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阿忆
女人自认为有三大天敌,第一是时间,第二是其他的漂亮女人,第三是不追自己的男人,其中最可恶的是时间!时间使女人容颜尽失,形体微变,它使比自己年轻漂亮的女人越来越多,同时也使喜欢自己的男人越来越少。
弥补容颜的丧失,世人已找到较好的办法,就是依靠化妆品,掩人耳目。这个手段相当高明。常接触演艺明星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知道化妆前和化妆之后的名伶完全是两个人。是化妆,遮住了岁月流逝的痕迹,使她们永葆豆蔻年华,显得光艳照人。
可是形体异变,比容颜丧失要可怕得多,大家至今没想出什么类似于化妆品这样好办法,能在短时间里令迟暮美人迅速找回青春,惟一的办法,只是不得不实施艰苦卓绝的减肥运动。这简直是一项工程,工程之浩大,已经造就了一个完整的行业,从减肥茶、减肥霜、健美室、直至整形手术,害得女人们花上加倍的钱,把刚刚吃进的钱挥发掉,排泄掉,割舍掉,显得万分的痛苦。
但是,女人们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判定自己超了标,该去减肥中心呢?事实上,我看到许多忙于减肥的女人并不像她们自己想象得那样胖,而许多的确应该增加体重的瘦女人却全然不为自己的瘦弱担忧。把这个发现跟另一位男性朋友说,他的意见和我大为相左。我认为还不至于要去减肥的女人,他认为都应该赶快行动起来,我觉得太瘦的女人,他统统都认为那正是他喜爱的样子。这说明一个道理,在男人心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尺度,要求超过这个统一尺度的该去喝减肥茶,未超标的该去练健美操。谈这个问题的时候,你问100个男人,你会得到100个标准。换句话说,女人的任何一种体型,实际上都有专门喜欢这种体型的男人去爱恋。
当然,这并不是说,体型美没有一个大致标准。应该相信,大部分的男人是喜欢某一相同类型的女人的,这种女人就是男人们在他们自己亲手创造的艺术世界里和商业广告中经常选中的那种模型,也正是这类女人,带给其他女性一种潮流式的时髦。在一定时期里,其他女人的发式、着妆、衣饰、包括体态,都是这种模型的翻版。这种影响也会同样诉诸男人的审美心理,使他们认为追逐这样的女人是最有面子的。
但这一切并不足以说明,另一小部分男人不存在。男人之所以热衷于追逐自己的女人,究其实,是许多复杂的因素使然。比如童年情结曾留给他某种偏好,这种偏好可能使他偏执地把一些多数人不看重的女性视为美女,这无疑是那些不被多数人欣赏的女人的福音。上帝在锻造了她们的缺陷的同时,也造就出专门喜欢这种缺陷的男人。
女人的所谓“形体缺陷”正是如此,除了严重超标的需要缩食减肥,其他大多数女人根本没必要去减肥中心。理论上讲,她们都可以遇到喜欢自己体型的男人,无须挤入标准美人的阵营。如果她们结婚的时候还算苗条,却担心婚后因为发胖而引起丈夫的厌倦,这实在是个错误,因为即使你身材窈窕如初,夫妻长久厮守也会产生厌倦。这时你急须做的不是舍本求末地去减肥,而是更新精神,让丈夫不断地领略在你同一个身体里的一个又一个新的灵魂。
需要补充的是,对于有经验的男人来说,许多公众美女,多只是在视觉上十分诱人,在夫妻生活中并一定能给男人带来多大快乐,原因恰恰在于她们太“苗条”了。而使男人真正倾心的,相反是那些略胖一点、身材算不上标准的女人。所以,如果女人都去模仿苗条美女,恐怕只能是满足丈夫在人前的社交虚荣,实质上不能给他带来更大的欢乐。
形体异变是大多数女人假想的天敌,适龄未婚的女子会误认为形体好坏关乎男人对自己的青睐,已婚女人会疑心形体问题将是丈夫喜新厌旧的关键原因之一。但实际上,在时间带给女人的所有戕害中,胖瘦问题,实在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因素。
北京东四七条四号院二楼
1994年春天
--------------------------------------------------
忙过一大段,今天下午终于告一段落,闲下来一会儿,偶然翻看到书架底部的旧手稿,那是电脑没有普及的时代的遗迹,公整有致,看了看内容,如果不是笔记纯属于俺自己,俺简直不相信那些都是自己写的。
这篇是某时尚杂志的约稿,俺说俺不懂时尚,也不喜欢时尚,甚至有点看不起时尚,但没有办法,最终还是被编辑逼着写了这篇不像样的文字。文章许久没发,大概时尚杂志是不能允许刊载这种暗地里实际上是在打时尚嘴巴的狗屁文章。最后被退了回来。但发现稿上有编辑的痕迹,很有可能,编辑们曾经想发它,最终还是决定拿下退还。
文中篮字部分,是编辑做了删除记号的地方。记得12年前,当然现在也是如此,俺一直在揣摩编辑为什么要删掉这些字。也许,只是因为版面有限,怎么也得删掉一些文字,不删这些,就得删其他,并无其他道理。
现在,这些疑问已经无从考证了,因为那位编辑朋友已经跳楼自尽。她的追悼会俺去了,这消息来得太突然,大家都在哭,最难过的莫过于她的母亲。俺没有多做停留,悄悄地走了。
过了不久,我们共同的一对夫妻朋友传出,女编辑是因为长期而疯狂地追阿忆而不得,最终患了严重的抑郁症,最终不得不自尽了结。
又过了好久好久,阿忆意外听到这个说法,感觉甚是离奇。实际上,俺和这位女编辑确是好朋友,但彼此忙碌,自相识到她突然离世的数年间,我们一共只见过5次,彼此均无超越朋友关系的任何暗示,不知怎的就有了苦恋传说,而且传说中的一方当事人还是这么晚了才知道传说。
当然,俺立即辟谣,不过效果不佳。
再后来,这对夫妻朋友离婚了,又让俺大吃一惊,因为一直觉得他们是十分恩爱的夫妻,甚至是俺的典范榜样。
总之,一篇小小的旧文,因为裹着岁月的留痕,便如扑面细雨,看起来恍然隔世。一切都在变,一切又都没有变。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俺已经飞过,飞过流年逝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