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里栖息着许多高贵的生命,他们物化为一件件神奇的艺术品,岁月让他们告别人生,但他们的灵魂并没有离开这个世界,我们看着他们,他们也看着我们,他们的发言定格了,却没有死去,他们的讲述也许就因为我们心领神会的倾听而不断延续……
其二,用简约来表达丰富,是摄影的要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简约不等于简单,丰富也不同于复杂,归纳、概括和提炼需要使劲动脑子,想不好也得想,这就想到了第三点。
其三,所有作品的作者都必须是一个人或者是一群人,而不是动物或其它,别管有名没名,能在卢浮宫留存作品的,都是大师。当然,每位大师都有自己不同的生理外貌和精神品格,生卒年代也相隔甚远,把他们提炼为一个统一的形象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这可能会是一种想法,在当代人印象里,提到物理学甚至整个科学范畴,想到一位大胡子老头是可能的,那就是爱因斯坦,用爱因斯坦来代表科学家的形象大概不会有太多的争议,那么艺术家呢?另一位老头毕加索可能也是一个人选。用毕加索的形象来代表艺术家肯定不是最糟糕的选择。
正好拍到这样一个人和一幅隐约的油画,我完全不能保证这个人是一位艺术大师,但可以保证他不是一位普通的旅游者,他没有行囊,除了一台小小的相机,没拿其它物品,一个人在卢浮宫里独自欣赏着、沉思着……良久再换一幅作品细细打量,他的气质和外形一下子让我想到了毕加索。
我跟了“毕加索”很长时间,拍了这张照片,正巧相机里装的是黑白卷,帮我省略了那些有可能分散注意力的色彩,单纯的白色身影,使大师更像一个超凡于世的生命,背后幽暗的作品和模糊不清的墙壁,意味着深邃的历史和不可捉摸的时光,大师从岁月的深处和作品的背后淡出,他欲言又止,嘟囔了几句,也可能什么也没说,但他看到了你,你也看到了他,你们对视,用目光询问和回答……与大师对话,不正是到卢浮宫的梦想吗?
其四,色调的和谐与人物的呼应。摄影是光的艺术,但不是照亮的艺术,卢浮宫内禁止闪光灯拍摄,为了保护文物,室内光线很暗,只有少许自然光和幽暗的灯光,照度不足,但弄好了,调子很柔和,也属百弊中的一利。
再说人物的呼应,有了大师,背景选择什么样的陈列品还是个问题。卢浮宫陈列品多种多样,老头走来走去,有一定的选择机会,选现在这幅油画,是一个巧合,恰巧老人在这幅油画前停下来,又恰巧转身凝望。这些恰巧完成了片中人与画中人的呼应,得来全不费功夫。墙上是伦勃朗一类的大师的作品,大师创造了不死的人物,画中人物也像我们一样看着创造者,这些隐含的目光也许就构成了故事和戏剧,构成了趣味和意味……
在这幅照片中,没有看清任何卢浮宫的陈列品,包括镇宫之宝,但是表达了我对卢浮宫的一种理解。摄影是发现、是记录、是想象,也是思考和理解,任何思考和理解都不是唯一的,也不应该是唯一的,这体现了思想的多元和艺术的不确定性,也表明了探讨的价值。
美国女作家苏珊 桑塔格专门写了一本书,叫《反对阐释》,她认为任何阐释都是对事实和作品的歪曲扭曲和强加,我的阐释可能也是这样,画蛇添足,牵强附会。
但我想,无论别人反对阐释或者别的什么,说说自己的想法还是可以的。也许反过来说也有意思,这张照片“与大师对话”是对这种想法的阐释,想法还行,阐释一般。
这几天有不少新老朋友留言,一并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