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要让端午节成为仅仅吃粽子的节日

(2008-06-09 10:31:52)
标签:

端午节

粽子

大水法

风骨

节日

屈原

中华

杂谈

    端午节,第一次从民间习俗上升到国家意志。

    这是国学的突破,更是我中华文化的全民认同与回归。

    昨天,与朋友外出,他说没有吃上粽子,我想餐厅里必定会有,但落座一问得到的却是遗憾。后来在商场里四处寻找,都没有找到需要的粽子。其实,粽子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之物,一年四季超市里都有,朋友非要在端午这一天吃上粽子,我想是要通过小小的粽子来品味文化,这本身就是一种继承,一种传统文化与精神的认同与回归。不过,最终还是没能吃上粽子,但有这一趟为粽子而“折腾”后,我想,其实,我们俩都吃到了另一种粽子——屈原留给我们的财富,这或许更有意义。

    从小我便知道端午节,知道吃粽子,母亲常常给我讲屈原,讲他刚正不阿,不做亡国奴,最后投汨罗江自尽,直到现在我一直都在想:为什么要选择投江自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其实,这不会有所谓权威的答案的,每个愿意思考的人都会有一个答案。但,屈原投江的意义却是中华民族一致认同的——诗人的风骨与气节成为中国文人的榜样。

    可是,当端午节上升到国家意志后,有多少人知道其中的文化含量呢?对于许多人来说,就是吃粽子而已,从漫天飞的短信就可见一斑:大多拿粽子来开玩笑和祝福,却少有人提及屈原和中华文人的风骨。这不能不让人感到些许沮丧:端午节别仅仅成为一个吃粽子的节日了!

    大前天陪妈妈去了圆明园,在大水法面前感受1860年那场英法联军对耗时150年建成的这座中西合壁的“万园之园”、“第二紫禁城”的洗劫。我们和大多数来参观的人心情一样:有些沉重更有些悲愤。然而,却看到这样几个镜头:一个少妇站在残垣断壁上伸展双臂做“泰坦尼克”状,脸上上演着“幸福”的微笑,她的男友正努力地给她抓拍这一瞬间;一个胖小伙不畏艰难险阻爬上高处一贝壳雕塑里,留下纪念,他旁边更有一位体态臃肿步履蹒跚的老者正跃跃欲试爬上贝壳;一位年轻人在大水法面前打出“V”字手势,青春的脸上荡漾着满足,更有无知......

    我们无权干涉他人的行为举止,但我们有责任去保护备受磨难的文化。

    文化的保护并不只是对物化的重视,更在于心灵的呵护。如果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有这么一小块田园,这里传唱着“人之初,性本善”的传世格言,这里沐浴着孔子孟子儒家的“温良恭俭让”,这里触摸着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千古绝句,这里聆听着贝多芬、萧邦、李斯特还有《黄河颂》的澎湃乐章,这里讲述着岳飞《满江红》的气概,传诵着《楚辞》、《离骚》、《九歌》的风韵......那么,不仅是中华文化,而是人类一切善的文化都将永久留传,生生不息。

    我认为,这才是国家推行端午节的真实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