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国好散文诗”2018年12月(欢迎转载)
(2020-03-17 16:11:50)
标签:
转载 |
“中国好散文诗”2018年12月(欢迎转载)
主持人:方文竹 程洪飞 潘志远 叶枫林 占森 张雷
本期推荐:王金明/林进挺/蓝天一嘘/刘桂红/梅一梵/燕来松/马东旭/刘贵高/司舜/潘志远
【开卷引言】
散文诗是融文体
从散文诗的容貌、特征和精神溯源,我国古代有许多文体、文本都很神似散文诗,甚至可视为散文诗。诸如诸子作品,尤其是庄子之文,后来屈原的《离骚》、汉赋,东汉抒情小赋与散文诗更拉近了距离,唐宋元明清一些文人的随笔和小品文,更加酷似散文诗。可我们一直没有散文诗这一说法,更没有散文诗的命名与概念。
散文诗从西方传到中国已晚,面对此国内学者专家有许多说法:散文形式的诗,散文为体诗为魄;散文诗是美丽的混血儿,散文诗是跨文体。之后有人说散文诗是独立文体、综合文体,认识有所加深。我倾向于散文诗是融文体,融散文、随笔、诗歌和各文体于一身,融各文体之长,集众手法大成。
对散文诗的认知,决定散文诗创作的面貌和水平。当下散文诗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关键还在于此,所以我们要提高散文诗的站位。就目前而言,耿林莽散文诗的音乐性可谓独一无二,老风散文诗的哲理渗透,明显高于众多散文诗人;还有方文竹散文诗的诡异奥深,张稼文散文诗的妙合无痕,程洪飞先生散文诗的孤旅实验,林焚散文诗的神性气息……都可圈可点,也可作为参照和借鉴。我们认为必须树立散文诗为难度写作、综合写作的意识,才可改变当下散文诗滥、庸和同质化弊端。
【拔萃台】
高原记忆(组章选二)
文/王金明
高原如梦
酥油灯挂进人生,牛粪火烤热了梦境。
酥油灯挂进人生,牛粪火烤热了梦境。
一匹黑马,穿着夜色奔来,头羊白得像晚年的父亲。
我青葱的女儿,在融雪山坡,钻出地面。
我希望她的眼里,常含着一滴露珠。
一半懵懂,一半感动。
你的颜色,被蜜蜂闻过,你的香气走散了,一定会在另外的地方暗暗浮动,钻进记忆的残月,悄然回归圆满。
那么矮的一株草,蚂蚁曾经仰望,用它微小而坚决的爱。
高原让我拥有悲悯
没有人能忍住真正的悲悯,就算你已阅尽苦难,在高原也终将超度,心肠重归脆弱,这里一粒尘埃的重量,足以压低苍穹。
一头羊羔呱呱坠地,湿濡的皮毛带着最初的母爱,它从人世起身的第一步,是必然的踉跄和跌倒。
我看见,那一刻,阔大的草原明显地颤抖了一下。
忧伤,始终是一头牦牛晚年的踱步或沉思,它的迟缓与寺院薄暮的钟声,暗暗吻合。你如果注意它的目光,就会发现,雪山也带着同样的苍茫。
在夏季逝去的日子,不甘的小草拼命拽住短暂的阳光,拽住泥土里的余温,像拽住亲人的胳膊,久久不肯撒手。
青春从一张张脸庞上撤退,绿色从小羊的腹下和牦牛的腿边退潮,时光的汪洋,在高原,浩瀚无边。
那些伟大的轮转,浸透了人间情感,此刻,一棵已经枯黄的小草,也拽住了我的裤腿,它没有认错,我也是它的亲人。我蹲下身,向它伸出手,触碰的那一瞬间,它竟然渐渐返青,带着不易察觉的微笑,和眼泪。
《散文诗》2019年2月第4期(总第150期)
