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乡村传》:写活一方水土的姿态与神韵

(2022-04-08 15:04:01)
标签:

东川铜都

《乡村传》

主编存文学

主编温星

开明文学院

评《乡村传》:写活一方水土的姿态与神韵

评《乡村传》:写活一方水土的姿态与神韵

文/杨荣昌,4月8日都市时报·大象周刊


  “铜都”东川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数千年发展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巨大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人类文明。随着时代变迁,尤其是资源日渐枯竭之后,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转型阵痛。为了呈现悠久的历史文明和再次腾飞的经济形态,开明文学院组织一批作家奔赴东川,他们攀登于崇山峻岭、走访于村村寨寨、奔赴于脱贫一线,用手中之笔记述这块土地的历史风云和现实镜像,用文学的方式为时代发展保留了鲜活的肉身状态。

  这次采访的作品结集为《乡村传》出版,系东川文化铜都系列丛书之一。上篇“文化篇”集中写了东川的历史人文风情。

 

评《乡村传》:写活一方水土的姿态与神韵

《乡村传》

主编:存文学 温星

出版:云南美术出版社/时间:2022年4月底 

  《风云铜都三千年》的作者多年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积累了丰富的史料和传说素材,把正史与民间文化作了很好的融合与衔接。饱含激情的笔触详细梳理了东川三千年的发展,视野宏阔,大气磅礴,对各种材料做到信手拈来,犹如铺开一幅意蕴幽深的历史画卷。写这类文章需要大视野,大格局,大气魄,在文坛越写越轻、越写越浅薄的当下,更渴望以散文的包罗万象来承载更大的精神文化内涵,让读者在收放自如和粲然文采中享受美的熏陶,获得知识的教益。

  《千年沧桑话铜城》以诗证史,从东川出土的青铜器入手,拉开了这块土地上文明绵延的脉络,历史建制的变迁,民族的迁徙与融合,红色革命的星火燎原之势,立体型地呈现出东川的历史文化架构。

评《乡村传》:写活一方水土的姿态与神韵
  《地气丰沛的铜都山歌》把眼光转向民间土壤,从丰饶的民间歌谣中获取来自生活的新鲜气息。种类繁杂、形式多样的山歌充分动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艺术手法,放射出火辣辣的爱情表达,可见出这片土地上人们乐观、坚韧的气质,为一方山水赋予灵性的光芒。

  《镌刻于历史与大地的华彩文章》对东川有代表性的古碑文作了详细的爬梳与钩沉,兼具学术性和文学性。古人立碑记事,更多是为了体现对社会规范性的敬畏与遵从。古碑的种类又不尽相同,如叙述民族迁徙,记载社会组织体系,保留着特定时代生产生活状况和社会变革,传承文化记忆,治理灾难,颂扬先进人物事迹,纪念革命烈士等,这些对本土历史曾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与人物,理应受到尊重和怀念,最好的方式就是勒石为铭,以求后世永记。作者的条分缕析,事无巨细,既体现出东川对历史的重视,而且从文采斐然的碑文中可看出,这片土地上流传着悠远的历史文脉,成为后人学习的有益资源。

  《香樟树与狼毒花》写出东川大地的自然美景,《石中奇葩:东川铁胆石》写了奇美万千的东川奇石。《“东川三宝”传奇》写了东川“老三宝”——面条、洋芋、张丰毅以及“新三宝”——古铜、奇石、红土地背后的故事,体现出丰富的民间智慧。

评《乡村传》:写活一方水土的姿态与神韵
  中篇“家园篇”写出这片土地艰难进取的足迹。作为曾经靠资源腾飞,又因资源枯竭而衰落的城市,东川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经历了转型的阵痛。除去靠资源致富的地区外,还有诸多区域处于贫困之中。与贫困如影随形的,是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历史上对铜业的过度开采,导致资源枯竭,生态极度被破坏,水患,泥石流,时常侵扰村庄,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可以说,东川人民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历史,就是人类战胜困难的缩影。

  原来的村庄已经逐渐不具备生活的条件,整体搬迁是顺应民心之举,《向上之路》写出以东川坝子为中心,居住于牯牛山、黑马山、雪岭、拱王山,以及螳螂山、野牛山、烂泥坪和鲁卡箐等山中村落的人们,向着新家园东川坝子进发。作者不无诗意地写道:“那些数不清的毛细血管一样向下滑落的山间羊肠小道上,涌动着簇拥着缓步而行的人流。从远处看去,让我想到了蚂蚁搬家,在巨型厚重的大山衬托下,他们的确渺小得只是蚂蚁一样的影子。在东川坝子四周的大山上,那些平时看不到的山道,因搬迁移民的行走,照片显影一样浮现出来。准确说,那不是路,路已被人流取代,路怎么蜿蜒,人流就怎么蜿蜒……”这是人类迁徙史上的壮举,是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创造的史诗。

