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要飞的更高-------《丑石诗刊》“中国民间诗(报)

(2009-11-11 16:09:59)
标签:

诗歌

诗人

诗参考

丑石

中岛

安琪

文化

 

我要飞的更高

 

-------《丑石诗刊》“中国民间诗(报)刊主编访谈”之《诗参考》中岛篇

 

安琪:2002年元月,由《诗选刊》评选的“最受读者关注和欢迎的中国五大民间诗报刊”揭晓并在福建霞浦举办了发布会,时隔8年,当年的五大民间诗报刊近况如何?藉丑石诗报改刊并开设“中国民间诗(报)刊主编访谈”栏目的机会,本人拟对当年的五大诗报刊先行采访。

 

1、  首先恭喜中岛兄喜得贵子,如果用亲人来比喻《诗参考》的话,你会用什么词汇:儿子?父亲?还是兄弟、老婆?为什么?

中岛:除了父亲,其他称谓都可以,因为《诗参考》已经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称谓不是非常主要的,感情是最重要的。因为,如果你和他之间没有感情就不可能和他一起走到现在,亲情也好,友情也好,没有深厚的感情做纽带就没法支撑下去的必要,所以,《诗参考》做为我人生路上的最重要的伴侣,是不需要为什么的。今年是《诗参考》创刊20年,我在编辑《诗参考20年经典诗歌》,还在编辑十二本《诗参考20年金库》,还有第二届《诗参考》的奖项等等,《诗参考》未来路还会异常艰苦,但是,只要我心中有诗歌,《诗参考》就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就会昂着诗歌高贵的头颅走下去

 

2、 你与《诗参考》几乎融为一体,而从事诗歌编辑的人都有这个苦衷,也就是他(她)从事的编辑工作在常人眼中已大于他的写作,你有这种苦恼吗,也就是你认为人们更多地看你为编辑家还是诗人?编辑和诗人,你更喜欢以什么样的身存存世?

中岛:是的。在这方面我没有你所说的什么苦衷,因为,你所做的一切都是自己自愿去干的,不心甘情愿或者有什么目是做不好事情的,只有心甘情愿才可能把事情做好做彻底,不然还干什么。对于外界对我的看法我从不看重,我更看重的是我自己是不是通过编辑广大诗人们诗歌而获得了心灵上的满足,我是不是通过学习这些诗人的诗歌而成长了我自己的诗歌。

关于以什么样的身份存世?我想是后人们对你编辑诗歌的价值、艺术观以及你诗歌作品的历史价值而定,这不是我愿不愿意的事情。但是我想,历史一定是公平的。几十年来,官方刊物一直在排挤和压制我,我的诗歌不还是不停地被各种重要的诗歌选本选择了吗,我的诗歌不也人选了80多个选本了吗,还被翻译成了多种文字,我不是也已经成为中国诗人中,最重要的诗人之一的分子了吗!

当诗人伊沙在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的“中国第二届诗歌节”打给我电话说,我的《花朵和病句》入选了六卷本的中国三千年诗歌史丛书《诗韵华魂》,而向其他在国内所谓的重量级诗人没有入选。当时我就感觉历史一定是公平的。因为,这本书是全国各大高等院校的几十名专家、学者共同编选的,它屏弃了以往的诗人、编辑甚至所谓的圈内“专家”选本,而是非常注重诗歌的社会意义、汉语语言的价值构建和人文精神等来考虑选择的,我想,他们在选我的诗歌的时候,他们不知道我是谁,更不知道“关系”这个词,他们尊重诗歌,更为历史负责。你的诗歌《母亲》写的非常的好,也入选了,在这就恭喜您了。

3、 你的《我一生都在和一个问号打架》2006年创作出来,2009年就被推选进入潘洗尘主编的《读诗1949——2009,中国当代诗100首》,我作为推选人之一很感兴趣你这首诗的写作经过,请说一下。

中岛:我也没有想到,诗歌的价值和魅力就这样怪,它高贵和严肃的到了没有人可以控制得了的程度。有一次我在新浪的一个博客中看到一个大二的学生,和他的朋友用手抄的方式抄了我的诗歌,足足有一百首。就向《诗韵华魂》对我诗歌写作的评价“关注世俗生活写作”。我把自己放得非常的低,因此就会发现了诗歌中最需要的生命元素,而那些高高在上的“诗人”,却写着没有一点生命的文字,你想,读者和历史会选择谁?!《我一生都在和一个问号打架》就是这样的诗歌作品,诗人于坚把这首诗歌说成是“地问”。诗歌评论家沈奇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是这样评价我的诗歌作品《我一生都在和一个问号打架》。他说:中岛的《我一生都会和一个问号打架》是典型的“直言取道”之作,没有玩什么新花样,却是诗人拼却大半生的民间生存挣扎与生命漂泊之痛苦体验和尖锐感受,而集中爆发发为一“问”的大哉问,且“问”得真,“问”得切,“问”得撕心裂肺而震撼人心!这一“问”,套句新华语体的说法,是以“问”的形式,“喊出了我们时代的最强音”。

诗歌不单单反映劳动人民辛辛苦苦的劳动却过不上幸福的生活,那些腐朽的官吏却挥金如土、享尽了荣华,这即体现了社会分配不公,同时也说明了任何时代都无法解决的社会矛盾,剥削社会时代如此,社会主义社会也如此。因此像这样带有时代意义、历史价值和人文哲学的诗歌都是紧密和广大的劳动人民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这样的社会与生命意义的构架就无法产生深刻的共鸣,所以,《我一生都在和一个问号打架》一发表,就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骂的人多于赞扬的,甚至有的诗人认为这不是诗歌,但不知道为什么,仅仅三年就有20多个选不选择了它,在网上搜索竟达1000多条信息,这说明什么?依然是诗歌的不可抗拒的价值和魅力。