张雷点评:通感凸显神性的悲悯,是王金明先生散文诗的鲜明特色。王金明先生是一位影视导演,他对文字的排列组合更是独具慧眼。文字一旦掺入了神性的悲悯,行云流水般的散文诗也拥有了震撼灵魂的张力。循着“记忆呼唤写作”的轨迹,我走进的王金明先生《高原记忆》,被他的忠实“记录”深深折服。《高原如梦》,梦里的高原是什么模样?酥油灯、牛粪火、头羊、蚂蚁等次第登场。通感通灵,酥油灯竟然可以挂入人生,梦境竟然也会被牛粪火烤热。黑白与彩色的画卷在不断地更迭,奔来的黑马可以穿着夜色,可以把一株钻出融雪的草儿视为青葱的女儿……静心冥思,我感受到了作者心蕴的浓浓爱意。目光向下,世界如此楚楚动人,世间如此妙趣横生。因为王金明先生怀揣着一颗极具神性悲悯的心灵,读者更能被他笔下的文字说打动,从而心与心产生了互动与共鸣。用爱记录,用爱回忆。通感和拟人的手法,王金明先生可谓驾轻就熟。他善于运用饱蘸浓情爱意的书写记忆深处的风景,我愿意和他一起沉浸在高原的梦境之中。一遍遍诵读《高原让我拥有悲悯》,我突然明白:真正的悲悯,需要拥有一颗真正悲悯的心。王金明先生用脚步和镜头征服了高原,高原也赐于了他一颗真正悲悯的心灵。高原的一草一木都是他的亲人,都被他赋予了人的思想情感且都充满了灵性。怀着神仙的悲悯回放高原的风情,那么多熟稔的意象扑面而来,呱呱坠地的羔羊是那么的“憨态可掬”,它的踉跄和跌倒足以令草原颤抖。这期间饱含了母爱的力量。晚年的牦牛也会忧伤?薄暮的钟声,雪山的苍茫,会不会和人的情感一样感伤?怀揣一颗悲悯之心,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小草也开始更加亲近阳光亲近泥土。小草即便枯黄了,依然把“我”视为亲人。悲秋悯草,“已经枯黄的小草”“竟然渐渐返青”,对着我或微笑着流泪……
黑暗里的时光(三章)
文/林进挺
黑暗里的时光
忽然就想到了黑暗,一下子就关了灯。
这是子时,推进了我的所有想法。不管我承不承认,我已经进入了一种既定的轨道。
也许稍稍用力呼吸,就能打动这幽远的夜晚。
我还没有想到远方的你,心里已有了空空落落的感觉。而所有的空,都是为了装满所有关于你的记忆。
这黑暗里的时光,保留了寂静的等待。
抵达黑夜的心
困顿的夜晚,有犹豫不决的心。释怀仍然遥遥无期,无法说出的深刻。
我还在奔跑的路上,时光还不能把我忘记。
抵达的前方是黑夜,是深陷的惑。我有满怀的歉疚。
明月悬江河,清风拂山林。
我的姿态卑微而谨慎。抵达黑夜的心,是一个空落落的夜光杯。
夜晚深处的身影
我听见渐远的脚步声,远处的呼唤?
我知道这不是真的,我知道的夜晚是多么黑暗。只是痴迷的心,迟迟摆脱不了一场纠缠。与死神拔河,与噩梦拔河。
我的背后,是一次又一次地接力赛。
永夜也不过如此漫长。
在深处的身影,划下一串长长的省略号。
在醒来的白天,印刻一枚太阳的徽章。
吟啸徐行点评:从一种想法和行为出发,瞬间的意念和感悟,即便有诗性,在一般人看来确实有些小家子气;关键是在演绎和推进过程中,能否有一两句忽然将境界拓大。很高兴我读到了这样的一句:“明月悬江河,清风拂山林。”从古人那化用而来,有杜甫、王维的印记,这就有些可贵了。
春天犁翻了成堆的语言
文/蓝天一嘘
1.
天雨个不停。是昨天的抑郁争相归来。
拥挤在下坠的空间,潮湿出一年年的往事。
伞落……
桃树接过,粉红。梨树接过,雪白。柳树接过,鎏青。我接过,撕碎笑意,喂了唇紫。
2.
春天犁翻了成堆的语言。我无心捡起,
只在贫瘠的山坡,捡回一个坐姿,
站起。向着心宿的鹰飞。
3.
