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洄沅澧: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沅澧文化系列访谈从哪里起步?这个问题我们思考了很久。我们从文化本身的内涵中找到了答案。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们可以从历史的演变中追寻文化日益丰满的足迹,于是,在预约了几次之后,2月3日,我们采访了湖南文理学院历史系教授陈致远先生,跟随他的讲述向历史深处挺进,探索沅澧文化的源头,目睹沅澧文化在时空中的演绎与变幻。
记者:沅澧文化近年来已成为一个谈论颇多的话题,但是很少有人去系统地研究沅澧文化,您是研究常德古代历史的专家,您认为沅澧文化的源头在哪里?
陈致远:沅澧流域在中国文明起源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远古文明的发祥来看,稻作农业起源在什么地方,人类文明就从什么地方起步。目前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中国是稻作农业起源最早的国家。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在澧阳平原彭头山发现的9000年前的稻作农业遗址,是迄今为止最早的稻作农业起源。从挖掘的多处遗址可以看出,当时的居民已经在澧阳平原定居、耕作、制陶、饲养家畜,以农业为主要生存方式。
据专家估计,澧水流域大约在10000年以前就有人在这里从事农业耕作。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认为,中国最早发明农业的地方就集中在两个地方,一是黄河中下游的华北地区,二是长江中下游的华中地区。由于原始农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使得这个中国的两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中下游)不但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农业发源地之一,而且是世界上最先进入文明社会的少数几个地区之一。因此,彭头山的稻作文明也就成为了以后几千年沅澧文化的物质基础,一直到近代,洞庭湖区都享有“天下粮仓”的美誉。
记者: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不是孤立的,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有人说沅澧文化受荆楚文化影响多一些,也有人说受湖湘文化影响多一些,您认为哪种文化对沅澧文化的影响最大?
陈致远:古沅澧文化形态与楚文化有密切联系,受到其深刻的影响。从考古资料来看,春秋战国以前沅澧流域的原始居民是少数民族的先民,既不是汉人,也不是楚人。楚人作为汉人的一支,是最早进入到沅澧地区的。
西周中叶,楚文化开始影响沅澧流域,我省现今发现的最早楚文化遗址约为公元前900多年。专家认为,楚人最早是从澧水地区进入湖南的,因为澧阳平原地势平坦,而且水上交通方便,在沅水中上游的麻阳就曾发现过楚人开矿的矿址。从发现的楚文化遗址来看,在我省发现的十多处楚古城遗址,有10处在沅澧流域地区,其中澧县3座,临澧2座,石门1座。
另一方面,屈原精神对沅澧文化乃至湖湘文化的形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屈原主张的求新求变的改革意识、上下求索的探索精神、“哀民生之多艰”的爱民情怀,成为了后来湖湘文化的源头。而当时屈原、宋玉的主要活动区域就是沅水流域,在沅澧大地留下了许多关于屈原的遗址和传说。可以这样说,以屈宋精神为代表的楚文化首先植根于沅澧,然后辐射到湖湘。
记者:我们常德有德山,也有人称沅澧文化为“德文化”,还有人把常德人戏称为“德军”,“德文化”与沅澧文化有哪些方面的内在联系?
陈致远:善卷的传说反映出来的历史信息主要是让王。让王避世,我认为这属于隐逸文化的范畴。隐逸文化对后世的常德人影响很大,东汉末年,北方连年战乱,政治中心开始南移,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发展,自《三国志》、《晋书》中开始出现常德人起,常德人才群体开始涌现。但是,这里面有很多人最后都走向了避世之路。或许这也就是桃花源最后“定居”到常德的原因,可以这么说吧,隐逸文化就是桃花源从“乌托邦”走向现实的文化基础。常德境内还有很多道观,道教崇尚的就是避世修仙,在西晋时就非常盛行,从中也可以看出隐逸文化的端倪。
至于人们称我们为“德军”,那则是因为常德人性格中强悍、执着、不服输的一面,是因为人们觉得常德人能办事会办事,敢闯敢干,说明常德人的素质较高,人们不敢轻觑。
记者:既然楚文化是通过沅澧影响到湖湘的,那么沅澧文化在湖湘文化中有着什么样的地位?
陈致远:沅澧文化是湖湘文化的源头,因为湖湘文化的物质文化源头是稻作文化,精神文化源头是屈宋文化。秦汉时期,楚文化与蛮族文化在沅澧大地上融合,而湖湘文化中的勇猛顽强、敢为天下先精神与蛮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记者:沅澧文化发展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哪几个高峰时期?各有哪些代表人物?
陈致远:隋唐时代,随着政治中心的北迁,沅澧流域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湖南成为迁客流放之地,刘禹锡就是被贬官来此任朗州司马的。唐朝时整个澧州只出过两个进士,而且还是在安史之乱以后。但是提到唐朝必须提到李群玉,他是澧县人,是湖南惟一一个有作品入选《全唐诗》的诗人。宋朝由于钟相杨幺起义,在一定程度上制肘了常德地方文化的发展,而这个时期,湖湘文化却在程朱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了。
从历史上来看,沅澧文化发展的高峰期有两个,一是明朝,这个时期常德人才群体非常突出,据史料记载,明朝常德共有40多人考中进士,很著名的有陈洪谋、江盈科、蒋信、李如圭、龙膺、杨嗣昌、杨超曾等,特别是杨嗣昌在当朝非常有名,曾任兵部尚书,因为他是常德人,人们称之为“杨武陵”,而武陵民间则称其为“杨阁老”。二是近代,常德涌现出了一批维新、辛亥志士,如刘复基、蒋翊武、宋教仁、林修梅、林伯渠、黄爱、王尔琢、翦伯赞、丁玲等,在湖湘人才群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记者
高玲 武大为
陈致远,湖南文理学院教授,常德古代史研究专家,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和地方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97年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主要著作有《钟相杨幺起义考》、《常德古代历史研究》,发表专业学术论文40余篇。近年来担任湖南文理学院“细菌战罪行研究所”所长,从事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行历史的研究。
编者按
沅澧文化这个命题,在近年来创建文化名城的进程中,时常被人提起。但是,能对沅澧文化说出个子丑寅卯来的人并不多。
人,对于自身“存在”处境自觉的程度,以及他出于这种自觉而进行反思,且试图表达,在自觉和表达之间所激发的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强弱,就造成文化和文化之间的不同。到底什么是沅澧文化?沅澧文化有什么独特的地方?沅澧文化的局限与不足在哪里?沅澧文化的特质对常德人的性格特征有什么影响?在文化名城建设中我们应该如何挖掘其内涵?这些问题的提出,让人觉得对沅澧文化的寻根究源非常重要。
为了让更多的市民了解沅澧文化,为了让文化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报特意推出“沅澧文化系列访谈”,采访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力图从历史、文物、曲艺、文学、建筑、书法绘画、学校教育等多个方面对沅澧文化进行解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