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诗歌诗人访谈侯马杂谈 |
中岛:侯马你好,创作长诗《他手记》,你经历了四年。我在读《他手记》的过程中发现:《他手记》所表达的普通人的细节生活非常多,这种普通人的生存状态细节的呈现,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在其他诗人的诗中,是不容易看到的,这也是《他手记》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你是如何进入这种生活状态中的,你又是如何来创作《他手记》的?
侯马
:你一开场就把我的思路打开了。严格来讲,《他手记》创作没有四年,从开始创作到现在基本上形成一个传播的局面,大概有四年这么长。实际上从开始写《他手记》到《他手记》完稿,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我查了一下,(侯马从皮包里拿出二个小皮本放在桌上)这是原始的,用来创作《他手记》的两个棕黑色的小皮本。一个最早的,2004年12月冬天的一个夜晚,我开始动笔的,是从昌平回北京的路上,产生了这个念头。实际上,2007年夏天,确切地说是六月的一天,结束了《他手记》的写作,那天也是你去官园看我的时间。
中岛:你在诗歌题材的选择上,比如说你的很多生活,你看到的很多生活,什么样的生活内容和感受是可以入诗的?
侯马
:我觉得,实际上什么都可以入诗,简单来说,怎么去选择,我主要是呈现
“不一样”的表达。尽管不一样,但是它又不是那种很个色的,不是很张狂的那种,他那种咄咄逼人是用亲和的语气说出来的。这是对真实无限的,带着怀疑的眼光寻求真实的过程。我对于一个事物,对于一个事件要是有了这样一个想法的话,恐怕也就是那个什么了,恐怕我就把它写出来了。
中岛:在读《他手记》的时候,包括我的很多朋友在读的时候,都说他们在你的诗歌里能感受到一种莫名的生活真实,这是一种亲近感和记忆感,里面的很多元素都是十分具有时代特征的。因此我认为,评判一个诗人,就要看他诗歌的内在态度,这是非常重要的。你的诗歌非常简单,非常细致地体现了诗歌的价值所在。读其他一百首诗,可能都没有感觉,没有一点生活内容。而你的诗完全来源于生活,体现那种生活的细节,并且用诗性的光芒来打磨,而这种光芒一旦触到了读者的心灵上,就会有深刻的共鸣。你的这种诗歌创造方式非常的独特,我觉得你应该谈谈这个问题,这些是你诗歌文本价值非常大的地方。
侯马:这里面可能有几块。比较多的,很大的一块,是童年的经历,这可能很多评论已经注意到这一点了。童年发生的事情,已经经过了漫长的三、四十年,你没有忘记。而且在你后来的生活当中,随着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生的理解,你对童年的事情有了新的认识。你经历那么漫长的时光,你刚刚明白,那个时候所具有的价值,刚刚明白那会儿具有的诗性的意义。我觉得这个是特别刻骨铭心的。而且这些原型,这种模式都在里面了。这一点是我涉及比较多的一块,很大的题材。应该说咱们中国人,太蔑视儿童了。所有这些都是刻骨铭心的,原来这些事情我自己并不知道记不记得。也可以说是诗歌唤醒了这些记忆。有的事情自己从来不认为自己是记得的,可能在生活中受到一个触动,瞬间就想起来了。我的儿子夏尔的许多言行就让我突然看到童年的自己。就是这种原型,写诗。
中岛:长诗《他手记》的发表,包括《人民文学》、《青年文学》、《十月》,《十月》也获得一个奖。但很多人都不能体会到你在创作时内心的一些认知高度。你写家庭的也好,写兄弟也好,写感情的也好,写残酷的现实生活也好,也包括写情绪的,我体会其中有很强的人文色彩。我记得有一句话是“他被时间用完了:再给一秒钟,他就可以点燃一只香烟……”时间用完了,没有了时间。但是如果给我一点时间,还能点着一支烟,这种内心的表现,能说明了什么?
侯马 :这首我有印象,这个是写死神拿走了他的最后一秒钟。如果给他一秒钟的话,他还能点亮一支烟。就是对死亡的一种研究吧。死亡的话题,就是说不到了一定的时候,是很难深入研究地。不知死,焉知生?死亡是非常重大的话题。
中岛:这种感觉是很有诗意的感觉,诗性的感觉。它表达的是内心的什么东西?仅仅是死亡吗?