那些不带阳光的云朵,一个劲地被吹,吹成堆,成暗。
那些没有立挺的翠毛竹,节爬了多少稚嫩,弯腰垂秀。
只叹春挑了乡野百花,择了城廓嫣红,唯独不理红岩峻骨,瘦了心胸。
忆昨日血雨腥风——不掸云彩,不拢薄雾,只置清寒小屋。青烟袅袅,炊月罩尘埃,星落敲松影。
叶枫林点评:知晓春天的永远是诗人,其敏捷的目光触碰,都在光影中牵出草木之心,瓦檐的嫩青、城廓的嫣红、雨水的筝曲,诗人由外向内的挖掘,再配上沉浸的心扉,其落往胸膛的雨滴,嘀嗒地发出语言平缓的足音,其实,散文诗不要求去说大理,明是非,散文诗只需于一刹那间接住世界回传诗人的清澈呼吸就够了,这是读这章散文诗的一点感受!
【埙羽眼光】
诗人其实是饿了
文/刘桂红
诗人其实是饱了,饱得若那颗银杏,原本光秃的枝干上爬满了黄色的叶;
诗人其实是饱了,饱得如城市屋檐,原本低瘦的身子装饰着月亮的梦乡。
诗人其实是饿了,饿得若那头狼,在南水的巷子追寻那只肥胖的麋鹿。
诗人其实是饿了,饿得若一口井,在深邃的井底上装修着溪水的远方!
诗人其实饱了也饿,一扇高楼窗户里签约了万亩月色荷塘;
诗人饿了也饱,沙漠绿洲上,澎湃盘踞着骆驼的草原行囊!
诗人不饱不饿,抱着夜幕与成熟,依偎在温暖如初的摇篮!
如果你饱了,坐在屋檐下,满屋檐的银杏还乡!
如果你饿了,蹲在井水旁,满井的饿狼与月光!
你不饱也不饿,摇篮边,夜幕成长着诗人的臂膀!
(选自:中国诗歌流派网散文诗界)
程洪飞评:刘桂红的这篇散文诗的特别之处在于饱与饿都和诗人有关,这便让生理层面的口腹之欲翻转出形而上的意味。事实上,自柏拉图放逐诗人于理想国之外,“饿死诗人”的呼声已并非一个简单的价值取向。《诗人其实是饿了》表面看来意象纷繁笔触诡异,但殊途同归,仍然是在诗人颠沛起伏的生涯中试图给出一个定义。不出意外的话,这样的叩问将与诗人这一身份如影随形般永恒存在。
【每月观察】
露水么(外一章)
文/梅一梵
清晨,若要到菜园子里看扁豆。
必须在一畦一畦韭菜之间,在几株西红柿之间,在几架扁豆的行距与株距之间,掩住衣襟,吸着腰,侧身通过。
不是怕濡湿了裤脚和鞋袜,而是不舍得惊落叶子上的露水。
露水太拘谨了,它喜欢在夜里走动。
它总是在夜里,从泥土中溜出来,沿着植物的根、茎、叶、脉,一寸一寸往上攀登。
每攀登一下,就歇一口气。
每歇一口气,就茁壮一点儿。
每茁壮一点儿,植物就跟着茁壮,跟着拔尖。
忽然。咦。
扁豆开花了。一簇簇扁豆花,坠着一簇簇小蝴蝶。蝴蝶落了。扁豆发芽了。扁豆成了串。每一串感恩的豆角,都噙着圆溜溜的露水。
我想。你看。它们是喜欢的。它们小心翼翼,嵌在一起。
在太阳即将爬上山顶的时候。
柳笛
削,一节柳枝,攥住两端,轻轻拧搓,枝干脱离,留下的树皮圆筒,就是柳笛。
听见柳笛声,就听见春风来了,燕子忙着裁剪柳梢。
听见柳笛声,卧在圈里的耕牛怔了怔,精神抖擞地站起来,甩几下尾巴,抖一抖季节。“哞------”,天空收到消息,打了一个趔趄,雨水就撵过来了。
雨水来了!雨水来了!
