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鹏飞
张鹏飞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84
  • 关注人气:14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乙己的可恨之处

(2007-01-18 22:22:21)

曾经读《孔乙己》的时候,有一些疑问,比如:作者为什么要选择从一个12岁的小伙计的角度来看待孔乙己?为什么不选择从22岁、32岁、42岁的成年人眼光来看待孔乙己呢?难道说 鲁迅先生不自信?还有,鲁迅先生为什么告诉他的朋友说在自己所创作的小说之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不说那影响之深的《阿Q正传》和《狂人日记》呢?难道说他故意谦虚,说了违心话?

这不禁使我联想到一件往事。记得当初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我去打乒乓球,其间遇着一个十几岁的小学生,他的乒乓球打得也很不错。我们坐着休息的时候,无意间谈到当今物价不断上涨的现象,我问他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我指望着他回答说:“这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趋势。”我想倘若他真这样回答,那他日后必定很有出息。可是他却不屑一顾的说:“为了赚老百姓钱呗!”我也就是在那一刻突然明白一个道理:有的看似深奥的问题,答案却是非常简单的。成年人饱经世故,他们所探求问题答案的方式往往是加了很大的主观色彩使之具有很强的情绪化的,而孩子们并不是这样,他们的答案往往很客观,很纯朴。像《孔乙己》这篇小说,里面没有丝毫的雕琢,粉饰,没有道貌岸然,没有正义凛然的评述,没有慷慨激昂的论调,一切都显得那么客观,不加任何主观色彩。而正是这样的事情,这样的人物的一生,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却极具真实性,这大概就是鲁迅先生为什么在他的众多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的缘故吧。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鲁迅小说的基调。孔乙己是个可怜的人物,是封建社会里“被吃”的牺牲品。然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孔乙己一步步走向悲剧,和他自身的性格和思想存在着难以割舍的因果关系。

从他的思想来看,他没有认清时代的发展。他是个读书人,然而他的知识与时代脱节,头脑里只有“君子固穷”之类的腐朽思想。因此说他的思想只是糟粕。他认不清自己是活在什么地位上,他正如阿Q得意于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似的得意于自己是读书人,然而他对读书人在当时的任务和方向也判断错了,因此也无法投身于改革社会的大潮之中。他只知道,他读书的目的就是先捞到那“半个秀才”之后再往上爬。另外,他“以耻为荣”,自高自大。“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看看,一个“读书人”竟把害成这样,连作贼作的都这么光明正大,铿锵有力。还有,他等级观念也很深,从他希望“我”将来要当掌柜这一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所以,他的思想已经被当时所淘汰,而他却还“自得其乐”于他的“者乎”之中。那么造成他的悲剧发生应该是不会令人感到奇怪了。

在性格上,他很不争气。他宁可作贼,也不去自食其力的赚钱生活。他只记住“窃书不能算偷”,而不记孟子的那段话: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他没有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所以也只能做个立地的“书橱”。

另外,他还很迂腐。分小孩茴香豆的时候还说:“多乎哉?不多也!”,不能用正常人的语言说话,因此不被这个社会所容纳。

上初中的时候,学过这篇小说,老师说,孔乙己要是中举的话,也和丁举人是一样的。我觉得这也未必,因为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丁举人是一直没有出场的封建官僚,属于地方一霸,他的性格很残暴。但从孔乙己的性格来看,他未必有如丁举人那么残暴,倒是令人觉得,倘若他中举之后,那也着实让人为他捏一把汗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