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的背影——天天感悟25
还想再说说汤因比,那年我背着他的两本书回济南,我没想到我从北京背回来了人类七千年以来的几十种文明,这是用不到一百元人民币换回的价值,它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首都打折书市上,几乎无人问津。
在这之前我对汤因比也不太了解,匆忙而繁乱的职业生涯使我失去了本应更宽更深一些的文化视野。后来我见到了汤因比晚年的照片,算是认识了一位睿智而慈祥的老人。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其代表作就是我已经买到的《历史研究》,84岁的时候,老人说“从1920至1972年,我一直致力于《历史研究》的写作。”这期间《历史研究》几经修改再版,在1934至1954年间10卷本的基础上,汤因比又用了10多年的时间完善、浓缩和改写,完成了最后的《历史研究》,时日不多的老人在这本书序言的结尾写到:“目前这个版本由于历史事件的长河不断地流动以及知识的持续增长注定也会过时。只要人类继续存在,无论历史还是任何其他人类活动,都不可能永恒不变。”理性而又谦和的老人并没有过高地评价自己,但我想,一个人能用50年——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来做同一件事情,我们必须心怀敬意,他用50年的眺望来梳理和打点那些早已被尘埃所淹没的岁月,这些执着的眺望也许就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遗嘱。无论他替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都应该万分珍惜。所以对汤因比的阅读,我首先想到的是感谢和理解,而不是批判和质疑。
汤因比看到了什么?他的目光至少从100到50万年前开始下移,然后经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他在灰烬和废墟中重新点燃文明的火种,耐心地观察它的燃烧和蔓延,他必须用超人的周详来避免任何可能的遗漏,无论纵向的时间,还是横向的空间,在这样广阔而深远的寻看中,他还必须过滤掉难以辨识的遮蔽和假象,然后进行对比、追问、思考,建构一套有新意的价值体系和认识方法,他让我们尽可能多地明白了我们曾经的岁月,以及其中的意蕴和趣味,也让我们知道了究竟一个人能在往昔中走到多远。
我猜想,也许是意识到了一种极限或者离开,目光日渐模糊的汤因比在生命最后的两年开始盘点一生的视线和体悟,他的目光已经不像早年那样锐利,他的思维也没有曾经的快捷,但他有了一个老人看尽岁月的通透和彻悟,他的胸中充盈着巨大的悲悯和感怀,他把这一切凝结为最后一本书——一本他已经无法看到出版的书,题目就是他最后的一声叹息:“人类与大地母亲”。
1975年10月22日,86岁的汤因比离开了他凝望了一生的世界。
一个老人转身离开了,给世界留下了一个没有太多人认识的背影,他一生沉缅于早已远去的时光,活在我们并不特别清楚的人类历史中。他曾经坦言,促使我研究历史的动力是贯穿我一生的好奇心。我不觉得每个人都必须热爱历史,但每个人都应该多少有一点对世界的好奇心。的确,知道几处文明的轮廓,了解一些祖先的往事,既不能换钱,也无涉生存,历史不是一个人活着的必需,但没有历史就没有新生,所有的现在都不可能离开过去,不懂历史可以活着,懂些历史也许就能知道点为什么活着,或者活的怎么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