草帽紧跟在草帽身后,蓑衣紧跟在蓑衣身后,雨点子紧跟在雨点子身后。一只麻雀瞄着腰从雨中赶来,落在电线上。
池塘醒了。青蛙打了一个哈欠,就有涟漪长出来,就有蝌蚪长出来,就有细软的尾巴拖着一串串清亮的柳笛声长出来。
听!遥远的村庄里,柳笛在牛背上唱歌,柳笛在小河边惦念。
唱的啥哩?唱的依依墟里烟。
念的啥哩?念的暧暧远人村。
潘志远点评:我始终相信有生活、有情怀,就有散文诗。你看梅一梵诗人“掩住衣襟,吸着腰,侧身通过。不是怕濡湿了裤脚和鞋袜,而是不舍得惊落叶子上的露水”,正是有此等情怀,所以体验特别细腻,有一连串精彩纷呈的诗句不断窜出来。诸如“露水太拘谨了,它喜欢在夜里走动。/一簇簇扁豆花,坠着一簇簇小蝴蝶。/青蛙打了一个哈欠,就有涟漪长出来,就有蝌蚪长出来,就有细软的尾巴拖着一串串清亮的柳笛声长出来”,清新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痕。虽然也像其他诗人一样写景,但写得贴心贴肺,气息、现场、磁场都有,是应该获得重视的精品佳作。
冬天的树枝(外一章)
文/燕来松
枝枝桠桠的,像一蓬岁月的骨头。
寒风拍打着它们冷澈的思想。我站在黄河口,回想曾经走过的那一段痛苦之路,我蔫然觉得母亲的心壁上长出一片嫩叶来了。我爱黄河口,我要用黄河口的一条长长的呐喊,去挑起挂在树枝上的那个圆圆的鸟巢灬灬
我知道,翅羽很高远,鸟语很温暖。
母亲说:人生所有站立
的姿态,都叫春天!
蚂蚁
春,从牛脚窝里露出头来了。
我是一颗小芽芽。我们是一群离泥土最近的普通人。
我要走进村北那片林子里捉蚂议。我把蚂蚁亲切地放在我的掌心,让它沿着我的掌纹,沿着我的脉络,在我的心壁上自由地爬行,尽情地舞蹈。我觉得我心壁上长出一片嫩叶来了。
灵魂一旦注入了善良,蚂蚊的翅膀也会碰响春光。
潘志远点评:亲近自然,仰视或俯视万物,突然间有匪夷所思之想,仔细揣摩觉得所想又十分贴切,说不出反对意见来,反而有流淌的汁液和诗意;会心一笑,这、这、这……想找概括表述的语言,又情不自禁滑入对精彩句子的品咂“枝枝桠桠的,像一蓬岁月的骨头。/人生所有站立的姿态,都叫春天!/与蚂蚁交朋友,我的躯体上就不会生长跳蚤与虱子。/灵魂一旦注入了善良,蚂蚊的翅膀也会碰响春光”,便是我读燕来松兄这两个短章的真实境状和感悟。
马东旭散文诗三章
一种光
有一种光是和光。
入胸臆。
你的手握向劳动人民的手,每一张脸都露出悦色。在建设美丽城镇的道路上,我们蹬三轮,走遍犄角旮旯,收拾小小的白纸屑、塑料瓶,清去地上的污泥。我们擦拭天穹这面巨大的镜子。宁陵蓝真的好美,圣洁无瑕。
我们一起战斗。
拒绝泪水。
只牢记头顶的星辰和道德律。在生命的衰变中,我们制造甜蜜,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春天已经到来,鲜美的。梨花的骨朵含苞。你爱着“舍小家为大家”的人,授予我们艰辛的荣耀。
好像十万道和光。
照在我们的脸。
慈悲
——读马同和的诗《想娘》有感
在朱襄氏故里。
在醉里。
我挑灯看剑,总会有着隐隐的疼痛。巨大的云阵下面,榕湖就是一滴水,犹一滴清澈的泪水。生死茫茫,我想念白发苍苍的母亲,洞悉了生活的苦乐,正安坐在高处,举着星空和莲花散出奇异之光,护佑着尘世的儿女。伟大不朽的母亲啊在十二月,还命令一场雪的到来,好雪片片不落别处,覆盖着河流、村庄、美丽的屋宇,融为细细的甘霖,这就是慈悲。
于她留下的人间。
呼唤我乳名的人越来越少。
安抚的话语越来越少。但我学会了细嗅朝天椒。朝天歌一阙,所有的秘密,或颂词,或悲欢词,让西伯利亚的大风一一带走。
这无限宽广的
这是无限宽广的仁慈。
夙夜在公。
有人闲敲棋子,有人剪着窗烛,有人饮酒,有人佛系,有人思索着易逝的事物,有人微微蜷脚。有人活在当下,珍惜每一个时钟。在开往北京的列车上,你将色彩斑斓的世界绘于心间。宁陵,与天下有约!
