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灾难初期应当杜绝的介入式采访

(2008-05-18 15:45:02)
分类: 天下图文

  绵阳青年陈坚,26岁,被3块预制板压着,3昼夜未进食。他告诉川台记者,妻腹中已有胎儿,他要坚强,对得住家人。他还鼓励大家,别被灾难吓倒。他等待着,煎熬着,呻吟着。6小时后,天彻底黑下来,他被救了出来。但山路艰难,又过了1小时,陈坚没了气息。解放军上尉不停地喊,“傻子,你都坚持了79小时,怎么现在……”,但陈坚还是无声息地死了。

  本博网友跟贴分析陈坚死因——
  肢体被挤压超过24小时,会出现肌肉坏死,一旦移开重压,坏死肌肉会释放大量肌红素、蛋白、钾等电解质,迅速引起心肾衰竭,最终导致死亡……这就是很多被救者在重物挤压中还能说话但救出后很快死亡的原因。为避免悲剧再现,在移开重物前,应为伤者滴注生理盐水,进行有效代谢,把血液中的电解质排出,然后再移开重物。否则,一旦移开重物,会导致迅速死亡。

  获救反而很快死亡的缘由。
  俺同意,救人光有热情是不够的,必须科学,但在这场促不及防的大难中,科学显得如此奢华。在对陈坚的救援中,山上没有足够的医护,即使救援队和川台记者懂得坏死肌肉会产生夺命物质,依然无法企望及时而充足的生理盐水。知道这个常识固然非常非常重要,可使那些碰巧有条件的同胞避免救出后死去,但只怕对许多如陈坚一样的人,即使知道这个常识,也只能是眼睁睁看着他在重物下压死,否则便是救出后衰竭而死。

  俺同时认为,记者让陈坚说了太多的话,还接了电话。大量说话,不要说是对33夜没吃饭的伤员,即便是健康人,依然是很消耗体力的。但陈坚不停地说话,不但没被劝止,反而被调动着表达,以满足电视记录的需要,塑造灾区不屈的形象。当然,他充分满足了受众的想象和情感需求,代价却是他的生命。

  在大灾难的急救期,新闻记者应该采取旁观记录式采访,为了表现英勇和亲历,电视记者还可以同时采用出镜采访,对镜评论,但应当禁止介入式采访。原因很简单,一是介入式常常会贻误救援时机,二是灾民的生理和心理严重受挫,不该让他们在未及康复的情况下,再度受挫。灾难初期强行采用介入式采访,只会有一个好处,就是强烈感染国人和世界,唤醒彻底的关注,它以受访人的痛苦甚至是牺牲为代价。

  可以参考一下海外电视媒介在大难初期的新闻采集,全部为旁观记录,无主观介入,这是一个规矩,可惜内地新闻教学中,这种职业伦理道德被忽略了,一旦碰上实践,必出大问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dcce8e01009igm.html

  在陈坚这个案例中,只要记者自己讲话,防止陈坚入眠,是最佳的办法。

  前几天,看到那个被父亲挖了3个小时才抢救出来的女孩儿,嘴唇破裂得让人心寒,记者却调动她喋喋不休地讲话。在灾难面前,记者只应该客观记录,不能如此创造感动,它会使救灾和报道偏离本来的方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