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转载空间 |
在博友千岛先生鼓励下,转载此文(千岛原创),愿与大家共享......
在公共汽车和地铁上贴诗是伦敦的传统。诗都是当代作家和诗人精心挑选的,有古典名诗,也有当代佳作,更有普通市民写的诗。
今年二月,几首中国古诗和一首鲁讯的诗译成了英文,贴上了伦敦的地铁车厢。
“伦敦公共汽车和地铁上的诗”,强化的不是说教功能,而是反映现实生活,营造文化氛围,让终日为生计奔波的旅客有短暂逃离尘俗的机会。
这是千岛在昨天的《新京报》上读到的内容,文章标题是《不妨学伦敦将诗引入公交》,作者是现居伦敦的华人卢宜宜。
卢宜宜建议,两年后就要主办奥运会的北京,应该从伦敦的做法中得到启发,让祖国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走近每一个来到北京的人,让文化气息在北京随处可见。
千岛因此做了一个梦。梦见回到了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的那个夜晚,梦见参加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
我在北京看着莫斯科,
我的眼睛紧盯着一个老人,
我怕他关键时刻把话说错。
他看出了我的提心吊胆,
他给我发出一个电波,
老人兑现了诺言。
他的话音一落,
我飞进了长安街的人流车流。
只有这个夜晚,
我在长安街想怎么走就怎么走,
警察叔叔说,
我从中央电视台到天安门,
又从天安门到中央电视台,
来回转悠了整宿,
十里长街的汽车都变成了蜗牛,
蜗牛的犄角挂着五星红旗,
不相识的人们打着熟悉的招呼。
当晚,
一觉醒来,
日历显示着2008。
我脸没洗,我牙没刷,我穿反了鞋就往外颠,
我窜上了公共汽车,我只看了一眼,
我猛往下冲。
售票员一把拉住我,
我满脸狐疑,
满车的广告变成了满车的诗,
有首诗的署名居然是我八岁的儿子,
我读着读着,我醒了,
醒来是2006年6月28日的早晨。
我拿出纸和笔,
搜寻着那首诗的记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