侯马:主要还是死亡。是死亡、是尸体,是那些烟。实际上这个诗有一个鲜明的形象,就是蹲在立交桥下的尸体,瞬间一个活人成为一具尸体,实际上这个东西对我的触动更大。
最早也是你坐公共汽车到昌平那么远去取稿子。应该说这个事情也是触动了我,所以我才拿回来了。拿出来以后,加速了后面《他手记》写作的密度,提速了,再有一些反馈,也对《他手记》的写作有所调整,也都渗透进去了。
《人民文学》、《青年文学》,最后是《十月》在2007年同一年,先后用了较大的篇幅选发了《他手记》,我非常感激这样的眼光和勇气,《他手记》不是人人喊好的货色。我新听了一个词叫煤层气,大概类似瓦斯吧,会爆炸的毒气,但是收集起来就是宝贵的能源,《他手记》也有毒,通过适合的传播管道,不同的肠胃能吸收各自所需。
中岛:实际上,你的这种写作和思维的方式,很震动人。作品中有一种对人的打压和磨砺,特别大的冲击着读者。这种创作,在某种程度,肯定有很高的一种写作技巧,很独特的艺术观,这不是一般的诗人可以做到的,所以你能否谈一下这个方面感受?
侯马:我非常明白你的意思,这也是一个创作观的变化。可能过去太注重单首作品的推敲了,好比一个匠人要精雕细刻出一件艺术品来,就打磨它。现在有点像创立一门武学一样,要的是通透感,要的是连贯、气,所以可能就是说,现在谈起创作来,更多是讲它的整体,如果要分到一个具体的作品,我更愿意用诗来说话,《他手记》有474首,最后结集出版的时候,这个数可能会有变化,但是基本上就是这样。这474首诗歌,我觉得都是平等的,全是用“他”这样一种强大的视觉力量,强大的人性力量,强大的语言和构架能力去贯穿这个东西,打通了一个东西。我更愿意这样去看待这些作品。
中岛:在我记忆当中,还有一首写用鼻子来闻臭鞋的诗,那么在生活当中,这样的生活场景是不能入诗的,很多诗人感觉也是这样。还有一首诗,写关于孝顺不孝顺,就是大脚拇趾长还是二脚拇趾长。我觉得你的这一类诗,就是别人不敢去写,但是你能够写出来,写出来看了又挺舒服的,这种诗可能最经典,我觉得很经典。你写了很多龌龊的东西。
侯马:我也追求这样的视角,不要被文化的,观念的,约定俗成的东西遮蔽,努力在最不经意的事物中提炼这种又悲又喜,让你陶醉、迷恋,但是又冷峻,让人有距离感,错综复杂的感情、感觉。我觉得这也是现代诗的一个特征。我比较注意突出的去辨析这些东西。
中岛:《他手记》中有一首传播非常广的诗《哦,雨加雪》,有些读者包括我都一致认为,可以进入中国诗歌历史以来最好的100首诗之列。在阅读中,我们会跟着你的生命情绪走,并且与你深度的矛盾内心发生交流,像在场,像观看,看你的痛苦、你的焦躁、你的失声和你莫名其妙的身体的舞动,潇洒而又凄凉,愤怒而又矜持,这种生命交错的行为心理和放荡自如的表达,也充分体现你压抑的情感内心正处在强烈的爆发的状态中,这和我们生活中的所有人所遇到的问题相似,因此这种共鸣是不言而遇的,你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完成这首诗的?
侯马:实际上雨夹雪比较传统,不是很典型的他手记风格。总体说来,我在他手记中追求涩,追求不动声色,以显厚实和意味深长。而《雨夹雪》非常流畅、喷薄,确实是爆发,写的时候一气呵成。这首诗我什么情况下完成的?就是你说的压抑情况吧,冷热交加地抒了一把情!
