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阿忆
阿忆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6,946
  • 关注人气:6,40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性的流泉》

(2006-03-17 01:18:01)
分类: 金色笔记
                                    文/ 阿忆 
  老实说,“人之初,性本善”的确是一个愚蠢而又粗心的结论。
  我们可以随便找一位父亲,问问他当婴儿发现另一个婴手中拿着苹果的时候,究竟会发生些什么。任何一位具有观察能力的父亲都会告诉你,会是没有苹果的孩子去抢夺苹果,被抢的孩子可能会在抢劫者的脸上留下一道血痕。而且,女婴并不排除在这类事件之外。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是荀况“性恶说”的推销者。我深信,“恶”是人之初的本来面目,“善”不过是源自后天的学习,是因为拥有苹果的孩子经常在母亲催促下,把苹果交给别人实施假装咬尝,由此才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逐步意识到把苹果送给别人是一种美德,一个壮举。我相信,一个好人的形成,是由于后天习染的“善”把先天拥有的“恶”挤出胸怀所至。
  这个理论同样可以诠释街市上的坏人。他们的父母没有教给他们把苹果交给别人,反而在他们抢劫别人苹果的时候表示了赞赏。当他们带着家庭的恶习进入学校,教师又因为对他们失去了信心而抛弃他们。他们与后天的“善”始终无缘接触,只得带着一腔坏水,走上了善恶交织的社会。
  但是,性恶说和我另外一个想法总是存在着尖锐冲突。我坚信,人的天性比后天培养的习惯要强大!这让我很难相信,一个天性恶浊的人能在后天教化下,把比苹果更有价值的东西奉献给别人。
  这个问题缠绕着我时,我正背负着装满书籍的行囊,在大漠孤身旅行。
  我在沙漠区见到一个村落,这个村落环绕在一口水井的周围。在那儿逗留的日子里,我曾天天会晤这口水井。它引起我的敬畏和惊疑,不亚于在一个恶霸身上看到善意。难道沙漠里也会有泉水吗?
  有一天,我一手握着沙土,一手扶着井沿,一个真理突然跃入我的脑海。我忽而想到,一切婴孩的心灵既不会完全被“善”所充溢,也不是完全被“恶”所占据。它就像这个广漠的沙土,土下是清澈的流泉。
  是呵,婴儿在降生时,他的心性的流泉尚被沙土包围。他会哭嚎吵闹,他贪吃而抢夺别人的苹果。他擅长说谎,随时可以毁坏身边的东西。总之,他的多数行为都像一个目无法纪的歹徒。但如果他碰巧有一位耐心而认真的母亲,轻轻拨去他心表上的泥沙,教他做人的道理,他心底的清泉就会一点点接近体表。林语堂博士曾经写道:“我们挖开泥土,使这个仁爱泉源的洞口扩大!”不是吗?每一个孩子都是善恶的共同体,他们的母亲、教师、社会不过是启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善,以冲淡和驱逐心灵中的恶。正如这村落的先人,开掘这口活井,以解除大漠的压迫。
  ——这就是说,人们做好事的动机,是因为天性中“善”的一面得到了发扬光大,进而抑制了天性中“恶”的一面。
  我一连好几天坐在井台旁,承着晨曦,翻阅着普罗提诺的《九章集》,并特别留意了这样一段话:“灵魂懂得道德和善行,这不是由于外界的影响。因为本身的本性,因为内在的结构,灵魂在它理智反省自己的过程中,学会了道德和善行,因而再现了铭刻在灵魂深处的那些原始形象。”
  不错,每个人的心性都同时有着两种特质。一种是沙漠,一种是流泉。既然人人心底都有着天然的美好信息,那每一位受过启迪的儿童,每一位历经反观自省的成年人,他们心头的沙漠定将受到泉水的浸润。如果他们乐于为自己的心泉打一口好井,而且善于维护它的完好,那他们内心深处的沙漠就会渐渐转化为肥沃的土壤,让绿意在上面繁衍。
  佛教把人的内心称为“心田”,原意是说在这块心地上,善恶的种子都可以随缘滋长,就像田野里五谷荑稗都能生长一样。如果我们不为心泉打井,用心性的流泉去灌溉沙土,我们的心田就会永远荒芜,只利于零星的野草生息。如果我们把沙漠比作恶念,那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人心中的“恶”念并不一定是指“罪恶”。它只是“善”的对立面,是现实主义的象征。在多数情况下,它仅仅表现为老于世故和只有吃饭睡觉的念头。此外,吹捧、贪欲、阴谋是它的中心思想。但流泉却是理想主义的代名词,它是天真、纯朴、幽默感以及道德法律的源头。无疑,流泉和沙漠截然不同。但在人的一生中,它们始终共存于心。只不过沙漠时常浮于心头,流泉却在心底奔流。当人的心灵被沙漠充滞,其心态是粗俗和丑陋的。但这并不等于说他的心泉已经干涸,他的清泉只不过是被沙漠所封结。这就是人们出于自私的目的,做了坏事之后,心底时常负疚的原因。因为,他的心泉在起伏。
  如果我们拓展这份道德心,让流泉跃过沙面,人的品质便会呈现出高洁。这是那些为世事困挠的心境所无法理解的,但它的确是人间的奇异风景。人的生存需要饭碗和眠床,需要逢迎以获得提拔,需要欲望去捞取世界,需要诡计去应付仇敌……我们拥有无数条理由为沙漠辨护,以至于绝大多数人误以为冷漠是争夺利益的唯一武器。曾经,他们在教师督促下,隐约意识到心泉律动。但当他们离开学校,却由于料到这泉水不适于与红尘社会相抗衡,便怀着悲愤,放弃了打井计划,让沙漠包围了自己。就这样,大多数人都是在即将看到清泉的时候放弃努力的,所以他们终身没能感受到甘泉流过心田的滋味。他们渐渐觉得,沙漠是合理的,而心性的流泉不过是件可笑的事情。这便是这个世界冷漠多于热烈、愚昧多于智慧、委琐多于俊逸的原因。
  我们可以设想另外一个世界。在那里,每个人的心中都筑有一口活井,让心底的流泉冲破沙层围困,洋溢心头。尽管你的四周还是沙土,但它的恶性已遭到扼制,蜕变为只为生存谋划的中性状态。当流泉与流泉比邻,这个世界将是一个清明天地,每个人都将在这种环境中感到轻松、快乐、幸福。
  我们还可以退一步设想。因为这个世界不是完美的人间,我们无法改变大多数人的现实的处世原则,无法阻止时代的沙漠。但我们可以洁身自好。只要有一泓奔腾不息的心泉,我们就可以天天走上井台,洗净心灵中的污垢。不必惧怕因为富于人情味儿而被无情的世界吞噬,只要你坚信人情味儿根植于每个人的心中,是善的组成部分,你的火便会融化你的四周。
  禅宗《碧岩录》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德云禅师和一位痴圣联手,要用积雪掩埋一口水井。这个行动自然引起围观群众的讪笑,因为小孩子都会知道,雪是不可能把井水封住的。但是,德云禅师是在进行一场反面教化,他的行动背后喻寓着一个真理。那就是,只要你的心是一口泉水涌动的活井,即便是严寒冰雪也无法封冻你的生活。
 
  结束这次旅行,我再次回到北京。
  我的家族中恰好诞生了一个男婴。于是,我放弃“性善论”和“性恶说”,去观察他。在他毫无规范的行为里,我看到了天真。我甚至清晰地发现,他的心性的流泉已和心头的沙漠展开了斗争。
 
 

                             北京东城区东四七条四号院
                                 1993年深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