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探索 |
分类: 品文随笔 |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欢乐的颂歌——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完成于1824年5月,演奏于维也纳,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其时贝多芬年届54岁。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晚期作品中的登峰造极的精品之作,是其9大交响乐中最杰出的之一。这是一首带合唱的以德国诗人席勒的诗歌《欢乐颂》为歌词的交响乐,思想深邃、构思广阔、形象丰富、哲理深厚,其艺术价值长盛不衰。其创作年代,正值欧洲各国反动势力复辟时期,维也纳成为反动统治的中心,贝多芬陷入沉思,在作品中表达了对人民新生力量的讴歌。
席勒的诗歌《欢乐颂》创作于1785年,诗歌中所表达、颂扬的正是贝多芬所追求的理想。为席勒的诗歌谱曲成为贝多芬的宿愿。因此,贝多芬第一次将人的声音——歌唱《欢乐颂》引入交响乐,成为一个创举。
该交响曲包含1-4乐章。第1乐章——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式构成——极度渲染“充满绝望的境况”。
第2乐章——快板、D小调、3/4拍子、复三段体夹杂奏鸣曲式构成——谐谑曲。
第3乐章——极慢板、bB大调4/4拍子复变奏曲式构成——“小步舞曲风格”。
第4乐章——急板、D小调、3/4拍子、回旋变奏的混合自由曲式——谐谑曲。全曲在《欢乐颂》的歌唱中、在胜利的欢呼中结束。
讴歌全人类团结友爱、胜利的歌声、欢呼,是贝多芬毕生追求的崇高理想。一个聋子,屏弃凡夫俗子的红尘欲念,摆脱凡人的痛苦,创造、换取了人间最美丽的音乐,祈祷世界的和谐、幸福。
后一篇:虚无缥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