马上动笔写一篇我生命中应该有的诗学观点。

我不会高谈阔论,我只知道诗歌必须是连接诗人生命的东西,如果没有生命做体验,没有目标的感受,所有的诗歌语言都是扯淡。

我记得,在90年代初期编辑《诗参考》的时候,当读到了伊沙的《车过黄河》等他的一系列诗歌的时候,都表现了当时一个编辑的感动。

那样轻松的 你们\开始复述农业\耕作的事宜以及\春来秋去\挥汗如雨 收获麦子\你们以为麦粒就是你们\为女人迸溅的泪滴吗\麦芒就像你们贴在腮帮上猪鬃般柔软吗

    --------------

  阳光之镰\割断麦杆 自己的脖子\割断与土地最后的联系\成全了你们\诗人们已经吃饱了\一望无边的麦田\在他们腹中香气弥漫\城市中最伟大的懒汉\做了诗歌中光荣的农夫\麦子 以阳光和雨水的名义\我呼吁:饿死他们\狗日的诗人\首先饿死我\一个用墨水污染土地的帮凶\一个艺术世界的杂种

因为我能够感受到作者是在用感动来完成他的诗歌,是在用生命来涌动着诗歌的血液,这就是一个编辑在感受着同时代的生命的声音。如果一首诗歌没有真正传达出生命的声音来的话,诗歌就不存在,就死了。

在今天,我在编辑侯马的长诗《他手记》的时候,同样,也感受到了这样生命涌动的存在。侯马在他的《他手记》完成的后记中充分表达了他创作这首长诗的意图。他说:《他手记》是一个小人物在他所处时代的境遇,也是他的同代人在他脑海里的境遇。事关生死,事关爱恨情仇。《他手记》把人生逼到绝境来写。

    正是因为这一点,《他手记》才获得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关注。我们在读《他手记》时,不仅读到了众多艰苦生存的生命的影子,同时也能够读到作者自己过去和现在的影子。

    在《他手记》的第170节,诗人表达了这样一种生命的情感:入冬后,他翻出了箱子里的毛衣。小虫在袖子上面留下了小洞,又一块时光被啃食了。衣箱里寂静、隐秘、漫长、破碎的故事是夏日不为人知的另一张脸。这仅仅是对时光的惋惜吗?实际上,诗人是在表达其内心的另一种生命状态。在第246节中,诗人完全移开了自己高贵的脸,让最现实而真切的生命走进诗中。

    把鞋子放在鼻子下面去闻,这是多么古老的一个行为,人类富有诗意的一个动作:要知道,肯于这么干的人不在少数,它一定与人性有关。这样的追腥逐臭属于怪癖,肯于承认的人除了儿童,就是那些坚持劳作的农人了。

    农人鼓励儿童这么干。当他们鼻子流血的时候,农人就喊:“快,闻鞋。”儿童急忙脱下臭鞋,放在鼻子下面去闻。这个古老的秘方代代相传,屡试不爽。他的奥妙在于“信任”,相信此法的儿童必定用力去吸,从而将血凝固。

    啊,脚臭,童年的活遗迹,一切都流逝了,只有不变的脚味,带着自怜自爱的秘密,在享爱与厌恶之间。

    这是什么,是日常生活,是温暖的人性。

   这是怎样的情感才会这样的难言。一阵雨,一阵雪,雨夹雪,雪夹雨,怎样的绝望混着怎样的伤感。

    屋顶白了,是雪薄薄地覆盖着雨水。马路在闪亮,是雨迅捷地融化着雪花儿。永远是薄暮时分,又赶上华灯初上。

    哦,雨夹雪。啊,雨夹雪。哎呀呀,雨夹雪。哇塞,雨夹雪。噫吁戏,雨夹雪。且夫雨夹雪。雨夹雪,肉夹馍。

    在维也纳街头痛饮,在阿姆斯特丹广场相吻,漫天的大雪簇拥着绝望的爱人。不是圣诞的前夜,就是元宵佳节。年难过,节难过,节就是劫,就是给日子打结,给生活系扣。雨夹雪就是因爱生恨,因喜生悲,悲伤过度,喜极而泣。

    侯马是细腻的,因而,生活的观察和生命、生存的体验是最直接的,面对疑惑,他既需要被动的接受,又要勇敢地迎上。在第379节的《哦,雨夹雪》诗中,诗人面对复杂的生活环境,面对痛苦的爱情,甚至面对名利仕途充满了矛盾心理,在爱恨交织的状态中,既有绝望又期待着重生,真想把自己像“涅槃”一样粉碎。

    这就是我时时刻刻在感受着诗歌的生命。徐江、沈浩波、唐欣的诗歌都具有这样重要的生命情怀。 

诗歌,没有什么妖魔化的东西,没有什么可以用虚假来欺骗读者的,只要是生命的,甚至痛感的,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诗歌最基本生命的表达。

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是过去喊口号的时代, 现在是诗歌的灵魂让我们时代清醒的年代,是我们共同用生命铸造诗歌的年代,因此,我个人认为,没有低姿态的生命诗歌,就不是真正的诗歌,没有把自己生命融入诗歌的诗人就不是好的优秀的中国诗人。

没有人告诉我,判断一首诗歌好坏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但是,诗歌读者的反映就能够证明诗人的诗歌魅力与诗歌价值所在。

诗人伊沙的几次诗歌朗诵,满场的欢呼喝彩,几次不同年龄的听众上台朗诵他的诗歌就证明了他对了,他的诗歌对了。

我曾经在《诗参考》某期的前言中,曾谈到过我对诗歌的价值观:《诗参考》选发的诗歌作品,是不一样的诗歌作品,聪明的读者很容易看出它们内在的非凡品质。《诗参考》推出的诗人,也是不一样的诗人,他们对近年来在公众心目中存在的装神弄鬼、神经兮兮、酸里酸气的诗人形象是一个彻底的否定。《诗参考》前几期重点推出的伊沙、侯马等杰出诗人,具有真正的平民意识、艺术情怀和现代精神。他们的作品刊载后不仅仅在诗坛引起关注,更重要的是,在其他领域如小说、音乐、绘画、戏剧,包括商界、政界等优秀心灵那里引起了深切的共鸣。说真的,有些朋友就是通过伊沙、侯马等人的诗歌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我相信,这些人是中国诗坛真正需要的读者。这也是我非常自豪的。所以,我坚信,《诗参考》的价值取向不是简单的价值取向。

2009.12.21北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