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随笔散文 |
一般来讲,由于东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的不同,从而导致了东西方语言方面的显著差异。按照季羡林先生的说法: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分析型的,侧重理性与推理;东方人的思维模式是综合型的,侧重感性与归纳。由此而论,汉语能“随物赋形”,重“意合”而轻“形合”,它更接近人的心灵体验而非理性思维。
简言之,西方的英语是通过相对固定的语法规则将人的言谈举止等的行为过程与状况描绘的准确和精细,同时它的语法规则也能很好地表达说话/写作人的感情色彩。而东方的汉语则是一种相当感性的语言,它的结构保持了其与生活真实间的暗喻关系,可更直接地呈现感觉到的真实世界。与此同时,由于汉语没有时态(英语有16种时态)和语态(英语有10 种被动语态)等固定变化,它反而是可以灵活的借助其丰富的词汇来表示各种时间和动作。
借用美国语言学家范诺洛萨的话说:汉语汉字充满动感,不像西方文字被语法、词类规则套死。王力先生说,“西洋人做文章是把语言化零为整,中国人做文章几乎可以说是化整为零”。
注:西方人的行文表达方式是直线式的,遵循从一般到具体、概括到举例、整体到个体的原则。在单个句子中,英语是先中心(“前果后因”),也就是将主要思想、结果放在句首,放在主句里表达;而汉语正相反,一般为后中心(“前因后果”),主要的观点、信息往往放在句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