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行走

标签:
科技太空行走宇航员航天器列昂诺夫美国杂谈 |
===================================长知识分界线===================================
相关阅读:
简史
列昂诺夫
被空间碎片撞毁的和平号空间站太阳能电池板,宇航员曾多次修理
蹒跚学步(一)
宇航员在水中联系太空行走作业
太空行走的基础训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在失重环境中如何稳定自己的身体,避免随意转运,并学习如何将身体保持在一个特定的位置和角度;
(2)在失重环境中如何利用系留绳索来给身体定向;
(3)在失重环境中如何将身体移向特定的目标与方向;
(4)在失重环境中运动时,如何利用周围的物体和掌握用力技巧来节省体力消耗;
(5)防止身体失控的各种技巧和方法。
蹒跚学步(二)
1.落塔。当电梯缆绳突然断裂时,轿厢内的人会有失重的感觉。这是当年爱因斯坦曾思考过的加速度与重力等效的问题。NASA的Lewis研究中心就有这样的失重电梯。一部是位于地下132米深的电梯井,一部是高24米的电梯塔。分别可以产生5.18秒和2.2秒的微重力状态。2003年2月,中国第一座百米落塔在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建成。但这类装置对人体冲击很大且形成失重的时间太短,已很少作为宇航员训练设施。
失重飞机内训练穿航天服
2.失重飞机。用飞机作抛物线飞行可产生30秒左右的失重。做抛物线飞行的飞机先以45度角急速爬升,经过一段平飞后,再以45度角下降。机舱内的人员可以在平飞阶段体验到30秒钟的失重。失重飞机通常是由喷气式运输机改装而成,舱内宽敞,能容纳多人和设备进行训练。在失重飞机内的训练分为两类:一类是感受和体验失重环境;另一类是太空行走训练,宇航员演练太空行走时的各种操作和技能。
神舟7号候选航天员在中性浮力水槽中训练
3.中性浮力水槽。由于失重飞机产生的失重时间太短,不能满足长时间训练需要。在大型水池中进行的水下模拟训练是最重要的方法。中性浮力水槽其实是一个容积很大的水池,因为浮力与重力抵消,身着舱外宇航服的受训者能产生类似失重的感觉。水中训练不受天气和时间的影响,可以长时间进行复杂的舱外操作演练。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可以动辄进行长达7小时的太空行走,与大量利用水槽训练是分不开的。
地面上模拟火星表面,进行地质考察
4. 1g重力模拟。在外星球表面的太空行走训练往往在在正常重力下的地面上进行。在“阿波罗”登月计划中,为了让宇航员掌握月面地质考察技巧,专门在地球上的荒凉地区进行地质考察训练。为了让宇航员体会1/6重力下行走的感觉,把他们吊在绳索上前进,绳索的拉力抵消了5/6的体重。
5.虚拟现实。用计算机生成模拟环境,实现受训者与该环境进行直接交互的效果。这种技术能产生较强的临场感,花费不大,几乎没有安全隐患,但无法产生生理上的失重感。
太空行走的作用
维修“哈勃”太空望远镜
目前,宇航员进行太空行走一般会承担下述五项任务:
1.太空维修。例如维修“哈勃”太空望远镜和空间站等航天器,延长其使用寿命。
2.太空装配。大型航天器往往分多次发射入轨,在轨道上由进行太空行走的宇航员完成拼积木似的组装。
3.释放与回收卫星。在轨道上发射卫星可以提高效率、节约成本。这通常由航天飞机来完成。
4.进行科学实验。执行阿波罗登月任务的宇航员就曾在月球表面进行大量科学实验。
5.太空救援。无论是航天器出现故障还是宇航员生病、受伤,都需要把人员从一个航天器转移到另一个能够尽快返回地球的航天器。太空行走此时便能发挥宇航员自救与互救的作用。
太空行走的过程
1、检查并穿着舱外航天服。
2、吸氧排氮。
3、气闸舱减压和出舱。
4、在舱外完成任务。
5、返回航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