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族的金像奖三十不立
某种程度上,香港电影金像奖就像中国男足一样,让人年复一年地失望、再失望,最终不抱任何希望。古人云:三十而立,而如今30岁的金像奖,却三十不立。
创立于1982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从最初只设立5个项奖,发展到现在的21个奖项;从最初的演员不重视,发展到现在的演员盛装出席颁奖礼。表面上看,金像奖似乎更星光熠熠了,实际上,人们更关心的是正在香港上映的3D《肉蒲团》。
今年的金像奖又打起了人情牌:6次提名的刘嘉玲终于不再“打酱油”,如愿封后。好在谢霆锋的称帝还算实至名归,但看着“承前”的影后和“启后”的影帝,港星青黄不接的事实始终无法回避。
年届30岁的金像奖,奇迹难以再现,唯有继续啃老本。周润发、梁家辉、张学友等悉数入围最佳男主角,香港电影发展至今,还要靠这些“老家伙”撑台面,不禁让人感慨。即便是新科影帝谢霆锋,也已是打拼了十余年才有今天。看看现在香港的银屏,男星中不是谢霆锋,就是古天乐、吴彦祖或余文乐。而女星中,年龄快半百的刘嘉玲还在撑台面,张曼玉半隐退状态,袁咏仪产量逐年减少,只剩下吴君如不停地在拍烂片。
我还是那句老话:“造血机制”的缺失,也让香港电影到了“无血可继”的地步,金像奖三十不立,只能继续啃老本。(三缺浪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