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小区公共配建地下停车场属业主共有
(2013-01-17 11:02:43)
标签:
杂谈 |
2013深圳“两会”南都提案聚焦“小区停车场位属于谁?”这个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引发了代表、主管部门和公众的热议。“人大”代表呼吁尽快明晰停车位产权归属,根除地产商租售停车位乱象;政府主管部门却说当前法规模糊,存在确权难度;地产开发商更凭借“霸王条款”将小区停车场/位强行约定在其名下,以租代售。小区停车位属于谁?如何鉴别小区停车场产权归属?并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国家、地方法规早就有明确的规定,深圳小区停车场/位确权并不难,难的是主管部门态度暧眛,不执法,不作为。作为国家《物权法》立法谏言的参与者,我应将停车场产权归属“信息不对等”的真象告诉公众。
一、“法不溯及既往”,《物权法》实行前,按小区“公共配套”规划建设的深圳地下停车场属小区全体业主共有。2007年10月1日《物权法》实行以后,地产商独立投资建设的停车位,取得产权证后可以租售、赠与。
2007年10月1日《物权法》实行,是一个分界点。在全国人大《物法权》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王胜明指出:至于《物权法》颁布实施前车位、车库的归属问题,法律委员会研究认为,按照法的一般原则,法律是不溯及既往的,本法也是一样。对过去的问题,应当按照当时的相关法规处理。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编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解读》一书中,“立法者”在解读《物权法》最后一条关于物权法实施日期的规定时,对物权法的溯及力有明确的“权威解读”:“法不溯及既往”本法也是一样。对过去的问题,应当按照当时的相关法规处理。对于《物权法》,以前依法成立的财产关系不论是否符合现在《物权法》的规定,都应当保护其稳定,这样才能保护合法取得的物权,避免因法律的变动带来不必要的纷争。
二、2007年10月1日前,按小区“公共配套”规划建设的深圳地下停车场其建设成本,已分摊计入房价。从房屋价格构成分析,未计入容积率的小区公共配套设施(架空层、地下车库、小区道路、花园、公共设备用房等),其建设成本已分摊计入购房价款之中。小区内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配套建设费用是业主支付的,地产商卖车位属违法二次收费,重复买卖。
《广东省城镇新建商品房交易价格行为规则》第八条“商品房销售价格构成”中明确标明:
由此可见根据上述法规规定,小区的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费及土地出让费等,已计入小区的房屋价格构成,并以预算造价按住宅面积所占比例分摊到每一业主的购房面积单价中。业主购买的每一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其价格构成中不仅包含了“专有”住宅本身的价格,而且还包括相应土地使用费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费。从公平原则来讲,小区公共配套设施的所有权应归该小区全体业主共有。
三、开发商不享有小区土地使用权后,无权租售小区停车位。我国的房地产土地政策是:房地合一,建筑物和土地不可分割,土地使用权随房产权的转移一并转移。
国家《物权法》第七十二条明确规定;“业主对建筑物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业主转让建筑物内的住宅,经营性用房,其对共有部分享有的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一并转让。”1999年6月修改后的《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转让条例》第五条规定:“
由此可见,深圳小区停车位确权并没有出现“法规模糊不清”的“空白”。从法理分析,建筑物的共用部份是为一幢建筑物中专有部份所有权人共同利用和所有的部份。对于停车库(位),各地政府规划部门要求开发商按每百户一定数量车位的标准建车库,这就明确了车库作为公共配套设施的功能和开发商建车库的法定义务。建成后的停车库作为公共配套设施,是建筑物的辅助设施,应交付建筑物的所有人共同使用。按照公共配套建设的停车库,是已计入可售住宅建筑成本的;地下车库虽然有建筑面积,但不计入容积率,小区土地面积已全部分摊到全体业主所购的建筑面积,小区的土地使用权为小区业主享有,开发商不享有该小区的土地使用权,因此,也不能享有该土地上建筑的所有权和支配权,除非取得土地使用权人业主的同意。附属公配设施费是商品房成本的构成部分,未经物价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增加或变更。
综上所述,深圳小区停车场/位确权有法可依,并不存在确权难题。2002年2月,当时的深圳规划国土局就依据以上法规,对福田区景洲大厦停车场进行了确权,明确确认景洲大厦停车场属公共配套,归全体业主共有,景洲大厦业委会顺利收回了景洲大厦停车场。对于2007年10月1日《物权法》实行以后,地产商是否独立购地,独立投资建设小区停车场,应以规划报建和竣工验收为准,此后新建的小区地下停车场确权,地产商应承担举证责任。
(作者为中国城市社区问题专家、景洲大厦业主大会执行秘书)
景洲大厦博客http://jz315.com.blog.163.com/
景洲大厦博客
前一篇:2012年12月17日
后一篇:名词解释——阿拉伯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