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耶鲁到芝大

(2023-05-03 14:04:54)
标签:

家有留学生

分类: 女儿的文章

从耶鲁到芝大

陈若瑜

芝加哥和纽约给人的印象相当不同。芝加哥的市中心比曼哈顿更为整洁、现代,但也更多疏离与不真实感。湖边则完全是另一番光景。天晴时,一望无际的密歇根湖像海一样湛蓝。坐在岸边看向空旷的湖面,便觉得身后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仿佛都不存在。接近黄昏,阳光逐渐柔和起来,湖水就呈现出童话般的粉蓝色。这是一天中最梦幻的时刻,湖水和天空的颜色、光影千变万化、稍纵即逝,最终又通通沉入黑暗中去了。黄昏之美,很大程度要归因于这种失落的意味。

然而,美景常在梦中,我的生活十分单调。特别是去年入冬以来,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紧张。每天下班之后便马不停蹄地健身、做饭、写作业,很少有时间去密歇根湖畔走一走、坐一坐。校园所在的海德公园距离市中心有二十分钟左右的车程,在学期中,一两个月都难得去一次,日常只是周而复始的三点一线。

我必须采取这样的生活方式,因为从上学期以来我开始探索申请数学phd的可能性。回过头看,这一变化是非常自然的。我在耶鲁读经济学硕士期间,就觉得经济学中的数学原理比经济学本身更有趣。经济学理论模型对我而言是数学积木搭起的玩具,其有趣之处在于让人更换部件、任意拼插,而不是用来解释或预测现实。来到芝大以后,我通过参与微观理论经济研讨会,进一步了解了前沿理论研究,我发现理论经济学其实并不倚重数学,大部分的研究只需要基础的数学,更重要的是对某一类经济问题的了解以及理论“故事”本身。我似乎对经济学理论故事并不关心。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决定了,能被数据检验的问题往往是细枝末节,而范围广大、影响深远的问题则很难被有效地检验,最终只能陷入毫无意义的立场之争。有位学者曾经说过:经济学归根结底是历史学。我一开始对这一论断充满抵触,但最终却发现,好像真的是这样。经济学努力在方法与思路上往物理学靠拢,力争做最像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但人类社会终究与自然界不同,对其进行抽象、概括和预测的努力不得不屈从于经济社会永不停歇的变化、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以及最重要的——人们对社会的认识方法本就由社会所决定,这一内生性是无论用什么统计方法都无法消除的。

当然,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对自然科学也是成立的。我们恐怕很难做出物理规律从未变化过、将来也不会变化的论断。我们大可以设想物理规律是上帝设置的游戏规则,不同的宇宙中有不同的物理规律。自然界中的事物当然也相互联系,而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也受限于人类的社会结构、科技水平以及人类自身的理性。然而,将经济、政治、文化和心理的范畴分清,恐怕比将生物、化学、信息科学、物理学的范畴分清要难得多。牛顿力学在某一时空尺度下是否适用,远比某一经济学模型在某个政策环境下是否适用要好回答得多。很多时候,所谓的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学证据,既不是自然科学中通过假设——论证获得的知识,也不是通过社会实践获得的经验,更不是从纯粹理性出发进行的探索,只是特定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建构罢了。

不过,“科学”和“知识”是什么并非简单的问题。人类无法超越自身去认识事物,这是所有学科、所有思维活动都无法逾越的高墙。而数学的特殊之处,则在于数学不是科学,也不像哲学那样与社会和历史息息相关,人类理性是其唯一的限制。数学不需要被当下的现实束缚,而是可以自由地追求直观、自然、美。由此,一切过去、未来的可能性都蕴含其中。

与我持相反观点的人也不少。芝加哥大学一位从事微观理论的教授,本科双修数学和经济,但最终选择了经济学。据他所说,他没有选择数学的原因是,他对数学问题的答案不感兴趣,不觉得研究群、环之类的东西有什么意义。相比之下,经济学研究能对政策产生直接的影响。我认识的一位数学系在读博士生也表达了类似的想法。在他开始读博两三年后,数学问题对他而言突然失去了意义,所有为进行纯数学研究而投入的资金都感觉是浪费。从此,他开始投身统计学、经济学这些对他而言更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

听了他们的想法,再回想我过去几年来的心路历程,不得不感到一个人的思想可以随经历增加发生非常大的变化。所谓“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对一件事乐此不疲时大可以忽视其问题和缺点;但当观点变化后,问题和缺点突然一齐显现,过去喜爱的事物突然之间变得无趣甚至可憎起来。谁又能保证当下的看法不会再改变呢?

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不管日常多么紧张、枯燥,同辈压力多么大,对生活都会保持旅行和探险的随性态度。我在本科期间有过很多的旅行经历(友文注:可参阅《友文杂记(88)——四洲十一国》),研究生期间,我也有过前往塞内加尔的工作机会。如果选择了这一机会,我很可能会走过更多的国家,认识不同的人,接触到很多不一样的生活。比起繁华的芝加哥和平静的密歇根湖,我的经历将充满更丰富的色彩。与这种极致的“色”相对,数学代表的是极端的“空”。曾经有朋友评价我:你不像是会坐在家里为一个证明苦恼的人。言下之意,是指我更像一个在现实世界四处探险的行动派。但不管是对“空”本身的探索,还是由色入空再由空到色,反复探求具体的与抽象的、当下的与永恒的,它们之间的存在与关系,都不失为另一种充满意趣的探险。


延伸阅读

记得的日子走过的路系列50文

回纽约》(记得的日子走过的路之50)

千呼万唤始出来(90)

收获一封推荐信(90)》(应为91)

感染前后(91)(应为92


旧文新发:新生活(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