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改前后中国股市指数复原之我见
一、对价平均值。按证监会要求,平均股改送股对价为3.2。
二、复牌涨幅。由于不设涨跌幅限制,并不除权(为啥不除权——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实施的股权登记日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深交所不计算公司股票的除权参考价、不设涨跌幅度限制、不纳入当日指数计算。第二个交易日开始,公司股票设涨跌幅度限制、以前一交易日为基期纳入指数计算),复牌后涨幅平均为50%。
三、思考模型。假定深沪大盘所有股票浓缩为一个股票,即所有股票同时进入股改,同时停牌、同时讨论股改事宜、同时投票通过、同时复牌。即发散的单一股票的股改表现,可以模拟为整个大盘所有股票的整体行为。
四、大盘涨幅。由于个股平均送股1:1.32,复牌平均涨幅50%,则可以理解为大盘送股为1:1.32,复牌涨幅50%。则回复上市当日的某股票累计上涨幅度大约1倍,而由于不除权,则恢复上市后的某股票的指数贡献:将2倍强行计算为1。则将大盘视为一个个股,即同时停牌、股改,同一天恢复上市,那么大盘的指数也被强行由2计为1.而这个时点很关键,可以大致确定为1200点,即完成股改恢复开盘时的指数应为2400点,此时不除权、强行变为1200点。所以,股改之后的指数是隐含1200点的指数。
五、数学含义及推算过程。由于大盘的股改在短期内完成,内外客观条件、边界条件、初始条件没有什么变化,在数学上的含义是,如果计算除权,即是连续的,若不计算除权,则是不连续的。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期间基本不发行新股,即所有股票或大盘的总股本不发生变化(少数送股的也不影响),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股改前后,这个总股本不发生变化的股价的真实变化情况。如果真实股价变化确定,则真实指数变化立即确定。
由于短期内“大盘”这个“单一个股”时空条件不变,总股本不变,但是流通盘及股价有突变。如何变化?
假定“大盘”这个“单一个股”的股改前流通股本为N0、平均股价为V0,股改后流通股本为N1、复牌平均收盘股价为V1,现在需要找出N0、N1的关系。这个所谓股改前后的平均股价V0、V1,不能反映真实市场实质,必须求出一个除权的复牌平均股价V1(x)。
股改前的流通市值=N0* V0,股改后的流通市值=N1*
V1。我们必须将股改后复牌收盘的平均股价,复原为不股改前(也就是不发生股改)、但又发生股改后实际上涨行为的情形,于是,考虑流通市值变化即可。
(N1* V1)/
(N0* V0)=1.32*1.5=200%。
即若股改前后总股本不变、流通市值发生2倍变化。进一步假定流通股本不变,即强行假定N1= N0,则
(N1*
V1(x))/ (N0* V0)= V1(x)/ V0=200%。
但是,由于股改复牌当天收市,“大盘”不计算除权,这个200%就无形中隐含或者消失了。也就是说,股改完成后的“大盘”——也就是目前的“大盘”隐含着2倍股价(开盘时点对应1200点),或者2倍指数。
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大盘”股改停牌的日期(基期),只有这样才能确定比较的股改前指数。我们取股改时间的中间值,2005年12月31日——大牛市起点。即“大盘”股改停牌为2005年12月31日,当时指数为1200点,2006年1月1日为“大盘”股改复牌日,1月1日期起的指数为隐含的2倍股价或指数(即必须对名义指数或名义股价加倍,*2)比如最高点6124点实际为7324(6124+1200)点,
2008年10月28日的下跌低点1665点实际为2865点,以此类推。
结论:目前股指为隐含的2倍股价或指数(即必须对名义指数或名义股价加倍,+1200),要和本轮上涨起点998点相对应,即目前的股指只要不跌破2245点——前一轮大牛市的顶点,但把“大盘”看做一个庄股,下跌的指数极限为股改前的1200点,该点对应的名义指数为2400点,即本轮“大盘”调整最低可能达到1200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