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编辑《诗参考》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要贴上多少钱,16年来我就没细想过、细算过。
钱是身外之物。在我的有限的一生里,诗歌、情感、友谊占据了更重的位置。
感谢张小波,在我最拮据的时刻,他慷概解囊,赞助了1995年这一期《诗参考》5000份的全部费用。这位80年代中期名扬一时的“城市诗人”在富了以后没忘诗,没忘诗界的朋友。感谢傅琼女士,她有一位把诗写绝了的老公,这也许是她始终在生意上关照我的原因吧。
事实上,16年来帮助《诗参考》成长的朋友很多,从西安到哈尔滨到北京,如果没有他们,就没有《诗参考》,也没有我中岛。
多年来,朋友们在关注《诗参考》状况的同时,也关心我的生计。人没有理由不活下去,诗歌没有理由不长存。不管过去我和《诗参考》怎样走过了这风雨如晦的16年,不管今后世事如何变幻,我要说的是,《诗参考》将会象那些真正的诗人对待创作一样,对集结现代汉诗的佳作保持着持久的热情。
《诗参考》选发的诗歌作品,是不一样的诗歌作品,聪明的读者很容易看出它们内在的非凡品质。《诗参考》推出的诗人,也是不一样的诗人,他们对近年来在公众心目中存在的装神弄鬼、神经兮兮、酸里酸气的诗人形象是一个彻底的否定。《诗参考》前几期重点推出的伊沙、候马等杰出的诗人,具有真正的平民意识、艺术情怀和现代精神。他们的作品刊载后不仅仅在诗坛引起关注,更重要的是,在其它领域小说、音乐、绘画、戏剧,包括商界、政界等领域的优秀心灵那里引起了深切的共鸣。说真的,有些朋友就是通过伊沙、候马等人的诗歌找到的;我相信,这些人是中国诗坛真正需要的读者。
徐江是这期同候马、伊沙一起重点推出的集团诗人。包括桑克、宋晓贤在内,他们是大学同窗好友,是当年在全国高校颇有名气的“北师大八五诗群”的重要代表。经过十余年的持续努力,他们在90年代中国诗坛各流派烟消云散之时,因缘际会,有意无意形成了一支现代汉语的重要力量。
严力、于坚、张小波、李亚伟、杨黎、何小竹、韩东、沈浩波、阿坚、莫非、于小韦、刘立杆、孟浪、曾宏、曲铭、马永波……写下这些有磁性的名字我深怀敬意,他们是现代汉诗的中坚力量,多年来给了《诗参考》诸多关照。
事实上,相对于他们杰出的作品而言,诗坛给予他们的待遇远非公正。尽管他们超然事外,《诗参考》却以“历史地、有价值地记录”为己任。贾薇、林木、马非、赵野、李岩、朱也旷等人在《诗参考》首次露面。他们有的是进步很快倍受嘱目的新人,有的是复出江湖的老同志了。麦可、樊玉荣已离我们而去,但他们生前对诗的追求和热爱,会使他们和诗一样永存。
本期发表了树才先生、老G、伊沙夫妇的译诗。诗论出自严力、徐敬亚、沈奇等诗人之手,是“诗人的诗论”。徐敬亚大作引自《一行》,特别鸣谢。老读者已注意到了,《诗参考》在出了十一期后,改版为刊,容量更大,更便于保存,这本身也是她生命力的明证。
感谢朋友。我再一次祝愿“真诗永存,诗人平安”。
前一篇:生命不能拿到超级市场上出售
后一篇:收复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