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新片,讲旧事,说闲话

标签:
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12集专题片《前辈》拍摄花絮 |
分类: 传媒随笔 |
妹妹拍了几张工作照,俺正带着北大学生,为新闻与传播学院赶制电视专题片《前辈》。对于拍摄电视片而言,学院经费实在可怜,请不起任何级别任何类别的主持人,俺只好自己上阵,免费担任主持人,同时免费担任策划人、总撰稿、旁白配音,这样可以让其他参与人员多分一点儿钱。呵呵,做一个好人的代价,就是随时要做出牺牲,但能得到身边人的喜爱,心情还是不错的。至于外界有啥猜测,随便,爱怎么猜就怎么猜,反正大家对陌生人的判断总是不负责任的。这是清晨7点,很冷,但假装不冷,正在拍摄第4集《从燕园到陕甘宁》的最后一段串场词,说斯诺被赶出中国之后日军即将占领燕园。
俺身后是燕京大学贝公楼,过去是燕大新闻系驻地,现在是北大校长办公楼。当年斯诺曾在这里担任讲师,他是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肄业生,一名失业记者,燕大新闻系把他聘来,教旅行报道和新闻特写,教出一大批伟大记者。这种聘教精神,现在在中国高教界已经彻底消失了。在这一点上,中国高教已经完全失去了自信和勇气,丧失了想象力,深深陷入可耻而肤浅的教条之中,由此把许许多多具有超强实务能力的人挡在了高墙之外,顶多来办个讲座,投点资过来。
昨晚,为这学期新开的《电视采访与电视写作》新课选剪采访视频,为此重看央视《大家》的一期采访,是曲向东师弟采访力学家钱伟长,钱教授是国学大师钱穆的侄子,考清华时,他的语文和历史是罕见的双满分,但数理化和英语加起来才得了25分,其中物理仅仅5分,英语干脆是0分,但为了将来能打过日本人,他坚决要上物理系,天天去磨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教授,不让上就泡吴大师,让他办不了公!最后,他如愿以偿,5分上了清华物理系。最后,这个物理只得了5分的孩子成了全班第一,而且考上物理研究生,成了当时美国物理界的青年大家,使新中国的武器水平更上层楼。
想想看,如果钱先生活在今天,他会是什么下场。他会是一个被称为“严重偏科”的不可救药的孩子,会倍受歧视,小学老师和中学老师会像唐僧一样纷纷找他谈话,请家长(钱先生的家长死得早,是四叔钱穆养大了他,那就请这位国学大师立即停下手里的所有工作,迅速打的来学校),最后他会因为注定考不上大学而不知下场。再想想钱家的钱钟书先生和吴晗先生,这俩学生,数学就从来没及过格,如果清华如现在的清华,两个人也就淹没了。一个中国大学,考博要考两门儿外语,简直是扯淡,把陈丹青给气走了。
本专题片开篇第1集就说到蔡元培校长为陈独秀做假学历假履历,教育部都是他的老部下,打个招呼,做个样子,便把陈先生请进了北大,做文学院院长。要是当年也像现在这样,整上个坐在屋子里头想当然的教授会或学术委员会,拿着文字表格,讨论来讨论去,陈先生是断然进不了北大的。憋在屋子讨论的人,只能通过是不是博士、搞没搞过项目、得没得过奖、出没出过书这些不可靠的机械指标来推断人,至于博士读得咋样,项目搞的是啥,奖到底有没有价值,书里抄的究竟是啥,没人会去细察。一个国家高教的勃勃生机,就是这样被破坏的。梁漱溟只有一个中学文凭,还想当教授?徐宝璜23岁当教授?胡适26岁当教授?李大钊没学历没资历,29岁就当了北大图书馆的头儿头儿,这怎么可能!还有启功和华罗庚,就在杂货店里当学徒工算啦,怎么可能成为一代宗师……
走题了走题了,必须补充一句,台阶下那奥迪不是俺的。举话筒的是俺的人,是俺过去制作《翻阅日历》节目时的老部下,没钱租挑杆儿话筒,只好管校友门门卫借了个塑料拖把,临时弄成个半专业话筒。呵呵,这种延安土方法,达到的效果跟央视的日本器材一样,只是工作起来较比麻烦。车旁边站着那两个孩子,俺都教过。女孩子董湘君,是本院刚毕业的本科生,成绩特别好,本来就聪明,又特能吃苦,家境虽超好,但从无骄慢之气,从不讲究穿戴、报酬、条件,甚是像俺,保送为本级硕士生。男孩子是吕帆,去年北大主持人大赛的绝对冠军,台风极靓,但却是北大艺术学院本科生,可一直旁听俺的课,经俺努了一把劲儿,今秋保送为本院硕士生。俺主张他来本院读研的理由是,他一定是下一个撒贝宁,不能让他流落在别的院系。到底是不是,兔子,等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