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礼仪风尚 |
在南普陀寺的一道走廊,有一组长长的文字的布告,详细讲解了“佛门礼仪”。
当中包括殿堂仪规、敬法、敬僧、威仪、讲堂规约、斋堂仪规等等。
在这里我摘录“佛门礼仪”其中最基础的一环节 ……
当中包括殿堂仪规、敬法、敬僧、威仪、讲堂规约、斋堂仪规等等。
在这里我摘录“佛门礼仪”其中最基础的一环节 ……
进入大殿应有的礼仪:
1.缘左右两侧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右侧行则右脚先入。
1.缘左右两侧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右侧行则右脚先入。
2.除佛经、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不可带入。
3.唯有诵经、礼佛、打扫、添油香时方可进入,不可:以佛殿为通道,,任意穿梭游走。
4.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洗净双手,进入时不可东张西望、到处观览,礼拜后方能瞻仰圣容,默念偈云:“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5.于佛殿内只能右绕,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众共修绕佛时,注意转角处,不须住脚问讯,只要向上齐眉即可。
6.于殿内不可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哗,除听经闻法,全体禅坐外,不可坐于殿内,即使讨论佛法,亦不可高声言笑。
7.于佛殿内,不得支脚、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坐时不可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内勿打呵欠、吐唾液、......等,逼不得已时,应退出殿外。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唾液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勿进进出出影响大众。
我在这里停留了一会,就看到不少人在认真地阅读这些礼仪规则
……
在厦门短短几天,我喜欢上这个城市,不仅仅因为这里的环境气候、大海岩石、花草树木,和风味小吃,更多的是因为我感受到这个城市的和谐气氛。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人们经常会怀着浮躁的心情。然而,在厦门,我感受到的是人们的稳重和祥和。即使在人较多的地方,也只是热闹,而并不吵杂。就像在普陀寺院外的广场上,拍照的拍照,喝茶的喝茶,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那么的井井有条
……
厦门 —— 我心目中的“首善之都”、“礼仪城市”。 http://mimg.163.com/js31style/HtmlEditor/face/preview/face30.gif
补充:
2007-03-04 21:15
看到“行走之间”的评论,同时也是很多人感到无奈的事。
我有感而发:
刚才在路上,刚由红灯转为绿灯的那刹那,前面的车还还没前进,后来的车就不耐烦,就差那一秒钟,我就听到鸣笛声了,这现象是为什么?是谁的错?
此时,我又想起厦门,我们不会在这个“礼仪城市”听到人们随便鸣笛。
有一次在厦大附近听有汽车鸣起长笛,我一看车牌,原来不是当地的车号。此时路上的人都目瞪着这辆,这种在北京司空见惯的情形,在厦门似乎是另类,也会受到人们的鄙视。
当文明成为习惯,成为主流,人们还会无礼吗?
此时,我又想起厦门,我们不会在这个“礼仪城市”听到人们随便鸣笛。
有一次在厦大附近听有汽车鸣起长笛,我一看车牌,原来不是当地的车号。此时路上的人都目瞪着这辆,这种在北京司空见惯的情形,在厦门似乎是另类,也会受到人们的鄙视。
当文明成为习惯,成为主流,人们还会无礼吗?
相关文章链接:
《厦门印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