你把脸俯向窗外:白雪飞扬,红梅绽放。
回首平原在何处。
它带给你乡愁和骨髓里的爱。你必亲手兴建我们的家园,但愿长出玫瑰和金色的果子,人物繁阜。一切如此美好。
清如许
清如许。
清得可以照一照澄碧的灵魂。站于下清水河畔,在最深的念里,你念着人民。你无怨,只因这是我们触手可及的家园。
双凫云外翔。
哦,几根蒲草在其中晃动,像是一种仁慈,萦绕于你的心头。你经过一棵棵白蜡树,经过一垄垄麦田,经过沸腾的羊圈,经过梨花小院。深一脚浅一脚地……
向两岸的每一位百姓嘘寒问暖,他们捱到了新时代最美好的时光,满足、自在,诗意地栖居在宁陵。白云很白,蓝天很蓝。一只鸟儿吐出的词语在空气中斜飞。
河清海晏,如人类之初。
承蒙公仆的垂爱。
潘志远点评:《一种光》有神性,《慈悲》有佛性,《清如许》有古典性。这似乎代表着马东旭散文诗创作的主导方向、审美原则,也构成他散文诗的三个有力支柱。语言干净凝练、扭断、跳跃,与他的年岁极不相称,他的冷静、成熟、老道使他和同龄人区别开来,拉开一段距离,也成为他引人关注的显著特色。
张家界走笔(组章)
文/刘贵高
武陵源
梵音流淌。一页页沉淀下来的时间,洞破天籁。
一幅山清水秀的中国画,删除冗长的修饰,交出氤氲的答案。
落英缤纷,众鸟高飞。
我在春天里进入惊喜,在秋天里探寻幻境。
一朵桃花打开的入口,蛊惑流水。
一片红叶涂抹的秋色,迷醉湘西。
天门山
紫气腾绕。一道通天的门户在霞光中抵达圣境。
沿着一级一级的天梯,在刀劈斧砍的峭壁中,仰望擎天高度。
冠世奇观,天作之合。
剪去人生的枝蔓,留下的就是绝妙的盆景。
一首诗,承载着无数的梦想。
一首歌,给了我无限的想象。
大峡谷
曲径幽林。悬崖绝壁下,绵延藏而不露的桃源。
三朝数代的历史人文景观,伴着飞瀑流泉,擦亮湘西的册页。
峡谷悠长,天空高远。
指缝间流淌的岁月,洒满璀璨的阳光。
吹过天梯栈道的香风,安然入梦。
漫过千年古藤的诗意,闪耀温情。
叶枫林点评:轻快是这章散文诗所呈现出来的一面,诗人对张家界的临摹在只言片语中找到美的线条以及附加山川流畅的呼吸,张家界历经沧桑后的阳光明亮和妩媚,悠悠天地,天梯,古藤,流泉等等依旧饱满每位旅者的诗意!
