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非遗保护当以匠人精神为引领

(2017-06-10 20:26:19)
分类: 【嬉笑怒骂】

非遗保护当以匠人精神为引领

■温星   春城晚报· 春城时评

      今天是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个节日,普通昆明市民知之者不多,好在最近相关新闻比较集中,媒体和政府部门都在“造势”:一会儿是又一批非遗名录公布,一会儿是“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培训班第五期结业,一会儿又是昆明大理等地的系列非遗展演活动陆续拉开序幕,而今天,春城晚报则推出了几个年轻人努力学习和传承非遗的故事(详见今日A15版报道)。

      选择“年轻”这个关键词来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属“情非得已”。就在5月27日,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和志本辞世,享年90岁——这世间,又少了一位杰出的匠人。得到消息时,我脑子里立即跳出“人亡艺绝”这个悲凉的词组,而这正是近年来非遗保护话题中挥之不去的一种情绪。

      传承人队伍的严重老化,已成困扰非遗保护的首要难题。江苏、湖南、山东、重庆等省市曾披露,其传承人平均年龄都在60岁以上,云南未见统计数据,但情况肯定也绝不乐观。

      在春城晚报今日的专题报道中,尽管大学生李松学习制作银饰已取得初步成绩、且称这是一份“可以追求一生的事业”,却依然选择离开大理新华村,回到城市来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其纠结的心态可见一斑。年轻人所面临的生存压力自然残酷而又客观,每年高考之所以成为每个家庭乃至中国社会的“头等大事”,也正是因为大家都相信考不上好的大学、就得不到一份好的工作。

      但实际上,在越来越多元的当下,许多年轻人的择业观已在悄然发生着改变,类似于“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的新闻,发生在前几年几乎全民热议,但如果是现在就算不上多稀奇。前两年“稀奇”的另一个现象是,越来越多中学生选择升入技术类职业学校,甚至有些名牌大学毕业生也选择进此类学校“回炉”,以至于蓝翔技校几乎成了一个“神话”。

      在我看来,这些现象背后都有一种“匠人精神”在推动,这种“匠人精神”也将成为引领我国非遗保护事业的内在动力。而如何进一步发扬、壮大这种“匠人精神”,主要则在于政府的引导和激励。事实上,我国的非遗保护起步较晚,长期存在“重申报,轻保护”的问题,即形式主义严重,地方政府往往看重有多少非遗项目、多少传承人的数据,对于成功申报后的项目和传承人的具体扶持政策却往往难以落实。

      这种GDP政绩诉求主导之下的叶公好龙倾向,若不能转化为对于匠人精神的真正崇尚和推行,我国非遗保护的困境必将难以破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