4、 豪爽、有恩必谢已成你的性格之一,你觉得这与你的东北家乡地域性有关吗?说说你的家和家乡。

中岛:我的家乡在东北的最东面,是非常偏僻而美丽的小城,那里有七星河国家湿地和几个省级湿地,有大森林,大平原,非常多的生物、植被使我的家乡更充满了神奇。今年我回家,竟然看到了满处飞的野鸡,这让我想到一句古老的东北民言:“棒打兔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我的家乡就是这样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因为它属于三江平原,平原的开阔、大气便成了我生命中必有的状态。

你说的有恩必谢不知道是贬义还是说我没有原则。有恩必谢是我们做人最起码的常识,如果有恩不谢,甚至把别人给予你帮助你的“恩”不当回事儿,那你今后的一切行为以及生存都无法获得别人的关注,你所做的一切的是行不通的,因此,有恩必谢是我做人的基本原则。但是,我是不会因为“有恩必谢”这个字眼,而改变我的处世原则,比方在诗歌方面,我是遵循价值,遵循艺术观点,遵循严格的历史观,尽管伊沙、徐江、侯马、沈浩波是我的朋友,但并没有因为我们之间的恩情而坏了诗歌上的行规,他们是有才的,他们的诗歌更是在这个时代中充满了生命的魅力。

5、  这么多年,你和北师大三驾马车伊沙、徐江、侯马情同手足,请以你的视角点评一下他们仨。

中岛、他们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骄傲,2009年他们仨个人的诗歌创造激情非常的高,伊沙写了长诗《无题》,还获得了今年的中国诗歌年度奖,徐江出了两本诗集,侯马写了长诗《他手记》,频频获得大奖后,又开始的诗歌创作的新尝试,而我的另外一的诗歌朋友沈浩波今年也势头不错,刚刚完成了长诗《蝴蝶》。总之,北师大三驾马车以及沈浩波都在以各个不同的风采,展示着他们的诗歌才艺和其他方面的才华,他们实际上给我的压力非常大,因为你要作为他们的朋友,也一定要和他们有不相上下的水平,因此,我就要不停的努力,他们就是鞭策我的鞭子,我甘愿成为他们的马,鞭吧,打吧,我要向前冲!

6、  我感觉你和我一样都是生命状态型写作而非技巧写作,这种写作以我的经验来看是一种冒险,也就是,我们必须把自己活成诗歌,一旦生活很不诗歌时,写作的爆发就没了来头,但人的一生很难时时活得那么“诗歌”的,你担心自己创作源头会枯竭吗?

中岛:不会的,我的身体就是用不尽的诗歌,我的生命就是这些诗歌的生命,无论我怎么去写,也改变不了我生命的呼喊,我的诗歌将成为未来的诗歌典章,别看现在有些人还看不起我这样写诗歌,而未来留下的就应该是这些时代化的、生命化的、符号化的诗歌作品。

7、  你认为一个诗人是诗重要还是人重要?或者说,你更看重一个诗人身上的“诗”部分还是“人”部分?

中岛:人和诗是分不开的,因此我认为都非常的重要,这要看你对人行为的认证程度。我不希望我的人没有诗,也不希望我的诗歌没有人。

8、  《诗参考》一直被视为口语诗的大本营,请给出你的“口语诗”概念?

中岛:对于“口语诗”的概念说法不同,而我从来没有认为《诗参考》专发口语诗,我认为诗歌的口语化是诗歌发展的进步,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其他风格的优秀的诗歌作品,所以我不希望自己给出什么概念,更给不了“口语诗”下什么概念,因为所有的优秀的诗歌是不需要概念来框住的。

9、  我知道你喜爱民间写作这个称谓,那么你喜爱中间代诗人这个称谓吗?你觉得中间代是应该继续做下去还是可以休矣?

中岛:我对称谓没有太大的兴趣,民间也算不上什么称谓,因为官刊发的少,官刊不喜欢我们这些诗歌,因此就有了民间,但是,任何专业行当,都有官与民一说,只是民间对自己的要求更纯粹。中间代用了你最大心血,最大的经历挖掘的一块诗歌圣地应该继续进行,没有钱就做最基本的工作,顺其自然的发展更好,永不放弃更好。

10、              在北京,你辗转于各大报刊杂志并且总是担任主编,这和你编辑《诗参考》锻炼出的能力有关吗?除了热爱,《诗参考》令你持久投入心血和物力的动力还有哪些?对《诗参考》的未来,你还有什么设计?

中岛:做记者是我非常愿意的工作,一来有份工资可以养家,二来可以通过采访知道更多的我生命、生活之外的事情,对我的诗歌创作有非常大的帮助。应该说是因为我的职业给了我更多的诗歌创作灵光,是我的职业帮助我的诗歌能走得这么远,同时也是诗歌推动了专业素质的进步。

11、              你说北京生活有六大累,为什么还是愿意这么累地生活在北京?如果让你现在回到家乡,你愿意吗?

中岛:我非常热爱我的家乡,但是在北京生活、工作也快20年了,我同样把北京作为我的家乡保存在心里,我热爱我的记者这个职业,我的家乡不可能给予我这样的职业甚至这样的总编辑、主编的位置,因为我的家乡就是一个县城,有美丽的景色,但是他无法让我成长,而北京给予我的机会是非常的多,如果我没有走出来,我可能还在不停地写诗,但是,绝对不是现在的诗歌,更不会有现在的高度,因为,上学了,才有机会接触到伊沙、徐江、侯马沈浩波,我的诗歌也因此改变了他的方向。现在城市与城市之间一天就可以到达,没有什么回不回的,想回,当天就到了,家乡和我现在生活的城市并不发生冲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