一步步靠近春水
文/司舜
村庄饱满的额头,镶嵌着一颗眼眸。
一场春雨落下,我喊着它的芳名。池塘里水漾动起来,把一条嫩绿的枝条读成诗篇。
风推着涟漪,推着涟漪上的雨晕,反反复复、轻轻巧巧。
我看着这春水,闪着微光的水,带来婆娑的身影,也带来浪花的慈爱。看着风要测量这湾碧水的边界,以及黄昏还有多远。
我靠近,推波助澜,我要让这涌过来的水在我手掌里奔跑。
我手捧诗篇,向春水靠近,越来越靠近。这春水,却把呼吸放得比风还轻,它已经和美结成了同盟,也与美达成了默契。
我一抬头,天空也像这春水一样,蓝色的、丰富的,也是一点点变得无边无际。
(2019年2月11日《湛江日报》)
【散文诗评】
人性与兽性碰撞、纠缠、渗透迸溅的佛性光晕
——青槐散文诗集《动物志》赏析
潘志远
志是一种古老的文体,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志者,记也。”西晋张华《博物志》,为志怪小说集。干宝《搜神记》,为古代神话小说。蒲松龄《聊斋志异》,写神写鬼写狐写仙,仍没有摆脱此印记。“志”的另一个余脉,诸如《三国志》,显然属于历史学范畴,有历史文献的意味,其特征有地域性、时代性、百科性、连续性、资料性、可靠性、思想性、科学性、人民性等;其功用有存史、资治、教化、补史等。若以此标准来衡量散文诗,作为散文诗的参照和某种规范,必然会使散文诗变得不伦不类,束缚住手脚,窒息其活力和生命。但青槐兄不会这样做,通读完他的《动物志》51章,发现诗人已扬长避短,吸其精华,取其精髓,直扑诗性一途。
继而,我又想到法国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的《昆虫记》,他被誉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作者是否受到他影响,笼罩在他的影子里,欣慰多于担忧,作者更多从史诗叙事的桎梏中挣脱出来,不拘泥于完整体系,而是大胆抉择,大步逾越,标准只唯诗性。总之,青槐兄以散文诗的眼光筛选素材,以散文诗的情怀提炼题旨,故《动物志》与小说、散文、史记、科普等文体错开,只向它们借了一个躯壳来安放灵魂。
诗人何以有如此的修为、心胸和眼界,其深厚的滋养来源何处?我从爱默生“整个大自然都是灵魂的一个隐喻”的箴言里看到了渊源,从著名诗人陈先发“凡有瞳孔者,皆有平等的灵魂”的观点里找到了依据。平等,是大自然永远的主题。在大自然的掌心、乡村与城市、人类与动物都拥有同等的体重。动物即人性,而人,只是动物的一部分。每一个动物,都是人类的心绪。诸如此类的认知,勾勒出作者动物观的立体轮廓。作者说:“我把人类的七情六欲切成碎片,一片片嵌入动物的瞳孔,让它们替我看清尘世的美与丑,世道的炎与凉,让它们说出人间有恨的同时也说出爱,让它们明了人间所有的色,都可以找到慈悲的方向……”,这是作者架构此散文诗大厦的梁柱,也是我们洞晓此散文诗内核的门窗,更是让我们踏入他散文诗殿堂的要钥。
在我看来,人是动物的综合,人生的哲学更多是一部动物的哲学。也许作者正是起于此奠基,他用动物建筑起他人性的参照系。在这里首先要涉及到几个概念:兽性、人性、佛性、神性。我要声明的是人性非褒义词,兽性也非贬义词,佛性是兽性、人性的综合、改善和提升;神性乃间歇爆发,具有恒定性,略高于佛性。厘清了这几个概念内涵外延间的霾障,才好阅读欣赏此散文诗集,以利形成我们对此散文诗集的理性感知。
崇低:从尘埃里发现兽性躯壳里人性良善之德