中岛: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必谈不可,回避不了。就是不分行的形式问题。我注意到,《他手记》最早网上有一个比较漫长的传播过程,《新京报》登后,网上有一些引用,也有一些评论,刚开始的时候,评论的人不多,置疑的人不少,主要是置疑这种形式。
侯马:这种形式也是我有意的,可以说是对那些年创作那种诗的风尚做的一种抵抗。诗意荡然无存,只剩下分行。所以我说,决定一首诗是不是诗,它最重要的东西,是有一个诗的本核,诗的核在里面,所以我就是写诗核,如果别人是在写糖水,我连糖都不写,我就写糖精,我要提炼糖精,甚至都不是糖精,是糖核弹,我要写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分不分行,你可以放到脑子里去分,你随便怎么分,它都是一首杰出的诗。不分行增加了诗歌的难度,就是强迫自已回到起点,你必须是一种本质上的诗,才能构成一首诗。
中岛:你写的不分行体诗,现在有很多人模仿你这种形态,这种形式去写,你的这种诗歌创造,是不是对中国的诗歌发展具有一定的深远的文本意义?
侯马:没那么严重,也只是当代诗歌的一个样品吧。应该说,这种写作方式的人自古就有。夏尔小时候不会打字,乱按键盘敲出了一段不知所云的文字,他说那是《论语》.文无定法,诗有别材。互相学习吧,我重视的是互相学习的人。
中岛:你从语言上谈谈你的创作吧?
侯马:语言我追求清晰,有力。清晰就必须准确。准确极难,不可能做到,只有写出了内在的深刻矛盾,才能最大限度的接近准确。简单而深邃,复杂而清晰,这样的准确性还要求一种可被阅读的质感,所以我觉得我总体上来说,还是口语。但属于千锤百炼的口语,精雕细刻的口语,雅词、生僻的词不避讳,俚语俗语皆入诗。我下意识的用了很多山西方言,但是这是可被感知的,不是去卖弄。这样的口语与精神和品质骨肉相联,就叫新口语吧。口语不能太白了,但是也不能让人不知道说什么。让人不知道说什么的东西,我不反对,关键是作者本人想清楚了没有,不能用语言的模糊和歧义来掩盖认知的含混。语言上的追求大体上是这样,我自己感觉我不是一个语言特别有天赋的人,我说不清语言上的事。
中岛:那你还不是说清楚了吗?
侯马:把语言说得那么悬而又悬,到底有多少真实的成份,我真的不是很清楚。
中岛:从你现在来讲,你对你的诗歌,认定你的诗是一种新口语。这种新口语和口语是怎样界定呢?
侯马:我说不能把语言说的太悬,但也不能简单了。现在的问题是,把口语简单化。这与这个词的世俗意义带来的浅薄有关系。这是从潮流上讲的。我觉得如果就叫口语的话,自己也表榜口语,追求口语,恐怕不自觉地你会限制你的语言范畴。不能放弃语言的追求,不能轻易的放弃,不能简单的只用一个诗意来取代一首诗,只用一段叙述来替代一首诗,涵盖自觉的语言追求。把人性想明白不是想简单,观念极端化不代表真正的力量。想诗想多了,想来想去也还是想语言,语言的品质就是诗歌的品质。
中岛:《他手记》把大题材形象化了,把平白的语言专业化了,把诗细节化了,那么多光彩的片段。
侯马: “一地碎银子”(著名报人黄集伟评价《他手记》语)。你说的那个大题材,我愿意理解为精神追求。我对精神这东西有点耿耿于怀,大概文以载道的意识还比较强烈。特别是诗歌对于国人,当然是首先对我自已,现代精神的塑造,义不容辞吧。传统精神如何现代化,人性、人权、人的尊严这种新价值观如何确立,是《他手记》的底色。我不刻意表达政治正确和伦理正确的原因,不是惧怕先锋的歧视,是因为通常那更难发出不一样的声音。我追求正直的诗歌,诗歌的正直是本质的正直,是人类的精神之“铀”。
中岛:你讲得比较精辟。从你这块来讲,你让我突然说一句话,包括我,也包括有些人,觉得《他手记》,不可替代的在20世纪的这个历史阶段,成了一个不可替代的一段心灵史,一段诗史。从现代诗歌开始到现在,《他手记》也会列入其中的著名作品之一,你对这个怎么看?
侯马:如果这首诗没写好,就赖我,赖我水平不高。作为60年代出生的这代人,这几年我的思考我已经做完了,做得不好也就只能对不起这段历史了,也就这样了。我希望我以后有更好的更深的思考,带着今天的这个遗产,在明天有更深入的思考和更杰出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