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金色笔记 |
10年前的盛夏,我去洞庭湖云游的第一夜,当我钻出古旧的木屋门,准备跟随老奶奶走向长长的河堤时,竟抬眼发现,星儿离自己那样近。由于空气罕见的清洁,也因为穷乡僻壤没有一盏街灯,那些在都市里无法看到的远星,全部清晰地显现出来。
整个雍容静谧的穹窿,如同明暗不一的银珠镶嵌而成,冰清玉洁的世界仿佛被水晶包围着,连四周天地的交合处也都闪烁着星光,丝毫不被云遮掩,以致于当我来到坝顶,四下环顾,眼里充满了星辉。
堤岸的西侧是纵伸北去的大河,河水托着星光静静地流淌。
天边极目处,平素只能在天体图上看到的天蝎星座,形象逼真,维妙维肖地静伏在天幕边缘。那时我才第一次知道,都市里可以望及的那几颗夜星四周,本该有数以万计的星体映衬,但我们从来不可能看见。
这灿烂星象的震撼,使我忽然想起,我已有多年没在意星天了,而且猛醒中第一次意识到,北京的星空年复一年在消逝。没有人留意它,没有人惋惜它。是呵,在一个为不值得的衣饰多花了钱才能感到欢愉的城市,在一个用工业成绩品评都市优劣的忙碌岁月中,有谁会去凝望星空呢。
整个雍容静谧的穹窿,如同明暗不一的银珠镶嵌而成,冰清玉洁的世界仿佛被水晶包围着,连四周天地的交合处也都闪烁着星光,丝毫不被云遮掩,以致于当我来到坝顶,四下环顾,眼里充满了星辉。
堤岸的西侧是纵伸北去的大河,河水托着星光静静地流淌。
天边极目处,平素只能在天体图上看到的天蝎星座,形象逼真,维妙维肖地静伏在天幕边缘。那时我才第一次知道,都市里可以望及的那几颗夜星四周,本该有数以万计的星体映衬,但我们从来不可能看见。
这灿烂星象的震撼,使我忽然想起,我已有多年没在意星天了,而且猛醒中第一次意识到,北京的星空年复一年在消逝。没有人留意它,没有人惋惜它。是呵,在一个为不值得的衣饰多花了钱才能感到欢愉的城市,在一个用工业成绩品评都市优劣的忙碌岁月中,有谁会去凝望星空呢。
古时候,所有游牧民族、农业部落、以及最早拥有航海术的城邦,他们的生存取决于能不能读懂星空。来日的风和雨、季节的更替、播种收割的节气,全部写在星辰的演绎之中。许多民族甚至认为,地上的政权是天授的,许多大人物还把自己的命运与一颗星宿始终联系在一起。但到了18世纪,当少数科学家的目力突破太阳系,伸向更为广大的恒星世界时,大多数普通人却离星空越来越远了。当那些自囚于象牙塔里的天文学家在公众生活中逐渐丧失活力,都市的黑烟恰好一点点隔离开星空和大地上为物欲奔忙的人们。不过,人们并不知道自己失去了宝贵的东西。不是吗?对于利欲熏心的人,星空不过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他们不会想到,“能看到繁星”,对子孙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人们失去星空的时候,也自然失去了凝望星空的习惯。
后来,我曾让10对父子画出他们对于夜的印象,结果8位父亲画的是豪华餐厅,门口停着小汽车,车的另一边是歌舞厅的霓虹灯。但在10位孩子笔下,夜是弯月和星天。
我问这些父亲,是不是很久没看过夜空。他们带着诧异的目光,不知所措地匆忙瞥了一眼天空。我又补问一句:“您,记得儿时的星天吗?”这时,他们才大惊失色地叫道:“呀!怎么只剩下10几颗星啦!”
是的,我们的孩子有幸看到的只是这10几颗星,但由于童真未泯,仍能察觉到它们的存在。而年龄的增长,却使成年人把目光从辽远的世界收回到饭盒里,从此大多数人的思想再也没有高过头顶。
请你推开窗,还记得北京的繁星吗?