崇低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有此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人,自会放低身段,俯下目光,甚至让目光贴近尘埃,仰视上去;虽然更多是从兽性出发,但看见的绝非仅仅是兽性,更多是从兽性里发现人性,唤醒人性。反之,则会高高在上,居高凌下,只看到兽性。于是狂妄自大,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可饶有兴趣的是,在创世纪里,上帝先造了六畜,第七天才造人,可见人在六畜之后,人性也不比兽性优越和高明。人性是兽性的综合,造物主的暗喻和用心,被忽视和遮蔽,才导致人性优于高于兽性的荒谬。值得庆幸的是诗人目光如炬,高瞻远瞩,早跨到前列。他从《大地慈祥》里,一次次发现,一次次挖掘,一次次提升着兽性。“影子里流淌的是战火,脚印里重叠的是山河,一声长啸,唤醒的总是滴血的宿命”(《马》),马已非马,马的影子和脚印里重合着人的影子和脚印。“低处生活,需要自知之明,需要一颗安于泥土的心。需要在泥土里奔跑,让每一个脚印都走出一朵花,都带着泥土的体温”(《鸡》),已完全是人的体征。“要相信,不是所有的作茧自缚,都是愚蠢”(《蚕》),写蚕对人的劝告、总结和提醒。“我于是将影子背在身上,让它的黑,守护我纤小的腰身。我决定,这一生,让影子做我唯一亲近的人”(《蚂蚁》),蚂蚁的独白与人的独白合而为一。“随便一嗓子,江山变色。/威风,不是来自于噬血的獠牙,而是与山河共振的一颗心”(《虎》),蕴含了多少英雄的无奈与悲哀。而《刺猬》里“远方的影子没来,比天涯还大的寂寞都是你一个人的”,《青蛙》里“新绿的荷叶上,你一张嘴,世界便因爱而喧嚣”,《狼》里“孤独是一块磨刀石。你,用来磨骨头”,《猫》里“对于光明,你一直怀着慵懒的敬意”……哪一样都是兽性,可哪一样不是人性?兽性裹挟着人性,人性纠缠兽性,在文字中蔓延、渗透,闪射着诗意的精彩,从兽虫的躯壳里牵拽出诸多人性的良善之德。
仰高:从翅翼上升华昆禽血肉里人性真赤之美
天空温暖,各种昆禽的翅膀振开。《蝴蝶》“放下庄老头的梦。捂紧胸口的英雄美人,倒空体内的暗伤,且用一生去称一座坟的重量”,爱情之美与梁祝之痛有机融合;《麻雀》“倒空眼睛,给阳光腾空着陆的河床。/倒空嘴角,给微笑腾出生长的土壤。/倒空胸腔,给天空腾出踱步的方向。/倒空脚印,给小草腾出开花的家乡”,一反常态,大有“鸿鹄安知燕雀之志”诘问与畅快;《天鹅》“将蓝天踩入水里,微波凌步。/安宁的心你交给土壤,云中漫步的影子,你交给一缕流云”,一副高蹈雅士的风范;《朱鹮》“一两青山养眼,一两清水濯足,一两炊烟绕过一亩禾苗,在翅膀上生长方言”,悠闲姿态,跃然纸上;《鹑鸠》“喉咙要细,声音要软,脚步要轻,爱,要像江南丝雨,一回眸,小草便笑弯了春风”,幸福指数绝对令城市艳羡。而《相思鸟》“遇见你,再辽阔的江山也摆不下一次热吻”,多么炽烈的爱情宣言;《蜜蜂》“它说行走,缘于故土重迁。或者缘于脚印对大地的牵挂。缘于影子发芽之后,生对死的痛彻思念”,辞锋划过直指时代的群体塑像。在这一辑里,诗人怀着天空一样博大温暖的心怀,从15种飞禽和3种昆虫的翅翼上,剥离出人性的种种真赤,三言两语,信笔一涂,立即流光溢彩,缤纷了我的阅读之夜。
临渊:从碧波里打捞水族骨头里洁净灵魂
在《水蕴韶华》一辑里,诗人似乎比较收敛,仅写了马哈鱼、珊瑚、飞鱼、水母、黄尾鲷。相对于前两辑,动物的数量大大减少,似乎再没有铺排的必要,只需要些许补充和点缀。“你在地平线上回首,看出自己一生的流浪,只为一次疯狂的返乡”(《马哈鱼》),致命的鱼性兆示着致命的人性。“他们一生坚守着一个干净的点,最后留下干干净净的骨头”(《珊瑚》),忽然想到我们父母一辈,眼角有汪汪欲湿的感觉。“一生只有两条路:埋得更深,或者,飞得更高。深处安身,高处搏命”(《飞鱼》),飞鱼即飞人,鱼生即人生,不是结论的结论。“水母在波浪上翻了一个身,六亿年时光在它的胸腔里软下来,软如母亲的心肠”(《水母》),六亿年时光流逝,母爱始终不变。“青山绿水,是灵魂最美的家”(《海龟》),寓言式的蓝图,纠结着厚厚的忧郁。“黄尾鲷的尾巴,长满敏锐的痛感细胞。乌篷船一晃就痛,河风一吹就痛,流水一抚就痛,回眸一瞅,也痛……”(《黄尾鲷》),疯狂的捕捞与物种灭绝的焦灼之痛,在叙述里流泻和汹涌。在此辑里,诗人临渊,用他的目光和诗心,打捞出水族物种骨头里的洁净灵魂,捧出水面,呈献于时光的祭台,让我们的心随着随着它们的命运和黄尾鲦敏锐的痛感细胞,被河风吹痛。
