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PK“摇色子”- 寓赌于乐的风向标

(2006-04-16 21:53:03)
分类: 随笔散文

       “摇色(骰)子”技艺经过央视《想挑战吗》节目的渲染,现已成为坊间争先恐后模仿的绝活与绝技。从这一点上,倒是可以看出大众流行娱乐节目的强劲冲击波所在。

 

       但如果我们从文化的深层结构角度来看的话,你就会发现,“摇色子”的火爆,其实是国人久已压抑的“赌”的欲望的一种释放表现。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色子’是掷骰类赌博的一个工具。在中国,早在隋唐时期的赌博游戏,如“双陆”中就已出现。在西方,色子在赌博中的使用历史也非常的久远。

 

       纵观历史与现在,你会发现,东方人的“赌”瘾较之西方人来讲要大的多,究其根源,是因为东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文化基因)的不同造成的。心理学中提到,人的大脑具有两种基本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西方人的主体思维模式是逻辑思维,它讲究的是分析推理。但就国人而言,我们的主体思维模式是形象思维(如:中国人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在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中往往以表象代替概念进行类比归纳,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相关性。这其中,因为“表象”自身的不确定性,也就导致了结果的模糊性。由此引伸到赌博游戏,这种靠运气(掷骰子)的“不确定性”,也就自然得到广泛的应用。

 

       具体到“摇色子”技艺,其实,在西方一百多年前就已出现,远远的早于香港的《赌神》电影。但为什么在娱乐已极为商业化的西方,这种娱乐表现形式没有兴起呢?原因之一,是我上面提到的文化基因的差异。原因之二,商业化的赌博经营场所在西方是合法的。因此,人的“赌”的欲望的释放有其适宜的环境。原因之三,“摇色子”技艺本身与赌术丝毫没关系,它充其量是一个“熟能生巧”的杂技类技巧。(好象也值不当大学教授去做什么力学分析。)

 

       在中国,“摇色子”的PK如火如荼,作为一个追求新奇(时尚)的娱乐节目内容,似乎不必吹毛求疵。但中央电视台将此类节目做为招牌内容来渲染,不仅是哗众取宠,也是自掉身价。相当的无聊,相当的庸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我的卡通头像
后一篇:复活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