评《乡村传》:写活一方水土的姿态与神韵
  《野牛人的老本行与新青年》的作者是一位青年作家,一改纪实文学惯用的第三人称平铺直叙手法,转为对话式的陈述,将整体搬迁中农民的亲身经历和心路历程表现得深刻而清晰,以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受,无可辩驳地呈现出这场伟大战役的艰难与功绩。那些带着民间的方言俚语,近乎原生态般的白话表达,有着很强的代入感,让读者很容易受感染,体现出作家较强的叙述力量。

  《牯牛山:乌蒙磅礴福在兹》以鲜活的文笔,贴近人物内心写出东川“网红天路”48道拐的修建历程,表现出在脱贫攻坚中付出巨大心血的建设者们,将个人奋斗与国家需要、社会发展、民众期盼紧紧融合在一起,他们也是平凡人,但都为推进时代进步作出各自的贡献。

  东川多为山区,与外面世界的长久隔绝是造成赤贫的主要原因,《高速公路与木树朗村》写出修建高速公路的艰难过程,涉及方方面面的人与事,为此做出的巨大牺牲,换来了大道通行,高速路的贯通成为拉动东川经济腾飞的巨大引擎。

评《乡村传》:写活一方水土的姿态与神韵
  历史上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了经常性的自然灾难的发生,后人担当起治理山川水域的重任,不仅是为过去的历史错误赎罪,更是为将来天长地久的幸福生活考虑,无以计数的人为此付出毕生的心血与汗水,《锁龙伏蛟山河为证》记录了水土治理专家陈循谦等人,怀着对科学研究的巨大热情和改变贫瘠面貌的强烈抱负,将大半生精力投入东川泥石流沟的勘测规划,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造福一方土地。在他们身后,年轻一代科学家接过接力棒,继续投身水土治理事业。正是一代又一代的接续奋斗,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步入快车道。《小江大潮》《荒滩上的奇迹》写出了人类战胜自然困难的历史。

  《他山之石可攻玉》以扶贫攻坚工作者的亲历,讲述了成千上万扶贫队员的故事。正是他们的坚韧与执着,战胜了无数困难、委曲和考验,打赢了这场精准脱贫攻坚战。

  “家园篇”从各个侧面反映了整村搬迁和异地安置,尤其是占东川总人口十分之一的移民安置,显示了政府的强大决心。文学在这个时代没有缺席,以其鲜活性,形象性,记录了这一壮举,折射出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惊天伟力。

评《乡村传》:写活一方水土的姿态与神韵
  脱贫攻坚是近年来中国农村社会的最大变革,其间蕴藏着巨大的文学表现空间。在如此厚重的主题面前,作家应该摒弃所有的轻浮与浅薄,以敬畏之心对待。下篇《人物篇》越发贴近人物的细节。人物的奋斗史均统一在脱贫攻坚大背景下来展开叙述,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来展现个人力量凝聚成的巨大洪流。这组文章所采访的人物都是平凡的个体,但各自的成长、成功路径又各不相同,他们中有乡镇企业家、回乡创业者、兽医、外出务工者,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通过自己努力打拼出一片天地。尤其是那些奋战在一线的脱贫攻坚干部,背负多重压力,在走村串户、结对帮扶过程中,吃够苦头,也收获希望,他们一同为时代发展贡献了力量。书写人物行迹也抛弃了文学写作惯常的虚构与夸张,代之以朴素自然的笔法激发读者由衷的感情。一位位虽然平凡却闪耀光彩的人物成为时代发展的主角,他们走进书中享受历史记述的荣光,作品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告诉社会,这个时代需要兢兢业业的劳动者,每个人都了不起!这既是对劳动者的集体褒扬,也是为读者、为社会弘扬一种正气,让平凡人物身上绽放的人性之美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形成强大的精神感召力。

评《乡村传》:写活一方水土的姿态与神韵
  从组织采访到编撰书稿,开明文学院的相关人员以强烈的现实担当精神投入其中,不顾劳累,不计报酬,为呈现东川人民的奋斗史付出了巨大心血。采访虽是统一行动,作家们的分工却是明晰的,避免了对同一题材的重复写作,形成了立体型的表现视角和多维度的文学书写,也为同类型的主题写作提供了范本。每篇文章尽管角度不一,文笔各异,可都用心用情,力图写活一方水土的姿态与神韵,为这块土地上劳动人民朝乾夕惕、执着进取的奋斗精神作证。

因为他们坚信——历史不朽,注定文学必将永恒!

 

【作者简介】

  杨荣昌,1982年生,云南武定人。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评论,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当代文坛》《光明日报》《文艺报》等发表理论评论文章150余篇,出版学术论著《批评的体温》《攒动的群山》《话语之刃》等三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评《乡村传》:写活一方水土的姿态与神韵

2022年4月8日 都市时报·大象周刊 责编:闫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