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两年多,女儿终于“交卷”——写了一篇《回纽约》,我当时忍不住在微信公众号发文吐槽。没想到,这篇《千呼万唤始出来(90)》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得到了朋友们的鼓励,目前读者已达970位,其中朋友圈236位,双双创出微信公众号原创文章的新纪录(原纪录分别为895/218)。
有感于大家的盛情,我在朋友圈和几个微信群里说:
“朋友们一个轻轻的点赞,几个暖暖的词语,就足以让我受到鼓舞、感到荣幸,并心怀感激。可是,不少朋友宁愿劳神费力,不吝溢美之词,不断冲击我的泪点,几度湿润我的眼眶。下面选取一则,以志纪念,以表谢忱:
“读了《千呼万唤始出来》,再次感慨你们栽培女儿的大爱深情。
“若瑜的《回纽约》让人了解了她在美独自学习生活的一些心路历程。为适应全新的环境、选择好专业课程、在知识和生活的海洋中丰富和历练自己,面对困难坚守初心勇于拼搏……她在这一过程中展现的勇气与定力、思考与决断、奋斗与自信的风采真是让人啧啧称道。小小年纪真不容易,为她点赞!
“向若瑜问好!祝她成功!”
有一位老领导,阅文后表扬我送女儿留学是“最正确的投资”,我则笑答:
“第一要感谢党和人民,让我有余钱剩米;
“第二要感谢中国股市,让我有用武之地;
“第三要感谢我的女儿,让我有投资方向;
“第四要感谢亲朋好友,让我有分享对象。”
读了女儿文章的那个晚上,我睡着一会就醒了,然后久久不能入睡,老想着女儿的文章,由此心生感慨:人生于世,应该坦然接受自己的平庸;但如果有变得优秀的机会,那就一定不能轻易放过,就算最终还是平庸,人生也就没有遗憾。杨绛先生说过,“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这既是对女儿的肯定,也是对她的期许。
东野圭吾认为,“要能看见自己一路走来的脚印,并确信那些都是自己留下的印记,这才叫活着。”本人也曾不无自豪地说过,“因我,女儿得以把旅行变成文字;因她,斋主得以在文字中旅行。人生至此,不亦乐乎?”现在女儿终于把中断了两年之久的“记得的日子走过的路”工程延续下来了,衷心希望她能坚持下去(请参阅《记得的日子走过的路系列50文》)。当然,正如保罗·柯艾略在《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中所说的,“一个牧羊人喜欢旅行,但永远不要忘记他的羊群。”
前面提到的两个“原纪录”,一是《女儿翻译的书出版了(69)》一文(2020年9月6日发的文章因提到了稿费数额,女儿要求删除,此为9月17日修改重发的),一周内有895位手机用户阅读;二是《有喜事(85)》一文,一周内有218位朋友圈好友赐阅。
其实,我心中还有一点遗憾,我这次的小目标是破千,仍然差那么一点点。
最后我想说的是,朋友们默默的关心或者热情的支持,都如黄金钻石般宝贵,在此谨致以衷心的感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