童年时,我们曾怀着一个希望,清楚地看到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清爽的夜空安详地驶过,聆听它从半导体收音机里传来的悦耳的音乐。在那个年代特有的露天电影放映场,我们时常惊喜地一同瞥见流星飞逝。那时,抬眼找到横贯夜空的银河,找到北斗七星,是件多么简单的事情。那是一个繁星满天的时代。
然而,在谋取物质幸福的过程中,由于一再疏忽,我们永远失去了清洁的星天,而且熟视无睹,习焉不察。在追慕暴富、权位、声名的路途中,我们接受了时髦观点的污染,我们的心灵脱离开大自然的启示,完全浸泡在生活的琐事之中。我们构筑的社会氛围,也许仅仅是一只外表红润而中心腐烂的苹果。
在这个精神遭到污染的世界上,要想洗净心尘,“凝望星空”恐怕是最好的良药。
康德在他的墓志铭中深情地写道:“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索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大地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们内心深处的道德律。”
星空是无字的天书。当你搬来一只躺椅,长久地观察它,你会渐渐悟道。星空是充实的,也是虚空的。它是物质的,是一切存在的家园,故而宋朝的邓牧把它比作结满果实的一棵树。它又是精神的,所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说它完美无缺地遵循着秩序。当我们时常凝视星月以自省,内心便会安详,不依时代的呓语而骚动,个人的欢乐也不会成为时尚的牺牲品。如果记住星天的美丽,我们便会在行动中乐于保卫它的完美。
不过,这是一个悖论——凡是物欲淹没精神的地方,星空早已消失,这使环境和精神受到双重污染的都市陷入一个难局,它需要再现星天的美丽以醒世,但星天已无力展现--这个时候,如果想唤起内心对大自然的恭敬,希望它来梳理灵魂,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远离城市,去远方,看那些尚未污染的星天。
自从养成了去远方望星空的习惯,我耗去许多时间,因为时间有限,我只能选择去大城市附近的地区,所以再没见湘北小村那样的灿烂星空。在稀拉穆仁草原,在库布旗大漠,在泰山的峰峦间,我只能看到天顶上方的星群,而天穹周边的星座却被云翳遮住了。不过,离开城市,远远地望它,却使我无意间看到它疯狂奔跑的去向。
一次,从蒙古坐火车回北京,在夜色中,我清晰地察觉到光阴的跨度,一个清纯而艰辛的时代遗落在远方,我们的列车风驰电掣,不舍昼夜,朝一个日新月异但却以自然界巨大牺牲为代价的新时代驰去,从一片宁静圆融的星空下,钻入一片片烟云之中。
我回忆着我在蒙古包外凝视过的星天,那些微微跳耀、看久了之后仿佛要跳离自己的位置、朝别的星群奔去的恒星,那些永不闪动、借助折射光、像水晶一样明净的行星,都由新时代的烟云渐渐隔开。那些深藏在天书中的缜密的真理--令人吃惊的“提丢斯-彼得定则”、刻卜勒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以及牛顿在此基础上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这一切的一切,在我居住的大都会里,都成了昨天的神话。那座城池的星空,早已是残破的天书。
但我能否就此断言,说它一无是处?
当我隔着纵横交错的电线,眺望它灰蒙蒙的天空,的确为之忧心忡忡。但当火车风驰电掣地驰入京北清河小镇,鳞次栉比的楼群里,水银灯闪闪发光,一下跃入我的眼帘,仿佛天上的群星君临人间。这又使我不得不相信,任何时代都是一场美梦,不是在消逝,就是在诞生。星月灿烂时,地下注定黑暗。地上繁荣起来,星空会黯然失色。这种变迁绝对是条单行线,别无选择地向一个舒适而又危险的方向伸展。
这让我产生了一个新想法,我不断问自己,一定要离开京城去看星空吗?不错,城市的星空已经残破,那好,就让我们去看它残破的遗迹!它不能给我们满天星辉,却倾诉着教训和更为深刻的话语。在这星迹模糊的天幕下,我们会体悟到宇宙的隐忍。大地不流泪,只是承受着。星月不做声,只是运行着。凝望这星儿寥落的夜空,更能增加现世的责任感。我们只是居于繁星世界中的一颗,坐看别的星球。而我们屁股下面的这一颗,与其说是从父母那里继承的,不如说是从子孙那里借用着。我们能在物归原主时,保证它的完好吗?
人们失去星空的时候,也自然失去了凝望星空的习惯。
后来,我曾让10对父子画出他们对于夜的印象,结果8位父亲画的是豪华餐厅,门口停着小汽车,车的另一边是歌舞厅的霓虹灯。但在10位孩子笔下,夜是弯月和星天。
我问这些父亲,是不是很久没看过夜空。他们带着诧异的目光,不知所措地匆忙瞥了一眼天空。我又补问一句:“您,记得儿时的星天吗?”这时,他们才大惊失色地叫道:“呀!怎么只剩下10几颗星啦!”
是的,我们的孩子有幸看到的只是这10几颗星,但由于童真未泯,仍能察觉到它们的存在。而年龄的增长,却使成年人把目光从辽远的世界收回到饭盒里,从此大多数人的思想再也没有高过头顶。
请你推开窗,还记得北京的繁星吗?
