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第五类情感南锣鼓巷图片郑东风尚学社情感 |
分类: 随笔散文 |
一种“纯爱”
男女之情大抵可分为亲情,友情,爱情三大类。有一种感情,她大于友情,但小于爱情,人们称之为“第四类情感”。“第五类”之说由此而来 ——
她既大于友情,也大于爱情。
所谓大于爱情,指的是对爱情的超越,是人类感情的一种升华。其中可能是主动的选择,也可能是无奈的决定。有情人未必要成眷属,有情人也未必终成眷属,留着这一份情,这一份爱,也是件最浪漫不过的事。
“第五类情感”因此只发生精神交流,不发生肉体接触,更不以相互占有为目的。情人止乎情。这种爱过滤了男女关系中的种种功利和琐事,而成为一种“纯爱”。
很多人不相信有“第四类情感”,因为在友情与爱情之间不进则退,很难有中间状态,对于“第五类”的超越状态,则更觉虚无缥缈。然而信也好,不信也罢,摆在你面前的一个简单的问题就是,如果你愿意收拾婚姻残局,让三方都伤痕累累,最后换来“一声叹息”,那么你尽管不信好了。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除非你一辈子也不曾遇到过这样的爱情难题,或者干脆让自己心如古井。
爱的趣味
流行歌中唱道:“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少一点,简单一点,但纯粹一点。别小看这一点点,她往往就能天长地久。那种动辄要死要活的感情,弄不好就演变成你死我活。媒体最近在讨论新世纪爱情,婚姻的发展趋势。尊重,保留一点各自独立的生活空间和心灵空间,双方平等地作出自由选择,这种适当的“距离感”,大约应该是一个方向。当然,这是在感情基础上的距离。离开了感情,那就是成了疏离。
对于精神的倡导,情感的推崇是否合乎时宜?爱情的物质化,世俗化倾向正在蔓延,正如作家陈村所说:在一切的牺牲中,最先牺牲的总是爱情。失去...寻找...再失去...再寻找,这是人们经常犯的一个毛病。
电视里充斥着一种游戏叫做男女速配。人们连谈恋爱的时间也没有了,或者说不愿意去“浪费”了,而非要如此“对对碰”式的速战速决,还要
show 给别人看。爱情真的是越来越没有趣味了。
性大于爱还是爱大于性
说到性,也确是男女之爱的题中之意,但假若没有性,就不能有爱,或爱就不能长久,又未免狭隘。
必须承认,“第五类情感”作为一种无性之爱,是需要经过修炼才能建立起来的。这是对爱的“残酷”考验。她需要感情双方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心世界,提高修养和精神境界,让情感和理智得以充分地交融。这种爱一旦形成,乃是滋养心灵的大爱。想想看,一对男女,没有性的交流,爱却绵延不绝,且日久弥深,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
“见光死”的“网络版”
e-时代蓬勃发展的网恋,算不算不“第五类情感”的“网络版”?也许现实总不那么尽如人意,所以网络为人们开辟了营造爱情天堂的捷径。过滤了对方的外貌,年龄,身份,籍贯,经济收入,健康状况,家庭背景等等因素。只谈爱情,不谈别的。纯而又纯。然而你一旦经不起诱惑欲下网约会,那就得准备好“见光死”——
就差这么一步。
网上调查显示:近乎40%的中国网民坦言有过网恋的经历。有一项调查显示:网恋的成功率仅为千分之一。
并非全然无忧
“第五类情感”发生在已婚者身上,虽然其内在和外在的压力要小得多,但也并非全然无忧。着涉及到“五类分子”的配偶对此的理解度和宽容度。从爱的自私性和排它性来说,恐怕没有人愿意接受这种情感在配偶身上的发生与持续。源于爱情培养出来的高度信任,一部分人最终会在理智上予以接受,而另一部分人认为感情的偷渡比身体的出轨更不可原谅。
“五类分子”是否注定知识稀有动物?至少在目前,我们还不能对外界尤其是家庭内部的理解寄予过多的希望。在男女关系这一敏感问题上,如专家所云:“有赖于人类家庭文化的进一步更新,有待于一代新人的突破与创造”。
文字:转载多年前的《时尚》杂志
图片:今年十月摄于北京南锣鼓巷
阴天 —— 莫文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