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为海选正名!

(2006-03-17 23:50:23)

  今天下午,全国10多个省际的38位青年来到北京,呼泱泱地聚集在梅地亚中心的大堂,徘徊在每月举办两度的《非常6+1》“海选”复试的会场外,他们大多数来自能够“朝发夕至”到北京的地方,太遥远的地方,剧组一般是不会让他们太过劳顿来北京参加仅几分钟的一个“复试”的。

  从2004年春天开始,《非常6+1》启动了一个名叫“营销梦想”的全国巡回选拔选手的活动,专挑远的地方去,从成都到新疆,从广州到上海,剧组在头面人物李咏的率领下已经把“梦想”“营销”到了18个中心城市,每到一处就是“海选”,最多的一天有上千人参加。看来,渴望释放艺术梦想的人不比春节商场大打折抢购的人潮少。

  两年多来,本人参加了大部分的“海选”,最记忆尤新的是2005年年初长春的那次“海选”了,我们两位导演天没有亮就爬起来看选手,一共看了约合500人,出门的时候天都黑了,我身边的那位女导演直抱怨“来了长春城市是什么模样都没有看到”,为了弥补她没有看到长春的遗憾,我特地把第二天回京的机票改签到下午,事后她对我说,长春的城市到没有什么特点,但她发现这是一个极度饥渴的城市,“不管年轻的还是年大的,都渴望机会。”看来,长春是深深地烙在了她的记忆里。

  话扯远了,回到今天北京的这场“海选”,尽管“考官”们不时用诙谐的言语来舒缓选手们“蹦蹦”直跳的心,但紧张的气息依然从始至终都没能散去。一位中戏大三的男生不仅在清唱时刚一张嘴就忘了词,而且补唱的时候竟然不知所措地将眼光四处乱扫,一位“考官”见状,侧身问道:“你的眼睛散光很严重吗?”本来一句解嘲的话,弄得这位大小伙子更是手足无措。学表演的都这样,其他更加业余的选手便可想而知了。

  这就是一场“海选”,如今这两个字已然跻身于中国娱乐圈里最炙热的词汇行列。不知诸位博客女士、博客先生注意没有,本人一直在“海选”这两个字加上了一个引号。从现在起,我要把这个引号去掉。因为,自从这个源自农村基层权利选举的词汇被被移植到娱乐真人秀节目的选手选拔活动后,人们已经淡忘了它原来的出处,2005年之后,海选成了一个炙热的词汇,它和平民秀一起跻身于中国文化的主舞台,无须任何注释,谁都明白它背后的那幅画面——场外人头攒动,不大的房间没有想象中的奢华,一张桌子前坐着一排或严肃认真或似笑非笑的人,从他们的服装、语言更有那一副要看透你的眼神上,你就知道这是一群专“挑刺儿”的人。“9号某某某上,下一个准备”,被编上号码的选手们往往“赶考”的第一句话便是:“各位老师好,我是X号选手某某某,来自XXX,现在是XXX,我今天要表演的是XXX,请指教。”为了缓解自己的紧张,有些人的开场白直接来上一句“今天很紧张,表现得不好请原谅。”有的则给自己找了个预计会被淘汰掉的理由:“不巧我感冒了,虽然可能会给我的表演带来影响,但我尽量表现好。”这样的聪明人绝不占少数,既给自己找了借口,也让向“考官”们亮出了他的潜台词:我有客观情况,请各位高抬贵手!“理由还挺多的,要不等你感冒好了再来?”《非常6+1》里的那位顾磊顾大辫子可不吃这一套,他的话简短且常常会把选手逼到墙角,没有面子可言,惟有“豁出去”才是。

  海选,这棵幼苗,从农村嫁接到了娱乐秀场,冷不丁儿,今才发现这是《非常6+1》又一潜在的文化“贡献”,虽然,当初在嫁接这个词汇的时候忽略了将这个海选的景象呈现在屏幕上,虽然2005年的那个夏天有人将这两个字的光环戴在了另一个节目的头上,但谁也不可否认,海选已然走进了平民的生活,走到都市、走进电视、走上舞台,它是那么的时尚、光鲜而又朴实。2006,注定一个又一个的娱乐海选将冲击我们的视线,因为海选,才有平民偶像,因为海选,才有真实。海选,不管你参不参与,这个新时代又一农村包围城市的成功典范注定要走进你的我的他的200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