童年时,我们曾怀着一个希望,清楚地看到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清爽的夜空安详地驶过,聆听它从半导体收音机里传来的悦耳的音乐。在那个年代特有的露天电影放映场,我们时常惊喜地一同瞥见流星飞逝。那时,抬眼找到横贯夜空的银河,找到北斗七星,是件多么简单的事情。那是一个繁星满天的时代。
然而,在谋取物质幸福的过程中,由于一再疏忽,我们永远失去了清洁的星天,而且熟视无睹,习焉不察。在追慕暴富、权位、声名的路途中,我们接受了时髦观点的污染,我们的心灵脱离开大自然的启示,完全浸泡在生活的琐事之中。我们构筑的社会氛围,也许仅仅是一只外表红润而中心腐烂的苹果。
在这个精神遭到污染的世界上,要想洗净心尘,“凝望星空”恐怕是最好的良药。
康德在他的墓志铭中深情地写道:“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索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大地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们内心深处的道德律。”
星空是无字的天书。当你搬来一只躺椅,长久地观察它,你会渐渐悟道。星空是充实的,也是虚空的。它是物质的,是一切存在的家园,故而宋朝的邓牧把它比作结满果实的一棵树。它又是精神的,所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说它完美无缺地遵循着秩序。当我们时常凝视星月以自省,内心便会安详,不依时代的呓语而骚动,个人的欢乐也不会成为时尚的牺牲品。如果记住星天的美丽,我们便会在行动中乐于保卫它的完美。
不过,这是一个悖论——凡是物欲淹没精神的地方,星空早已消失,这使环境和精神受到双重污染的都市陷入一个难局,它需要再现星天的美丽以醒世,但星天已无力展现--这个时候,如果想唤起内心对大自然的恭敬,希望它来梳理灵魂,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远离城市,去远方,看那些尚未污染的星天。
自从养成了去远方望星空的习惯,我耗去许多时间,因为时间有限,我只能选择去大城市附近的地区,所以再没见湘北小村那样的灿烂星空。在稀拉穆仁草原,在库布旗大漠,在泰山的峰峦间,我只能看到天顶上方的星群,而天穹周边的星座却被云翳遮住了。不过,离开城市,远远地望它,却使我无意间看到它疯狂奔跑的去向。
一次,从蒙古坐火车回北京,在夜色中,我清晰地察觉到光阴的跨度,一个清纯而艰辛的时代遗落在远方,我们的列车风驰电掣,不舍昼夜,朝一个日新月异但却以自然界巨大牺牲为代价的新时代驰去,从一片宁静圆融的星空下,钻入一片片烟云之中。
我回忆着我在蒙古包外凝视过的星天,那些微微跳耀、看久了之后仿佛要跳离自己的位置、朝别的星群奔去的恒星,那些永不闪动、借助折射光、像水晶一样明净的行星,都由新时代的烟云渐渐隔开。那些深藏在天书中的缜密的真理--令人吃惊的“提丢斯-彼得定则”、刻卜勒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以及牛顿在此基础上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这一切的一切,在我居住的大都会里,都成了昨天的神话。那座城池的星空,早已是残破的天书。
但我能否就此断言,说它一无是处?
当我隔着纵横交错的电线,眺望它灰蒙蒙的天空,的确为之忧心忡忡。但当火车风驰电掣地驰入京北清河小镇,鳞次栉比的楼群里,水银灯闪闪发光,一下跃入我的眼帘,仿佛天上的群星君临人间。这又使我不得不相信,任何时代都是一场美梦,不是在消逝,就是在诞生。星月灿烂时,地下注定黑暗。地上繁荣起来,星空会黯然失色。这种变迁绝对是条单行线,别无选择地向一个舒适而又危险的方向伸展。
这让我产生了一个新想法,我不断问自己,一定要离开京城去看星空吗?不错,城市的星空已经残破,那好,就让我们去看它残破的遗迹!它不能给我们满天星辉,却倾诉着教训和更为深刻的话语。在这星迹模糊的天幕下,我们会体悟到宇宙的隐忍。大地不流泪,只是承受着。星月不做声,只是运行着。凝望这星儿寥落的夜空,更能增加现世的责任感。我们只是居于繁星世界中的一颗,坐看别的星球。而我们屁股下面的这一颗,与其说是从父母那里继承的,不如说是从子孙那里借用着。我们能在物归原主时,保证它的完好吗?
今夏,我从重庆沿长江向上海漂游,驳船进入湘北时,我禁不住在岳阳楼下换乘铁甲船,再次横渡洞庭湖,上岸后,坐了一个下午的汽车,找到那个小村。当年领我慢慢走上河堤的老奶奶已经长眠,她的长孙在原来的房基地上盖起3层新楼。我再也无法寻见那座古旧的木屋门,便触景生情,想起罗大佑凄烈的歌:“听说他们挖走家乡的红砖砌上了水泥墙……”
让我吃惊的是,如此深入内陆的小村,竟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壮大成了新镇,与大河对岸的老镇连为一体,河岸两边建起了一个又一个乡镇工厂。
午夜的时候,我一个人走上长堤。在鹅黄的灯光照耀下,泛黄的河水依旧北流,水里却不见了星辉。星天在灯火的对射中显得黯然,工厂的废气使群星变得遥远。那一夜,夏风吹拂着我,在隐隐的马达声中,我清晰地听见罗大佑那首伤感的《鹿港小镇》——
家乡的人们得到他们想要的却又失去他们拥有的。
门上的一块班驳的木板刻着这么几句话——
子子孙孙永宝有,
世世代代传香火……
1994年夏天
北京东四七条四号
前一篇:《母亲越来越小……》
后一篇:《云在肩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