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月多收了三五千》
本报记者黄剑锋 回家目的地:紫金敬梓
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无论世界如何变化,过大年——是永远抹不去的记忆。小时候,只觉得过年就是一年中最幸福最快乐的几天,因为过年意味着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有压岁钱可拿,有漂亮的烟花可放。
去年腊月二十九,回到家乡——紫金县敬梓镇中联圩。
关键词:水泥路
从市区出发,一个小时到县城。在县城转车,花半个小时便可抵达家门口,抵达温暖。以往从县城到我家门口短短28公里的路程,至少要花一个小时的时间,司机们戏称为“杀车路”,车子在“杀车路”跑几趟,要么轮胎破了,要么就哪里掉了螺丝。这“该死”的路害了不少司机。
而如今,路程仍是28公里,车程却从一个小时缩短为半个小时。这一切,得益于水泥硬底化建设。当年的“杀车路”已是“鸟枪换大炮”。怪不得邻居的司机老黄总是谈笑风声,老黄算了一笔账,以前一天“撑死”最多只能跑4个来回,而现在,轻轻松松可以8个来回,收入自然也就翻了一番。当我问他具体收入是多少钱时,老黄玩起了商人的惯玩的“诡秘”:“每月多收了三五千”。
道路实现硬底化,解决的不仅仅是群众出行难、行路难问题,还加快了农村奔康脱贫的步伐。从司机老黄这一孔中,即可窥出。
回到村里,感受一份村庄的温暖和自然,尽管天气依然寒冷。村里的路虽然已经实现水泥硬底化,但它总是弯曲的,它不像城市里的道路那样“横冲直撞”,它似乎绕开一个小山坡,一根小草,或者一条生命。
关键词:集日
按照我们那里的习俗,每月农历逢三六九的下午就是集日。而腊月二十六和二十九,则是一年中最热闹的两个集日。
在我的记忆里,腊月二十六和二十九的集日总是热闹非凡,周边村子里人们都赶来参加这一年中最热闹的“盛会”,那场面,人山人海。
卖者肩上挑着自产的农作物或自养的家禽等物什,一路小跑争取尽早赶到圩镇,怕错过出售的好时机;买者早早来到市场东瞧瞧西看看,在比较中鉴别,精挑细选,总想第一时间买到最好又新鲜的所需物品。在这里可以讨价还价,公平交易,愿买愿卖,各有所得各有所获。你买我卖在笑意里结果,手中的货币也闪烁着富足与温馨。老家的集日是一条母亲河,流到哪里,哪里便滋润又鲜活。
去年腊月二十九,由于天气异常寒冷,赶集的人们少了许多,场面自然也就冷清了许多,但这寒冷的天气丝毫影响不了人们购置年货的热情,商人们生意依旧红火,依旧赚得盆满钵满。举个例子,我的邻居兼好友李威家,当天早上从批发商那里批发了200双毛鞋,天还没开始黑,这200双毛鞋就一双不剩,全部售完。按每双毛鞋净赚2元算,就足足赚了400元。
关键词:年夜饭
家里的年夜饭:一些肉、一些青菜、一家人围在一起。我们使劲地给爷爷奶奶夹肉夹菜,两个快没牙的老人总是笑不拢口。
年夜饭是大叔、大婶和弟弟做的,做得很仔细很认真,从花纹各异的白切萝卜中即可看出。所以我觉得,他们活得很仔细、很认真。他们把每顿饭都当一顿饭去做,把每顿饭都当一顿饭去吃;他们不敷衍生活,生活也不敷衍他们,他们一个个过得比我好。
大叔、大婶和弟弟对做饭的认真劲儿真让我感动。他们跟我一样,虽然只是住几天,却几乎买齐了所有的佐料,瓶瓶罐罐摆了一窗台,把房间和过道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想想自己,都来市区工作两年半了,活得潦倒又潦草,常常用一些简单的快餐糊弄自己,总抱着一种没家的想法在生活。
这顿年夜饭,让我吃出了感动,也让我懂得了人生的重要性。我想,即使我不能把举目无亲的城市认做故土,也至少该把租住的这间房子当成家,生活再匆忙,工作再辛苦,一天也要挤出点时间来,不慌不忙地做顿饭。尽管生活中也许有许多不如意,但我可以做一顿如意的饭菜——为自己。也许我无法改变命运,但随时改善一下生活,总是可以的。只要一顿好饭,或者一个美好的想法,便可以完全改变人的心情。这件简单易做的事,唾手可得的幸福,如果都不知道去做,那还去追求什么大幸福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