鉴照:从浮生里拨亮自我内心里佛性光晕
一辑写地上,一辑写天空,一辑写水中,动物们的散文诗已完整;可诗人偏偏又来了一辑《浮生》。倘若不是凑篇幅,节外生枝,那一定另有深意。升华,深化,卒章显志……似乎不像,我想到了佛性,佛性是诗人的出发和立足。我又想到对比和映衬,浮生里的人性也面临着尘世里兽性一样的挑战和命运。浮生里的佛性,是人性的放逐,还是解脱,或者提升……世界是一切发生的事情,每一个发生的事情都是一个命题,维特根斯坦的论断,言犹振耳。人的使命不只是去发现兽的兽性、禽的兽性,或兽性中的人性,也要发现人性中的兽性,改造提升兽性成人性,并不断禅悟,由人性过渡到佛性。“睁眼是大欢喜。生死之间,光是唯一的行者”(《睁眼》)“我们将影子和在泥土里,塑身,我们的影子恒在,骨肉如风”(《泥身》)“与家园对峙,江山,只是一个盆景”(《家园》)“最喧嚣的灿烂装饰最安宁的返乡”(《轮回》)“老槐树下,一只蚂蚁勒细了腰,收紧生活里所有的黑,同时,也收紧了无妄与清净”(《憧憬》)……仿佛一面面镜子,照出自我内心里的佛性光晕,与前几辑里兽性、人性的光晕如出一辙,相互辉映。于是,我想到层进、圆合,也很成立。诗人不动声色的分辑与架构技巧,草蛇灰线,若即若离,至此漂亮绾结。
最后,我落眼于散文诗集之名《动物志》,简洁、迷人。我不喜欢长的书名,大凡重要和不朽的著述,命名都以简短见长,诸如《红楼梦》《白鹿原》《红与黑》《复活》《战争与和平》……没有拿《动物志》与它们相提并论的意思,但《动物志》在众多散文诗集中,确实是佼佼者。后记里,青槐兄说他从12年便潜心于此散文诗的创作,可谓煞费苦心,别具匠心,两千多个日日夜夜,此著呱呱坠地,于他是一种告慰和交代,于我们是一种眼福和心福,是一次大快朵颐的精神大餐。结末“铺开自己,抚平,让水成为水,尘成为尘,恨成为花,爱,成为脚印”,这是诗人散文诗创作的原则,也是他深切的经验之谈,获益匪浅,受用无穷,我要高语一声谢忱!
【报刊存目】
荆卓然(山西)/ 石头的肩上扛着数亿年的风雨(组章)《星星·散文诗》2018年第12期
包玉平(内蒙古)/ 神驹梦(组章)《星星·散文诗》2018年第12期
杜
刘向民(山东)/
程东斌(安徽)/
阿
许文舟
杨孟军
蒲素平
[上海]刘慧娟/宋都的梅《伊犁晚报·天马散文诗》2018年第12期
[山东]张庆岭/雪地梅韵(外一章)《伊犁晚报·天马散文诗》2018年第12期
[河南]王猛仁/望 梅(外一章)《伊犁晚报·天马散文诗》2018年第12期
[青海]陈劲松/月夜,与雪山对坐(组章)《伊犁晚报·天马散文诗》2018年第12期
潘玉渠/册页:舟曲的经纬《散文诗》2018年12期
张琳/甘之南,舟之曲《散文诗》2018年12期
张晓润/对甘南舟曲的几点陈述《散文诗》2018年12期
封期任/在甘南,做一个清澈见底的人《散文诗》2018年12期
庞 培 舞 蹈[六章]《诗潮》2018年第12期
耿 翔 生命书[组章]《诗潮》2018年第12期
小区里的老人们/蔡 旭《北斗诗刊》2018年第三期
一路无语在塔什拉玛干的漫漫长途上/张咏霖《北斗诗刊》2018年第三期
秋天,果实都将收场/潘志远《北斗诗刊》2018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