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感动瞬间人文/历史前门情思正阳门箭楼大栅栏老北京文化郑东风尚学社 |
分类: 休闲日志 |
正阳门俗称“前门”,是明清两代北京内城的正门。五百余年的悠久历史蕴含着深厚的老北京文化,这里的故事很多。浏览网络,得知不少有关前门的历史和典故,但发现很多资料都有冲突之处。另又翻看了一些书,并与熟悉老北京文化的朋友交流后,我只能把所见所闻作简单的资料归纳,记录一下我对老北京风貌的一点点了解。
正阳门原名丽正门,因其位于紫禁城的正前方,又有“前门”之称,是老北京“京师九门”之一。正阳门包括正阳门城楼、正阳门箭楼与正阳门瓮城,三为一体,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体系。
据地方志上记载,当时的城楼、箭楼规模宏丽,形制高大;瓮城气势雄浑,为老北京城垣建筑的代表之作。五百年来,正阳门饱经沧桑,几毁几修,现仅存城楼和箭楼(北面的是城楼,南面的是箭楼),是目前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城门。正阳门箭楼更是一直被视为老北京的象征。
来到前门自然会到“大栅栏”。北京人是把大栅栏念成“大什栏儿”,有人知道为什么吗?朋友说:“北京人说话矫情。”
呵呵,这个问题有待考证。
“大栅栏”原称廊房四条,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是北京最古老、最著名且又别具一格的古老街市和繁华的商业闹市区。该街东起前门大街,西抵煤街,全长近300米,街道狭窄,两侧店铺、商号麟次栉比,终日人流于此,热闹非凡。旧时曾有“京师之精华尽在于此,热闹繁华,亦莫过于此”,“繁华市井何处有,大栅栏内去转游”的美誉。
据文史专家介绍,这里曾是北京最古老的城市肌理的文脉遗存。明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因为人口稀少,商业萧条,决定在北京建廊房,招商经营,吸引外地移民居住,这才有了廊房一、二、三、四条胡同。
《北京历史纪年》记载,康熙九年(1670年),为加强治安管理,谕示外城也要像内城一样,在胡同口修栅栏,昼启夜闭,实行“宵禁”。因廊房四条集中了许多大商家,栅栏修得比别处高大,故老百姓习惯称这条胡同为“大栅栏”,后被官方确认。
清政府明令禁止在内城设市场、开戏院。大栅栏及其周边地区虽在外城,但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靠近皇城衙署,便日渐成为京城最繁华的地段。
前门情思大碗茶
大栅栏有的是“钱”。珠宝市曾集中了26家银炉,并经官方批准成立了“公议局”。它们承担着将各省上缴的税银熔铸为银锭交户部的任务,还定期公布银锭与碎银兑换的比价。大栅栏的银炉再加上87家钱庄、26家银号、40家金店,以及以正乙祠(银钱业集资所建)为代表的工商会馆的修建,培育了北京金融市场的萌芽。北京最早由中国人办的银行,如交通银行、盐业银行、金城银行就诞生在这里。1918年,中国人自己办的银行有11家,其中大栅栏就占6家。
大栅栏有的是“戏”。乾隆八十大寿(1790年),三庆徽班晋京贺寿,演出后就留驻在煤市街惠济祠。著名的“同光伶十三绝”和“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都曾住在大栅栏。京剧的“七大名班”、“三大科班”也都开办在大栅栏。过去北京有“七大戏楼”,除广和楼在大栅栏路东,其余6座都在大栅栏。
大栅栏有的是“名人”。纪晓岚、王士祯、李渔等名流的故居都在这里。这里有70余处会馆,居住在这里的应试举子难以计数,编纂《四库全书》的学人和著名学者,有300多人居住在这一带。
大栅栏有的是“声色犬马”。南边的“八大胡同”是旧日妓院、烟馆的集中地。老北京的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什样杂耍,都能在大栅栏找到。大栅栏,名不虚传,活脱脱一个老北京市井文化的博物馆。
我在网络上读到一篇文章,其中感叹道:“大栅栏的确老了。大栅栏也的确破了。可今天谁能想像得出几百年前大栅栏那般绝代风华的模样?”
虽然眼下的大栅栏,当年的绝代风华、流光溢彩不再,可遗址、余韵和市井风俗犹在。但2005年以来,大栅栏开始了百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拆迁改造:前门大街将改成步行街。为分流交通压力,大街两侧的部分胡同街巷将被拆除,新建马路。
目前工程依然在进行中,上个周末来到这里的时候,我甚至找不到以前熟悉的几家“老字号”。听说整个工程将于2008年竣工,希望改造后的商业文化街继续弘扬老字号的悠久历史文化,以更好的面貌展示老北京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